2.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0道2024年3月6日-2023年12月7日
3.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6道2023年9月7日-12月6日
4.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32道2023年6月7日-9月6日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5.小学试题仓库
一 考情微观
考情微观 | 年份、卷别 | 题干表述 | 修辞题型 | 命题特点 | ||
2024·新高 考全国Ⅰ卷 | 18. 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 考查借喻的手法 | ①修辞手法近年高考全覆盖命题,年年考,卷卷考,试题既考修辞的辨析,又考修辞的表达效果,又考修辞的特点分析,考试形式灵活多样。命题频率超高。复习时务必重视。 ②高考试题大多结合具体语境对修辞进行考查。 | |||
2024·新高 考全国Ⅱ卷 | 19. 文章结尾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 分析题 | 考查反问句的用法 | |||
2024·全国甲卷 | 19. 下列句子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苍翠”,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选择题 | 考查借代的手法 | |||
2023·新高 考全国Ⅰ卷 | 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 修辞与表达效果相结合,命题综合性更强。 | ||||
2023·新高 考全国Ⅱ卷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
2022·新高 考全国Ⅰ卷 |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分析题(修辞的表达效果) | ||||
2022·新高 考全国Ⅱ卷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 分析题(修辞的辨认和表达效果) | ||||
2022·全国甲卷 |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选择题(修辞辨析) | ||||
2021·新 高考全国Ⅰ卷 |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分析题(修辞的表达效果) | ||||
2021·全国甲卷 |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二 突破导航
三 真题试做
(2024年新课标1卷)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18. 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答案】18. 天空中那一团团棉花糖,洁白、柔软,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
示例一: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
示例二: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正确运用修辞和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仿照第一段中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的修辞手法,以“云”为本体,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学生首先要区分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然后根据比喻中本体和喻体是“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事物”这一特征,给“云”这个本体找一个合适的喻体,云的特点有洁白、柔软、飘逸等,据此可将喻体定为棉花、棉花糖等,然后按照要求写句子。
“借喻”中本体“云”不能出现,也不能出现比喻词,直接出现喻体,可组织答案为:天空中那一团团棉花糖,洁白、柔软,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
(2024年新高考2卷)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19. 文章结尾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本句是无疑而问的反问句,故意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思考,增强情感力度,强调作者和朋友们不打伞在雨中淋着而行的惬意美好,表达对北京的云和太阳雨的喜爱和享受。
【解析】问句可以分为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其中是问句却不表示疑问的是反问句,“不是吗”属于反问句,无疑而问,用问句是为了加强语气和语势,使表达意思更肯定,引导读者思考和想象。“不是吗”是对上文作者与朋友在街道上闲逛,恰好遇上了太阳雨,便淋雨而行这一行为的肯定和强调,表达作者对太阳雨的喜爱,对淋雨而行的喜欢和享受。
(2024年全国甲卷)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带着充沛的水汽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的暖湿气流造就了一片片麦浪滚滚的田地和水草丰美的牧场。博斯腾湖碧水连天,赛里木湖晶莹澄澈,艾比湖“盐”装素裹,天池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
19. 下列句子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苍翠”,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烟花向上空冲去,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B. 鲁迅先生穿着朴素的长衫,从容地坐在西装领带们旁边。
C. 夏天的雨是热情洋溢的,喜欢不打招呼就前来拜访。
D.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答案】B
【解析】文中“苍翠”属于借代修辞,颜色代树木。
A.比喻修辞,把漫天洒散的烟花比喻成“雨”;
B.借代修辞,用西装领带借指人们;
C.拟人修辞,赋予自然现象“雨”以人的特点“热情洋溢”“喜欢”“打招呼”“拜访”;
D.通感手法,沟通了视听两种感官,把鼻子嗅到的“清香”比喻成耳朵听到的“歌声”。
故选B。
(2023年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22.①“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的意思是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②“像洗冷水澡似的”是打比方,表示“凉风飕进他的袖口”的感觉就如同“洗冷水澡”一样,“像⋯⋯似的”表示“与⋯⋯相似”。(3分)
【解析】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分析两处“像⋯⋯似的”的含义,需先结合画波浪线句的前后句分析其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对比品味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句,根据“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可知,互联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故此处的“像⋯⋯似的”具有否定意味,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2)句,结合前文“凉风飕进他的袖口”可知,祥子此时全身冷得像洗了冷水澡一样,“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使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像⋯⋯似的”表示“与⋯⋯相似”,表述更加形象。
考情速递:跨材料设题,重视材料之间的关联 本题要求分析语言文字运用两则语料中画波浪线部分分别使用“像⋯⋯似的”在表意上的不同作用,这是高考题中首次将两个语料联系起来进行考查,提示考生关注材料之间的关联。
(2023年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无计可施 , 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
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身临其境。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 分)
【参考答案】①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句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使句式更整齐,有音韵感、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②“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仙鹤优雅的动作与神态;③“……着”连用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连贯性与延续性,更能体现出皮影戏的独特魅力与对观众的吸引力。④改过之后的表达略显生硬,文学艺术性有所欠缺。
【解析】文本当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而改过之后没有这一修辞手法,答题重点放在排比手法的表达效果上。排比效果应从句式、音韵、节奏、情感表达、描写技巧等角度来作答。
四、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任务四 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修辞是语言的艺术,是恰当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手段。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反问9种。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是能准确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能分析修辞的构成和效果。答题时,要了解以下知识点:
题点一 掌握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反问等。对修辞手法的掌握,一要知道类型特点,二要明白修辞效果。
一 比喻
(1)比喻的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三部分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表达效果:①生动形象地突出事物的特征;②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4)比喻的种类:
种 类 | 释 义 | 例 句 |
明喻 | 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暗喻 | 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是相合关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
借喻 | 直接叙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博喻 |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 |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那次,父亲独自到房顶,背靠着烟囱,手拿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天渐渐地暗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感觉到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浑然一体的声音,静穆地,缓缓地降落在我的心上。父亲吹的是我从未听过的乐曲。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如果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至今,那种人和箫声都不愿分离的情境,我记忆犹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把箫声比作黑暗中的小溪流,化听觉为视觉,化抽象为具体;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箫声的细小低沉,充满感情。
二 比拟
(1)比拟的定义: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2)比拟的形式: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3)比拟的表达效果: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表达更生动。
(4)比拟的种类:
种 类 | 释 义 | 例 句 |
拟人 |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拟物 |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介绍“月掩星星”现象时,使用了比拟手法,请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月球在运行过程中,在视线方向上恰好遮挡住天体,就会形成“月掩星星”的现象。原理与日食类似,月球视直径很大,且月球“走”得很快,再加上在地球不同位置,所能看见的月球视差比较大,因此,月球运行时“扫过”的面积会比较大,“月掩星星”的现象也比较容易产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比拟,将月球比作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月球在空中的状态和“月掩星星”现象产生的原因。
三 借代
(1)借代的定义: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2)借代的作用:①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象突出、特点鲜明;②使抽象的情景为具体形象;③使语言简洁,委婉含蓄。
(3)借代的种类:
种 类 | 例 句 | 说 明 |
特征代 本体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朱门”借代富贵之家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 |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以“粉黛”代指妃子 | |
材料代 本体 |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木”“金”两种材料代指木制的器具和金属的工具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落木”代指树木的落叶 | |
具体代 抽象 |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以“钟”代指钟声,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以“管弦”代指“音乐” | |
部分代 整体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以“帆”代指船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 以“娥眉”代指杨贵妃 | |
专名代 泛称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以“杜康”酒的名字代替酒 |
(4)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
3.(2022·全国甲卷,节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解析:选D。文中“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A.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B.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C.借代,用“娥眉”代指杨贵妃;D.比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
四 夸张
(1)夸张的定义:夸张是指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
(2)夸张的作用:①用来状物,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本质;②用来抒情,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③夸张充满想象力,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之一。
(3)夸张的种类:
种 类 | 释 义 | 例 句 |
扩大夸张 |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缩小夸张 |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超前夸张 |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 |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
(4)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②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③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遒劲有力的“骨气”之美。《祭侄文稿》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此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所作的祭文,作者当时的悲愤之气直达霄汉,故时见涂抹之迹,国耻家仇、民族大义如汩汩泉水流淌于字里行间。《祭侄文稿》线条浑厚圆劲,力透纸背,从中可以读出颜真卿的铮铮铁骨、凛然气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直达霄汉”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作者悲愤的程度;把“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比作“汩汩泉水”,作者的仇恨和民族大义像泉水一样通过文字不断涌现,语言形象生动。
五 对偶
(1)对偶的定义: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部分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
(2)对偶的作用:音节整齐匀称,对仗工整,节奏鲜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3)对偶的种类:
种 类 | 释 义 | 例 句 | |
按 内 容 | 正对 |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反对 | 上下句表示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
串对 | 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
按 形 式 | 工对 | 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 |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宽对 | 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
按结构 | 成分对偶 | 句中的某些成分构成对偶关系 |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
句子对偶 | 上下句构成对偶关系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5.(2021·新高考Ⅰ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六 反复
(1)反复的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种修辞手法叫反复。
(2)反复的作用: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情景与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3)反复的种类:
种 类 | 例 句 |
连续反复 | ①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调笑令·边草》) ②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
间隔反复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诗经·采薇》) |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句子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它还注重讲述画家创作美术作品的历程。首期节目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将画家齐白石的一生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动人的生命故事中观众得以充分了解齐白石的绘画风格和人生追求。齐白石画螃蟹讽刺侵略者横行霸道,画寒鸟鼓舞激励大众,这种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艺术表达最终走进了人民心底,齐白石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与时代精神的指向相得益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句运用反复修辞,连用三个“为人民……”短语,强调了齐白石作品“为人民”的绘画风格和追求,突出了作者对齐白石作品“人民性”的肯定;具有再三咏叹的效果,增强了韵律感,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七 排比
(1)排比的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2)排比的作用:加强语势、气氛,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用来说理,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排比的种类:
种 类 | 释 义 | 例 句 |
成分 排比 | 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 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 |
分句 排比 | 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单句 排比 | 几个单句(或复句中的单句形式的分句)构成排比 | 我梦见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见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见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
复句 排比 | 几个复句构成排比 | 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来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 |
(4)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
排比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句中的几个词语意义相同,排列生硬,语意重复,无病呻吟。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可以想见,当千家万户氤氲的灯光下,都有一个孩子,在用稚嫩的手,敬畏地握住毛笔,屏息静气,敬畏地临摹书写,看那墨迹慢慢地洇开来,丝丝缕缕渗进宣纸,他们或有机会领略王羲之曲水流觞兰亭序的充沛气韵,黄庭坚寒溪炊烟松风阁的沉郁端方,小小的童心开始沉醉于魏碑晋书,沉醉于唐烟宋雨,沉醉于宣纸与狼毫从滞涩到流畅的微妙感觉。书法进课堂,毫端蕴秀、笔墨含香,寄寓着传统文化的接续,寄寓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明力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构成:结构相同、语义相近、气韵相通,由“沉醉于”所引领的三个句子,将孩子们通过书法所见识到的物品——“魏碑晋书”“唐烟宋雨”和“宣纸狼毫”串联起来,形成了排比结构,信息丰赡。②表达效果:结构整饬,语言典雅、风格清丽,读起来韵律和谐、气势充盈,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书法走进小学课堂的必要性,让小小童心在曼妙文化体验之中完成“文化自信”启蒙。
八 设问
(1)设问的定义: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2)设问的作用:①提醒注意,引导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设问的种类:
种 类 | 例 句 |
自问自答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只问不答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古诗词为什么能在互联网上“走红”呢?古诗词的篇幅通常比较短,契合短视频的时长需求,也满足了今天很多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互联网上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视频、声音、文字的融合,也赋予古诗词更丰富的展现空间,有助于更形象地表情达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运用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引发了人们对古诗词能够在互联网上“走红”的关注和思考,起到强调或突出的作用。②运用设问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使行文更活泼、灵动。
九 反问
(1)反问的定义: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反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有时也用感叹号。
(2)反问的作用:①用来加强(肯定)语气;②表达强烈感情;③引人深思。
(3)反问的种类:
种 类 | 例 句 |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 你可以说它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上海那样仓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 |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汉朝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国家强大的巅峰,同时也在汉武帝时期用光了西汉积攒半个多世纪的元气。战争就意味着骨肉分离,家破人亡,生离死别。他们用汉朝的战争悲剧,控诉唐朝皇帝因没有能力平息边疆的战火而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唐朝诗人还直接拿汉朝皇帝类比唐朝的帝王。“汉皇重色思倾国”(白居易《长恨歌》),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汉皇重色思倾国”影射宠爱杨贵妃的唐明皇,用作例证阐述“唐朝诗人还直接拿汉朝皇帝类比唐朝的帝王”的观点,增强了语言的文化韵味;②“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这一反问,承接前一句的引用,构成类比,揭露了唐朝皇帝和汉朝皇帝“一样的荒唐”的事实,语势强劲,言简意明。
题点二 辨别常见易混修辞手法
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理解其特征及作用、效果,不能只停留在对其概念的理解上,还要在具体的语境中综合判断,深度分析,全面赏析,特别是常见易混修辞手法,更要精准判断。这也正是高考修辞题所要求的。
1.比拟和比喻
①比拟是依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③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一般不出现。
2.借喻和借代
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点如下: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代中有喻;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3.对偶与排比
对偶仅限于两项,排比必须是三项或三项以上;对偶一般要求字数相等,最好不出现相同词语,排比可以字数参差,长短不齐,常常要重复某些词语。
4.设问与反问
设问与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两点:
①设问自问自答,一般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需要作答,因为答案已十分明确。②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若感情强烈,则可以用叹号。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对于我来说,武汉就几乎塑造了我的生命。我常常会想,这座城市有如一本摊开着的书,长江是它的书脊,南北两岸是它摊开的扉页。而行走的我,穿行在它的街巷中,就仿佛走在它的字里行间一样。我曾经想要努力地去读懂它的每一行文字的内容,努力去参透沉淀在这些文字深处的寓意,努力去看清落在这些字后的阴影,努力去获悉在这些字后的故事。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为什么考?→怎么考?→怎么答?)
进阶一:思考文本素养
文段表达了对武汉城市的热爱与感激,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进阶二:思考答题角度
明确 考查句 | 例句运用比喻,把“这座城市”比喻成“一本摊开着的书”,本体“长江”,喻体“书脊”,本体“南北两岸”,喻体“摊开的扉页” |
分析对 比句 | A.运用比喻,把“愁”比喻成“一江春水” |
B.运用拟人,“怨”字赋予“羌笛”人的情感 | |
C.运用借代、拟人,“帆”借代船;“脉脉”赋予夕阳人的情感 | |
D.运用借代,“管弦”借代音乐;“主人下马客在船”运用互文 |
[答案]____A____
10.下列句子中的“像”和例句中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
A.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B.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C.雨是最寻常的,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D.像是知道我要摘它一样,那朵红色的荷花猛地一下把头埋进了荷叶丛中。
解析:选A。从“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可知,文中的“像”,表示列举。A.表示列举。B.表示比较。C.是比喻词。D.表示情状。
题点三 分析修辞的构成与效果
修辞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不同的修辞手法有着各自的特殊功能,或婉约含蓄,或新巧灵动,或形式整齐,或幽默诙谐。
分析修辞的构成与效果要注意3点
1.准确把握每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如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但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比喻是为了表达得生动形象,应该以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以熟悉的事物比喻不熟悉的事物。还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比喻,做到能与相近的修辞手法准确区分。
2.准确理解给定的语境或表达目的
任何修辞手法的使用,都是为了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因此,表达的目的和语境的需要就成了使用修辞手法的前提。如排比是为了使语言有气势,有节奏感;借代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依据情景,展开想象或联想
修辞手法的运用,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无论是比喻还是比拟,都需要在“比的对象”上进行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无论是排比还是对偶,都需要在表达内容或形式上进行相同或相似的想象。
►例2 (2022·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尝试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考?→怎么考?→怎么答?)
进阶一:思考文本素养
文段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流露出对故园亲人的怀念之情。
进阶二:思考答题角度
明确修 辞手法 |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使用了排比 |
分析运 用效果 | 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整齐对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韵和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视角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极富感染力,排比修辞增强语势 |
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以时间为序,从早晨到午间,最后到黄昏时候,分别对应三个意象,抓住了景物特点,具有景物定格的效果,用特写镜头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变着”,寄寓了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
[整合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修辞手法:排比
表达效果:①按顺序写了从早到晚三个时间的三种景色,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作者对小城满满的回忆;②通过细数露珠、向日葵、红霞等记忆深刻的事物,渲染了自己的怀念之情。
►例3 (2020·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5分)
[尝试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修 辞特点 | 题干要求“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分析的重点是比喻的“相似性”。构成比喻,必须本体和喻体属于不同性质的事物而且又具有相似点 |
逐点分 析运用 | ①从本体和喻体看: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与交响乐的合奏齐鸣相似 |
②从两者的特点看:多个笛哨同时鸣响和多人共同演奏交响乐相似 | |
③从两者的效果看:交响乐声音很有魅力,笛哨声也很有魅力,两者相似 |
[整合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句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交响乐由多人共同演奏,二者相似;③交响乐很有魅力,笛哨声也很有魅力,二者相似。
1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用了引用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作为一个很“文气”的节目,《只此青绿》颇有点阳春白雪的味道。搬上舞台之前,创作团队有顾虑,怕得不到观众认同。没想到节目一亮相,便惊艳全场。观众们纷纷表示被中国艺术之美“击中”,“看完直接从文化自信走向了文化膨胀”。“青绿腰”“高峰髻”“远山眉”等“青绿同款”更是应运而生,吸引了大批观众进行“挑战”和模仿。国风出圈,文化破壁。风华绝代的传统文化是个“无尽藏”,如何把青灯古卷变为符合当代技术水准的流光溢彩的画面,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无尽藏”,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强调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②“青灯古卷”借指清幽的灯火和纸张泛黄的书卷,突出了传统文化古朴深邃的本质特征,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强化训练
1.(2024·河北模拟)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文创”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媒介与桥梁,极大、快速地推动着文博人不断开拓进取,文博人终于勇敢地“出圈”了!不过,当口红用完了,棒棒糖吃掉了,口罩戴过丢弃了,丝巾过时了,折扇用坏了,盲盒拆完作废了……那些被当作文创元素的文化遗产真的能被消费者记住理解,进而扎根心田吗?这或许应成为当前文创热中的冷思考之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排比:“口红用完了,棒棒糖吃掉了,口罩戴过丢弃了,丝巾过时了,折扇用坏了,盲盒拆完作废了”句式一致,都是主谓结构,列举了大量文创产品使用过后的情况。②设问:“那些被当作文创元素的文化遗产真的能被消费者记住理解,进而扎根心田吗”提出问题,然后用“这或许应成为当前文创热中的冷思考之一”来回答,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口红用完了,棒棒糖吃掉了,口罩戴过丢弃了,丝巾过时了,折扇用坏了,盲盒拆完作废了”运用一系列“主谓短语+了”的句式,形成排比句式,句式整齐一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列举了大量文创产品使用过后的情况。“那些被当作文创元素的文化遗产真的能被消费者记住理解,进而扎根心田吗”是问句,“这或许应成为当前文创热中的冷思考之一”是答语,先问后答,是典型的设问修辞,设问句有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的表达效果。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乔羽曾深情表示:“吾辈虽说不上伟大,但我们都应当是祖国的赤子,没有理由不热爱祖国。”出于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乔羽将不同时代中国人的生活写成了歌,而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祖国。这份情感和记忆,就像一条大河缓缓流过: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乔羽的歌词里看到祖国,看到山河,看到生活,看到童真,看到炊烟袅袅,也看到江河奔涌、星空璀璨。
【答案】①将“这份情感和记忆”比作“一条大河”,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乔羽作品带给人们情感的深沉绵长。②以“看到”这一相同语素构成排比句式,从“看到”的各类对象写到温馨壮丽的画面,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连绵,深刻表达了乔羽作品的巨大感染力。
[解析] 句子“这份情感和记忆,就像一条大河缓缓流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的运用,可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此处将“这份情感和记忆”这一组抽象的事物比作“一条大河”,运用情感和记忆的绵长与大河水流的绵长的相似性,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乔羽作品带给人们情感的深沉绵长,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句子“每一个人……也看到江河奔涌、星空璀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看到”这一相同语素构成排比句式,从“看到”的各类对象写到温馨壮丽的画面,排比修辞的运用,让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连绵,增强了句子的语势,加强了表达的强度,强调内容、加重了感情,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乔羽作品的巨大感染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的确,高照表演中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不就蕴含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坚信,无论这一方土地如何变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高照都会是人们永久铭记的美丽画卷,它所承载的美好景象和欢声笑语将长久地陪伴着我们。
【答案】①画横线句子用反问的语气肯定、强调了高照表演中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蕴含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②加强了语气,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③激发读者对传承传统技艺的中华儿女的赞美之情。
[解析] 从内容上看,画横线句前半句突出了高照表演中的动作惊险刺激,后半句运用反问表达了肯定的意思,认为高照表演体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从效果上看,运用反问表达肯定的意思,加强了语气,增强了力量,让人觉得无可辩驳;同时,反问的表达形式更能激发读者对传承传统技艺的中华儿女的赞美之情。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根据明代文人的记载,每年中秋那天,苏州城万人空巷,人们浩浩荡荡地来到虎丘,外地唱曲家也纷至沓来。先是万众齐唱,比出优胜者数十人,再唱再比,优胜者渐次减少,最后在一片宁静中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场,“声出如丝,裂石穿云,听者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张岱《陶庵梦忆》)。
【答案】①通感(比喻)。“声”为可听之物,“丝”是可见之物,沟通了听觉和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将声音比作丝,通过丝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的细微悠长、高亢嘹亮。②“裂石穿云”,用“裂”“穿”来夸张,突出歌声高亢嘹亮与震撼人心;“听者心血为枯”,用心血枯竭来夸张,表明了聆听者被音乐吸引,沉湎其间不可自拔,突出歌声感染力强。
[解析] 文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声音”是听觉,“丝”是视觉可见之物,以丝摹声,是将听觉转移为视觉,化抽象的声音为具体的形象,具体可感。用丝的细长,来形容声音的细微悠长、高亢嘹亮。(或:将声音比作丝,通过丝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的细微悠长、高亢嘹亮。)“裂石穿云”“听者心血为枯”均为夸张的修辞手法,前者极言歌声之高亢、嘹亮,后者形容听者被吸引住的状态,在突出歌声震撼人心的同时,突出了歌声的感染力强的特点。
5.(2024·南京模拟)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我在溢满泥香的沃土里收割着稻谷与小麦金黄色的成熟。在花团锦簇的梅树、杏树与苹果树下收割着飘动的清芬。在书本的深海里收割着躲藏的真理,像红珊瑚一样美丽的远古与今天的文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比喻,把书本比喻为深海,表现了书本知识与真理的博大与深邃;把远古和今天的文明比喻为红珊瑚,表现了文明的美丽、历史的悠久。②比拟,把真理拟作收割的稻谷,表现了真理的芬芳;把真理拟作人在躲藏,表现真理的不易被发现;“美丽”表现了历史与文明的灿烂辉煌。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书本的深海”运用比喻,本体是“书本”,喻体是“深海”,深海广博又深邃,表现了书本知识与真理的博大与深邃;“像红珊瑚一样美丽的远古与今天的文明”,本体是“远古和今天的文明”,喻体是“红珊瑚”,红珊瑚具有美丽的颜色,又经历漫长的时间的繁衍,表现了文明的美丽、历史的悠久。“收割着躲藏的真理”运用比拟,“收割”把真理当作稻谷来写,收割稻谷就是在收获真理,表现了真理的芬芳;“躲藏”把真理当作人来写,“躲藏的真理”体现出真理不易被发现的特点;“美丽的远古与今天的文明”,运用比拟,“美丽”把历史与文明人格化,表现了历史与文明的灿烂辉煌。
6.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请从“增文势”“广文义”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让人清心、净心。三角梅的美,可谓秀美艳丽甚至婀娜动人,她只属于自己,也在我心中真真地美丽起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增文势: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连用了三个“一……的……”的句式,整齐而有节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朗朗上口。②广文义:由乡村至古亭客厅,再到宜人的心境,从具体景观到抽象的精神感受,句子逐层推进,文义渐广,更全面而有层次地表现出美丽乡村的怡人之景。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所谓“增文势”指增强语势,排比的句式整齐,如文中“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连用了三个“一……的……”的句式,句式整齐,读起来富有音韵和节奏美,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广文义”多指能从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事物,句中从“乡村”,到“古亭式客厅”,再到“宜人氛围”,先写面“乡村”,再写点“客厅”;先具体事物“乡村”“客厅”,再描摹心灵感受“宜人氛围”。从具体景观到抽象的精神感受,句子逐层推进,文义渐广,从而既全面,又富有层次感地表现出乡村令人陶醉的美景。
7.(2024·临沂模拟)文中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修辞格中的借代吧”,你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否使用了借代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每当夜幕降临,淄博俨然成为烧烤的世界,连风都带上了“孜然味儿”。大街小巷,方桌排开,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散发出人间烟火的气息。你要想知道某家烧烤是否正宗,只需要看烧烤桌上,是否有三样:一是小饼,二是小葱,三是小火炉。这些都为淄博烧烤打造出别样的味道,似乎光用这些味道便可给这座城市一个完美的定义。我想,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修辞格中的借代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未使用借代。原文只是判断了光用这些味道便能称代这座城市的可能性,表达作者对淄博烧烤的赞许;但并未直接用这些味道来称代淄博这座城市。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似乎光用这些味道便可给这座城市一个完美的定义”是对光用这些味道便能称代这座城市的可能性的判断,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淄博烧烤的赞许。借代这一手法指的是用特征来代指本体,而这里面并未直接用这些味道来称代淄博这座城市,所以并未使用借代这一手法。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挑选其中两种修辞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根据明代文人的记载,每年中秋那天,苏州城万人空巷,人们浩浩荡荡地来到虎丘,外地唱曲家也纷至沓来。先是万众齐唱,比出优胜者数十人,再唱再比,优胜者渐次减少,最后在一片宁静中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场。张岱《陶庵梦忆》中记载:“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清代李渔《虎丘千人石上听曲》也记述过这种曲会,说赛曲过程中万众极其投入,声声喝彩把演唱者的情绪烘托得万分高涨:“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感(比喻)。“声”为可听之物,“丝”是可见之物,沟通了听觉和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将声音比作丝,通过丝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的细微悠长、高亢嘹亮。②“穿云裂石”,用“穿”“裂”来夸张,突出歌声高亢嘹亮与震撼人心;“心血为枯”,用心血枯竭来夸张,表明了聆听者被音乐吸引,沉湎其间不可自拔的境界,突出歌声感染力强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及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通感又叫“移觉”,是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文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声音”是听觉,“丝”是视觉可见之物,本句以丝摹声,是将听觉转移为视觉,化抽象的声音为具体的形象,具体可感。用丝的细长,来形容声音的细微悠长、高亢嘹亮。(或:将声音比作丝,通过丝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的细微悠长、高亢嘹亮。)②“穿云裂石”“心血为枯”均为夸张的修辞手法,前者极言歌声之高亢、嘹亮,后者形容听者被吸引住的状态,在写出歌声震撼人心的同时,突出了歌声的感染力强的特点。
9.(2024·福建适应训练)文中加点处用“罪恶”修饰“小手”,有特别的修辞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短时间的揉眼可能造成感染,长时间则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危害,最终甚至可能导致角膜上皮脱落损伤或者角膜弧度改变。这个时候,我们再想停下揉眼的“罪恶小手”,可就晚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罪恶”大词小用,有夸张之妙;与“小手”一贬一褒,相反相成,表达善意的批评与劝诫,修辞新奇有趣。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这个题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道由果溯因试题,追溯造成这种“特别的修辞效果”的原因。从语段内容看,“罪恶”似在控诉,“小手”疑在安抚。前后反差极大,为什么会这样?根据选段,推知,这是在向大众宣传爱眼护眼的知识,要有警戒,但若想为大众接受,用语又不能过于强硬,要传达善意的劝诫,于是就呈现了这样相反相成的语句。
10.(2024·苏北四市一调)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5分)
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狂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冷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引用“芳心一点娇无力”等诗词,增加了文学性,富有感染力;②三个“却”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③引用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11.(2024·德州模拟)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作用。(4分)
年轮,是树木形成层细胞有规律地生长和变化而形成的。树木年轮将气候、环境与历史像刻录唱片一样,一圈一圈地记录下来,为我们保存了最原始的气候记忆。我们应该心怀对自然的敬畏,加大力度爱护树木、保护森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将“年轮记录气候、环境与历史”比喻成“刻录唱片”,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年轮的形态和保存气候记忆的作用。
12.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台风出生在广阔的海洋上,但它的壮大和移动还需要诸多助力。季风槽内水汽系统和冷空气系统等影响着台风的强度,副热带高压影响着台风的路径。当海上的副热带高压强而稳定时,台风就会乖乖听话,按正常路径移动;当多个台风同时出现时,强大的台风组团撕破副热带高压的防线,台风就放肆一下,不按正常路径移动。如果说海洋是台风的制造者,陆地可能就是台风的终结(破坏)者,因为陆地地形的摩擦力作用对台风来说就像一把锉刀。如果台风登陆以后,遭遇凹凸地形或起伏较大的地形,那么这把锉刀对台风结构的破坏就是毁灭性的。当然也有一些台风,在陆地转一圈后,虽元气大伤,但不甘被陆地终结,经历多次登陆后,余威不减,给多地带来狂风暴雨后,还能逃回海洋的怀抱。
【答案】①文中把陆地地形的摩擦力比作锉刀,表现陆地地形对台风结构的破坏力。②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表达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解析] 本题针对“比喻”设题。首先明确本体是什么,结合前面“陆地地形的摩擦力作用对台风来说就像一把锉刀”“如果台风登陆以后,遭遇凹凸地形或起伏较大的地形”可知,画线句的本体是“陆地地形的摩擦力”;然后明确喻体是什么,喻体是“锉刀”,“锉刀”是用来打磨器物的用具,结合“对台风结构的破坏就是毁灭性的”可知,此处把陆地地形的摩擦力比作锉刀,主要是突出陆地地形的摩擦力对台风结构的破坏力之大。使用比喻手法让内容的表述更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