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领头!新赛道构建进行→

科技   2024-11-27 17:30   北京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宇


2024年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始终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更大力度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10月18日,注册资本100亿元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股东成员阵容强大,涵盖中国石化、中国宝武、中国五矿、华润集团、中铝集团等多家中央企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步入全新阶段。


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业内专家表示,《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循环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相关产业、企业提供清晰的行动指南,促使各方围绕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资源循环再生进行战略调整和技术升级。




规划绘蓝图,打通循环经济所有环节




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对循环经济发展有着明确的战略规划,以打通循环经济所有环节的发展路径,持续推动相关产业、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深耕循环经济。


10月31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在国家能源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意见》围绕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重点对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供应、传统能源稳妥有序替代,以及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加快可再生能源替代应用提出具体要求。


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


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其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等。


我国循环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小到废旧纺织品、大到退役风电设备,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广泛的资源绿色回收产业链条,资源再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电池(铅酸电池除外)十个品种可再生资源总量约为3.76亿吨,同比增加1.5%。其中,废钢铁是回收量最高的品种,占可再生资源总量的60%以上。


在再制造方面,我国“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实现再制造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目前,汽车零部件、机床、电机、压缩机等机电设备再制造市场正逐步兴起,工程机械再制造也潜力巨大。工业领域的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存在大量余热余压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的化工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回收技术后,能源成本可降低10%-30%,收益相当可观。


随着科技发展,循环经济市场已从简单废弃物回收利用演变为涉及多领域的复杂生态系统,吸引了众多企业加入。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11月1日,我国循环经济相关企业达8.8万家,过去三年成立的企业有3.6万家。


目前,格林美、绿色动力、伟明环保、瀚蓝环境等一批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业的企业已经崭露头角。据格林美年报,该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305.29亿元,创历史新高。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主要企业的市场规模与5万亿元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重点行业资源产出效率不高、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低、前端分类回收缺乏保障等问题。


11月7日,在上海举办的“净零碳城市:推动循环经济的跨国协作”论坛上,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杜欢政表示,中国循环经济已走过二十年,正从无序化、低技术的“游击队”模式向有序化、系统化、高技术的“正规军”转变。


张星介绍,《意见》提出“十四五”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十五五”将形成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2030年碳达峰目标。


同时,《意见》明确要建立健全支持可再生能源优先利用的法律法规,结合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等制修订,明确各主体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加快完善可再生能源领域标准体系,将可再生能源替代利用纳入各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标准规范体系,强化标准实施和效果评价。


此外,《意见》提出要完善绿色能源消费机制、落实科技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健全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宣传引导。




重点突破,强调创新与耦合发展




张星表示,《意见》提出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加快大型基地建设和分布式就近开发利用,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发展绿色燃料、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综合供热体系。


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输送和消纳利用方面,《意见》提出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源协调发展,优化电力调度控制,加强热力、燃气管网及氢能供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


“在加强供需互动方面,《意见》提出深入挖掘需求侧资源调控潜力,强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张星说,“在发展灵活资源方面,《意见》提出多元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加强灵活电源、抽蓄和新型储能应用,推进长时储热型发电、热电耦合、中高温热利用。”


张星介绍,《意见》强调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应用,将加快推进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应用。


在工业领域,《意见》提出协同推进工业用能绿色低碳转型,引导工业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强化工业行业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发展,推动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应用,推广可再生能源中低温热利用,探索建设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


在交通领域,《意见》提出加快交通运输和可再生能源融合互动,建设可再生能源交通廊道,推进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探索发展电气化公路,鼓励电动船舶和航空器应用,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和车用燃料应用。


在建筑领域,《意见》提出深化建筑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把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纳入城镇的规划、建设、更新和改造工作,推动既有建筑加装光伏系统和有条件的新建厂房、新建公共建筑应装尽装光伏系统,推动新建公共建筑全面电气化,因地制宜推进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


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助力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意见》提出全面支持农业农村用能清洁化现代化,积极发展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因地制宜推进可再生能源供热代替煤炭散烧。


针对可再生能源在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意见》提出将统筹新基建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5G基站、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与光伏、热泵、储能等融合发展,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绿电直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提高“东数西算”等战略工程中的新能源电力消费占比,有序开展老旧基站、“老旧小散”数据中心绿色技术改造,推动新建数据中心逐年稳步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张星强调,《意见》提出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创新试点。针对新技术,《意见》提出加快试点应用,开展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绿色直供电、氢冶金和氢基化工技术应用等试点,支持园区、企业、大型公共建筑等开展发供用高比例新能源试点。针对新业态,《意见》提出推动业态融合创新,推动工业、交通、建筑、农业、林业等与可再生能源跨行业融合,支持数字能源、虚拟电厂、农村能源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鼓励促进可再生能源多品种、多领域、多形态替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央企领头,构建国际化循环利用大体系




央企的加入,为循环经济带来新的发展趋势。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凯表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为循环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据了解,此次加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中央企业各自角色明确,中石化负责废塑料循环利用,华润集团负责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中国宝武将废钢资源回收业务或整体并入新集团。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后续应该还会拓展报废机动车、家电及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和退役风电、光伏组件等重大装备产品的回收业务。


除了分工明确外,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另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以构建全国性资源回收网络为起点,精心编织覆盖城乡的资源回收大网。同时,加强物流体系建设,运用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统规划最优运输路线,保障回收资源快速、安全地运至处理中心或再利用企业。


此外,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组建将有力推动技术进步。据了解,集团将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专注于废旧电池、塑料、金属等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技术研发,探索资源高附加值利用新途径。例如,研发将废旧塑料转化为高性能复合材料的技术,使废旧塑料成为宝贵资源而非环境负担。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宇表示,实施资源循环利用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关键环节与重要举措。废旧产品设备中蕴含着大量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对其有效回收利用,相当于开启“第二矿山”,可降低原生资源需求,减轻矿产开采对环境的压力,也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创造广阔市场空间。


对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未来规划和发展,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林庆苗表示,下一步中央企业将充分发挥产业、资金、技术等优势,在重点领域形成强大带动力,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将协同各方做好回收循环利用工作,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企业建设逆向物流体系,推进退役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高效利用;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完善资源进口标准和政策,构建国际化回收循环利用大体系。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秘书长郭占强表示,目前,打造全国性、功能性的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恰逢其时,新组建的中国资环集团在促进开放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助力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等方面大有可为。




审核:徐向阳

责编:左宗鑫

编辑:杨子


推荐阅读

 包头稀土产业群:多方合力加速建设“两个基地”| 寻找新质生产力标杆

 工信部出手,大利好!

 AI污染,何时了?

 万亿级赛道回暖!这家头部企业四闯IPO

 两家光伏巨头,大动作!

中国工业报
本微信号是《中国工业报》官方微信平台。关注中国工业新闻的朋友,在这里可以获得丰富的政策信息、行业资讯、企业消息,以及本报的独家评论。请您持续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