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时代,如何筑牢汽车数据安全防线?

科技   2024-11-20 07:45   北京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在汽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用户隐私保护逐渐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车内摄像头、麦克风以及定位系统等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虽为驾驶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但也潜藏着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风险。


11月8日,“汽车隐私保护”标识于2024中国汽车软件大会上隆重发布。比亚迪DM-i及其相关车型、蔚来ET7及其相关车型、理想L9及其相关车型、路特斯Eletre、特斯拉ModelY及其相关车型、哪吒S等20余种车型率先通过测评,并获授权使用“隐私保护”标识,为汽车隐私保护树立了新标杆。


早在2021年,为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守护个人与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及社会公共利益,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对汽车行业提出了明确的数据安全要求。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监韩昭介绍,基于该规定及国标GB/T41871,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汽车网络安全工作委员会联合技术机构,深入钻研并广泛借鉴国内外汽车测评之法,同时结合我国现行数据安全相关国家标准,精心制定了一套汽车隐私保护能力测评规范。此规范旨在对汽车的隐私保护能力进行专业、公平、公正的评估,进而增强消费者对汽车隐私保护能力的信心。

         

 


守护汽车数据安全



一旦数据泄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能被削弱,研发成果可能被窃取,这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巨大威胁。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汽车数据安全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汽车数据安全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隐私和财产安全,甚至涉及国家安全。    


对于消费者而言,汽车数据安全紧密关联着个人隐私与财产安全。智能汽车所收集的大量数据涵盖个人信息、驾驶习惯以及位置轨迹等内容。一旦数据泄露,极有可能被转售给第三方,致使个人信息遭到非法利用,引发账号被盗、财产受损等问题。市场研究机构君迪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智能汽车厂商保护个人敏感信息的信心明显不足,超过四成的消费者表示,完全没有信心或信心较为匮乏。此外,消费者还忧虑个人私密信息被偷拍后遭非法传播或被敲诈,以及车辆被黑客攻击而失去控制等严重后果。


从企业角度来看,数据安全意味着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伴随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进程加速,企业通过收集与分析车辆数据,不断完善算法,推动产品与技术的迭代升级。例如,特斯拉凭借大规模的数据采集,显著提升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其超高股价的背后不乏数据价值的有力支撑。然而,一旦数据泄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能被削弱,研发成果可能被窃取,这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巨大威胁。与此同时,良好的数据安全管理还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提升品牌形象。


在社会层面,汽车数据安全涉及国家安全。智能汽车上的传感器在行驶过程中采集的大数据,或许包含敏感信息。若处理不当,跨境数据传输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汽车数据安全存隐忧



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数据的流通利用是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数据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平衡汽车数据的安全与流通利用,成为汽车行业面临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针对整车企业、车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相关企业的网络恶意攻击已高达280多万次。仅在2023年,全国就出现了二十余起与车企相关的数据泄露事件,数据安全问题愈发严峻。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数据泄露风险与安全防范始终如影随形,这不仅关乎用户在“第三生活空间”内的隐私安全,更有可能直接威胁到行车安全乃至国家机密。

    

今年年初,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年度洞察(2023)》报告表明,多数车企在监管要求与安全事件的双重推动下,已构建起相对成熟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超过80%的整车企业自建了数据安全团队,并配备了充足的安全人员,形成了与企业业务线并行的管理链路。然而,在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加解密、防泄露等方面,车企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汽车作为高速行驶中的智能设备,对时延、性能等指标有着极高的要求,现行的数据加密方案往往难以在加密与性能损耗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点。同时,一些具备阻断能力的安全产品因准确性有待提升,目前尚不具备实际应用的条件。


202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数据安全法》为汽车数据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汽车行业应以之为基础,全面、系统地构建汽车数据安全体系;明确汽车数据的分类和分级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施行不同的安全保护措施。例如,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数据,采用加密、脱敏等技术加以保护;对于重要的业务数据,建立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数据的可用性与完整性。另外还强化汽车数据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数据安全责任主体,加强对数据的访问控制和审计监督。


《数据安全法》中,还提到大力支持建设汽车数据安全管理平台等基础设施,实现对汽车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监控,提升数据安全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数据的流通利用是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数据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平衡汽车数据的安全与流通利用,成为汽车行业面临的一道难题。


一方面,汽车企业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符合法律的合规要求。


例如,在收集用户数据时,充分告知用户数据的用途和范围,并取得用户的明确同意;在共享数据时,与合作伙伴签订严格的数据安全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和义务。


另一方面,汽车企业要积极探索数据的创新应用,促使数据要素更好地发挥价值。


例如,通过对汽车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与其他行业的数据共享和融合,推动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创新也给汽车数据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与挑战。一方面,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包含用户的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一旦数据泄露或被滥用,将会给用户带来严重的损失。另一方面,大模型的应用可能会导致汽车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从而提升系统被攻击的风险。


为有效应对这些新的安全风险和挑战,汽车行业需要提前进行防范和布局。首先,加强对大模型训练数据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数据的来源合法、用途明确、存储安全。其次,强化对大模型应用的安全评估和监管,建立健全大模型应用的安全标准和规范,确保大模型的应用不会对汽车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最后,加大汽车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力度,提高汽车数据安全防护的能力和水平。例如,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汽车数据安全防护技术,实现对汽车数据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升汽车数据安全防护的智能化水平。

         

 


汽车数据相关法规需要完善



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迅速,但汽车数据的分类分级要求对业务的指导性不足。监管更多聚焦在车和人相关的部分,对企业研发、生产等数据的分类分级未提出明确要求。

         

 

车百智库研报显示,多数车企凭借在信息化技术领域多年的投入与应用,以及与腾讯安全、奇安信等第三方安全服务商积极合作,在边界安全、端点安全和安全运营方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和技术体系。    


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指引下,车企在数据安全治理方面形成了初步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但不同企业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应用开发安全方面,也在推动“安全左移”,将数据安全合规要求融入到产品开发流程之中。


汽车数据权属问题亟待立法解决。据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介绍,我国在汽车数据方面虽然发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但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场景,现有法律法规未能明确非个人数据和个人信息之间的界限,权属不明的问题依旧突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完善汽车数据产权立法的建议》。


一是明确汽车数据中个人信息的界限。车辆自身及零部件工况类数据、道路、天气等与外部环境有关的数据,无法识别到具体个人,不应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车控类数据及应用服务类数据中的不同数据与个人的关联性存在很大差异,需要从立法层面进一步予以明确。


二是细化汽车数据产权规定,落实车企对汽车数据的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建议进一步在汽车行业落实《数据二十条》规定的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立的数据产权规则,促进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迅速,但汽车数据的分类分级要求对业务的指导性不足。监管更多聚焦在车和人相关的部分,对企业研发、生产等数据的分类分级未提出明确要求。


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对现有汽车数据相关法规政策文件进行归纳及融合。


例如,适时更新《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对重要数据的定义,使其更契合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需求。同时,借鉴企业实践细化汽车数据分类分级规范标准,加快制定汽车行业重要数据参考目录。随着安全机构Up-stream发布的《2023年全球汽车网络安全报告》,过去五年全球汽车行业因网络攻击造成的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完善数据分类分级指导要求有助于车企针对不同级别数据采取差异化的保护措施,降低数据安全风险。


此外,细化的管理指导文件应让技术发展适度超前,采用分阶段、分周期的策略进行制定和实施。这样既能够为企业提供指导,又能避免监管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造成制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汽车网络安全工作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发布的关于汽车隐私保护能力测评的规范,为完善数据分类分级指导要求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工车评】

谁来守护我们汽车的数据安全


在当今这个智能网联汽车逐渐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时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变得愈发显著。然而,近两年来,汽车数据安全及隐私泄露事件频繁发生,这不仅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他们的深切担忧。今年4月,高合汽车被曝光“车内摄像头拍摄照片泄露”事件,尽管高合汽车迅速回应,坚称车机后台在技术和法律层面都无法远程调取摄像头本地影像,并保证不存在官方获取或泄露相关图像的行为,但这一事件仍然迅速引发了公众对于新能源汽车车联网时代个人数据与隐私安全的强烈担忧。


这并非是个别现象,此前特斯拉也曾因车内摄像头画面被盗取事件而陷入舆论的漩涡,网络上流传的视频中可以看到车内驾乘人员的动作、姿态,尽管特斯拉声称,北美以外市场的摄像头未激活且有安全体系保障用户隐私,但这一事件仍然让许多消费者感到不安。


这些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解决汽车数据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在智能汽车时代,汽车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它已经变成了一个移动的数据收集和传输终端。车辆配备的众多传感器、摄像头以及车联网系统,在为我们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收集了大量的个人信息、驾驶习惯、车辆位置等敏感数据。这些数据一旦泄露,不仅会侵犯个人隐私,还可能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和安全威胁。


那么,究竟谁来守护我们汽车的数据安全呢?笔者认为,作为汽车数据的主要收集者和管理者,车企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车企应加大在数据安全方面的投入,加强技术研发,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数据脱敏技术等,确保数据在收集、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车企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明确数据的使用范围和权限,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防止内部人员泄露用户数据。


此外,政府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汽车数据安全的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明确车企在数据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加强对车企的数据安全审查,确保车企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符合要求。同时,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数据安全事件。


最重要的是,消费者自身也应提高数据安全意识。在购买汽车时,关注车企的隐私政策和数据安全措施,选择数据安全保障较好的汽车产品。在使用汽车过程中,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连接不安全的网络,定期更新车辆软件等。


汽车数据安全关系到每一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需要车企、政府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一个安全、可靠的汽车数据环境,让我们在享受智能汽车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能安心地守护好自己的隐私和安全。除了上述提到的措施,还有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可以被引入,以进一步增强汽车数据的安全性。


一方面,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防篡改的数据存储方式,为汽车数据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将车辆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防止数据被恶意篡改或删除。同时,区块链的分布式特性也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即使部分节点受到攻击或出现故障,数据仍然可以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开发智能的数据安全监测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车辆数据,识别异常行为和潜在的安全威胁。一旦发现数据泄露或恶意攻击的迹象,系统可以立即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提升汽车数据安全的重要途径。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和跨国车企的发展,汽车数据的安全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的限制。因此,各国政府、车企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和规范,推动全球汽车数据安全的协同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安全威胁和挑战也会不断出现。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和优化数据安全解决方案,确保汽车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长期保障。


汽车数据安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需要车企、政府监管部门、消费者以及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应对。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公众教育水平以及关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我们可以逐步构建起一个安全、可靠、高效的汽车数据环境,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审核:徐向阳

责编:左宗鑫

编辑:杨子


推荐阅读

 包头稀土产业群:多方合力加速建设“两个基地”| 寻找新质生产力标杆

 工信部出手,大利好!

 AI污染,何时了?

 万亿级赛道回暖!这家头部企业四闯IPO

 两家光伏巨头,大动作!

中国工业报
本微信号是《中国工业报》官方微信平台。关注中国工业新闻的朋友,在这里可以获得丰富的政策信息、行业资讯、企业消息,以及本报的独家评论。请您持续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