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精品,关注“搜建筑”
ATD项目
进入21世纪,随着土地资源紧张,低品质空间问题凸显,校园建设亟需从粗犷式转向精细式,推动集约化校园的研究。本项目位于深圳光明,周边环境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一代信息科技园区为主。
01.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大城市面临扩容与提质的挑战。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城市土地资源变得尤为珍贵,这迫使建筑师和规划师亟需研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策略。
近年来,纽约、东京、荷兰、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立体化大学校园建设逐渐成型,背后反映出多重社会根源:首先,城市化带来了多元化的市民,促使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需求增加;其次,城市人口密集使得功能和空间集中,立体化校园以集约的建筑形式最大化土地利用,满足高密度地区的生活需求;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校园教育环境也在不断适应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立体化校园的建设特别适用于土地资源紧缺且扩展受限的城市高密度地区。
02.
立体化开放校园模式
立体化大学校园不仅是对空间与功能的有效整合,更是对现代城市化进程的积极响应。光明高等科技学院将注重城市性的理念贯穿始终,致力于打造一个国际化开放式校园,凸显科技创新的DNA,通过学科融合促进交流,同时与周边社区共享资源,形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03.
外部环境的灵活适应性
设计区域已建有生物学科研楼、实验楼、交流中心及教师公寓,新增场地将建设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教学区、以运动为主的活动场所及以休憩为主的学生宿舍。与传统的水平并置规划不同,本设计突破了常规,打造一个高度灵活的教学综合体。高耸的外立面面向城市主界面,向外展示校园形象,内部则围合出大片运动区域,隔绝了与城市道路的视线干扰。同时,底层架空的裙楼形成了一个公共广场,为城市与校园的交融提供了共享空间。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功能空间的高度复合性是提升使用效率和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本项目设计在主要塔楼内有机地整合了各类专业实验室、公共教学空间、交流活动区、地下商业空间及图书活动空间,形成了一种有序而流畅的功能串联。
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率,也为不同功能之间的互动创造了可能。塔楼的设计融入了典型特征,打造出多样化的学习与交流场所。这些空间鼓励学生在同一环境中进行多样化的合作与互动,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专业实验室与公共教学空间的紧密相邻,方便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交流活动区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和分享想法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
此外,设计不仅满足了传统教学与科研的需求,更是将图书、实验、交流、会议等多种功能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立体校园”的全新理念。这一设计理念体现了对教育环境的深刻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空间营造的丰富多样性
空间设置遵循简约有序、开放多元的设计理念。底层架空消解了城市界面的连续性与拥堵感,裙楼体块的“漂浮”设计形成遮盖与阴凉的开放空间,便于人们从不同方向进入、停留、参观与休憩。底层的开放式景观设计创造出开阔、通透、自由的公共空间,引入的中部共享空间系统将不同类型的空间贯穿,形成最具活力的社交场所。公共性强的功能如会堂和零售被放置于低层,图书馆作为第二公共功能层位于中部,而私密性较强的办公室和教室则设置在高层,模糊了传统楼层的界限,提升了空间活跃性,促进了大众与研究群体的相互聚集与交流。
校园城市的有机共享性
贯穿街区的地下街道创造了一条新的步行路线,连接到建筑的负一层运动商业区,形成一条活力共享的校城街道。这条新动线不仅有效地联系了城市与校园,更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与体验方式,让人们能够穿过大楼,轻松到达下沉广场,感受自然元素的渗透与交融。在这里,公共空间的设计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打破了校园与城市之间的界限,形成了一种开放、包容的社区氛围,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与休闲资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共生空间”。
建筑顶层设置了独特的空中学术交流中心,从这里可以眺望光明周边的景色,也凸显了学校和城市有机结合的理念。顶层将设备平台巧妙地设置在大厅下方,让大厅得以开设天窗,室内更种植有乔木。
穿孔金属水平条有效地遮挡直射阳光,减少建筑物内部的热负荷,降低空调使用频率,从而节约能源并减少碳排放。通过创造阴影和冷巷空间,金属水平条有助于降低城市街道的温度,提高城市舒适度,形成良好的遮阳和通风效果。并根据设计需求定制不同的穿孔图案和大小,为建筑外观增添现代感和艺术性,同时也能与周围环境和谐融合。
独特的金属水平条设计可以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元素,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的识别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高校的职能正在不断拓展。立体化大学校园不仅承载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更逐渐成为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它象征着高校走出封闭的象牙塔,主动融入社会,以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的姿态承担起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通过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立体化校园将成为培养未来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地,承载着希望与梦想,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资料声明:
1.本文为建筑设计技术分析,仅供欣赏学习。
2.本资料为要约邀请,不视为要约,所有政府、政策信息均来源于官方披露信息,具体以实物、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及买卖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为准。如有变化恕不另行通知。
3.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微信公众号“搜建筑”(ID:sjz9999)
合作、宣传、投稿
联系微信:soujianzhu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