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时至今日,不少忠烈之骨仍埋葬他乡,难归故土。
但祖国始终没有忘记他们。
今天,中国以最高礼遇迎接第11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图:微博)
接英雄回家!
11月28日上午,由“运-20”迎接,“歼-20”护航。
(图:CCTV 13)
43位烈士的遗骸及相关遗物乘“运-20”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
为了迎接英雄回家,沈阳也早已做好准备,街头悬挂3000多面五星红旗,提前点亮沿途城市户外大屏。
(图:CCTV 13)
志愿军老战士翘首期盼战友的归来。
(图:央视新闻)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静候烈士回家。
(图:CCTV 13)
早从2014年开始,祖国和人民以最高礼遇,先后迎回了10批共938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今天,第11批4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和前10批回国的战友们一起,在祖国的怀抱得到安息。
为了铭记这群英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还有一块烈士英名墙。
(图:CCTV 13)
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19.7万多名烈士的名字就被镌刻在138块黑金砂花岗岩上。
但鲜少有人知道这场战役中,也有港人的身影。
当时,有一批香港学生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从香江走到了鸭绿江!
(图:香港商报)
港生投笔从戎
当时决定义无反顾回归祖国参加抗美援朝的香港学生,主要和香港培侨中学有关。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培侨中学成为香港第一批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
在新社会、新气象的感召之下,不少学生先后回到北京学习。
(图:大公网)
据校方统计,从1949年到1951年有60多位培侨校友陆续回到大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有二十几位校友报名参军。
这群去了朝鲜战场的培侨校友,当年还获得周恩来总理亲自送行。
为了心中的信仰,有港人甚至虚报年龄。
当时只有15岁的程宛若女士,报名的时候年龄不够,虚报了一岁才得以进入部队。
右:程宛若(图:香港文汇报)
程宛若女士所在的部队还经历了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有多残酷想必大家都在现今的影视作品中略有耳闻。
(图:网络)
在43天的战役中,牺牲了很多战友。
但对于程宛若女士来说,尽管朝鲜战场情况危险、条件恶劣,但她依然无怨无悔,只是向记者阐述朝鲜当地人民对志愿军的热情。
(图:香港商报)
在其后陆续接到其他记者的采访时,程宛若一再表示自己没有做什么,只是坚持了自己的初心。
“有人问我,再选一次,我会不会去朝鲜。我觉得自己还是会。我现在是老了,可是爱国的心没变过。尽管没有多大能力,可终究是要保卫自己的祖国。”
参加抗美援朝的培侨校友曾子达先生,在80多岁提及当年场景时仍记忆犹新:“参军要填报名表,我填‘抗美援朝自愿入伍’就是为了要上前线、到朝鲜去。”
(图:香港文汇报)
在2022年,曾子达先生还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一部名为《香港归来人》的小说,不少同期参加抗美援朝的校友都在他的故事里。
不愈之伤
战争毕竟是残酷的,能不能回来可以说是全凭运气。
现今居住在香港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杨抗生先生至今仍无法忘怀自己长眠于上甘岭战场的战友。
杨抗生先生回忆当时仍眼含热泪地表示:自己的战友被炸弹炸到粉碎,甚至飞上天,但自己甚至来不及替他哀悼,只能流着眼泪进攻。
(图:中通社)
时至今日,杨抗生先生仍然会梦到当时战争的情形,梦到了朋友身体被炸断的场景仍会在睡梦中哭泣。
除了心理上的折磨,杨抗生先生的身体也因战争留下很多伤病。
杨抗生先生的腰部直接被弹片穿过肉,直接打了两个洞进去,甚至仍有弹片没有拿出。
(图:中通社)
留下伤病的还有同期入伍的一名港人萧伯。
当时美国飞机把公路炸得四分五裂,后勤难以保障。萧伯直言:吃树皮、咬紧牙关、喝冰水的日子都经历过。
(图:中通社)
在冰天雪地的坑道里随地而睡导致患上了风湿。
74年过去了,当年那些满腔热血的青年,有的已经步入耄耋之年,岁月在他们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有的已化作忠魂,长眠于大地,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但毫无疑问,他们都始终坚守初心,从未对自己的选择有过丝毫的悔意与动摇。
(图:中通社)
最后,让我们以最崇高的敬意,向这群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