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为什么我们对神童如此着迷?
一个让人深思的神童故事
1
这几天,我在教师群里看到一则新闻,差点没把我的下巴惊掉-说是广州有个16岁的中学生获得了正高职称。作为一个教了20多年书的老师,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得多厉害啊!”
可是看着看着,我就觉得不对劲了。
这孩子说自己是“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研究工作室正高级负责人”,还是中国宇航学会、生物工程学会、机械工程学会的会员。
这履历,说实话,比我们学校的院士还要厉害几分。
真相浮出水面
2
果不其然,这事儿很快就水落石出了。中国科协出面澄清,根本就没有这个所谓的“青少年科技研究工作室”。这个“神童”的故事,原来是一场闹剧。
可是让我琢磨的是,为啥这么多人一开始就相信了这个故事?
我们为什么容易被“神童”迷住眼睛?
3
记得前两天,一个家长急匆匆地跑来找我:“叶老师,我家孩子是不是天赋不够啊?人家隔壁班的小明才上初二就能解高数题了!”
我笑着问她:“您知道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什么样吗?人家上学期间可是经常被老师说'笨'呢。”
说真的,咱们现在的教育环境里,“神童情结”特别严重。家长们都盼着自家孩子成为天才,学校也想出名,社会也爱看神童故事。这不就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嘛。
教育不需要“神化”
4
这些年,我看着太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成为“神童”,硬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
三岁学奥数 四岁背古诗 五岁学编程 六岁考级弹钢琴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我家那个读哈佛的大女儿,小时候可是个典型的“晚熟型”,要不是我和她妈妈够淡定,说不定现在她还在被各种补习班折磨呢。
给焦虑的家长们几句话
5
1.不要用别人的尺子丈量自己的孩子 2.成长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3.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兴趣,而不是制造焦虑
前几天我在课堂上问学生们:“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生算成功?”有个男生的回答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叶老师,我觉得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过得开心就是成功。”
这孩子说得多好啊!教育的本质不是造神,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次“16岁正高”事件给我们敲了个警钟。我们得摆脱对“神童”的盲目崇拜,回归教育的本真。平凡的人生也可以活出不平凡的精彩。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