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看到趋势。
你好,我是徐瑾,最近,极越汽车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关于其老板夏一平的个人能力和反思,引起了许多讨论。
事件的起因是极越汽车传言闪崩,拖欠员工工资和社保,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实际上,极越汽车不是一般的企业,背后有行业巨头支持,是由百度和吉利孵化的厂商,业内一度称其为"榜三大哥"。然而,即便如此,仍然出现了这些问题,让人深思。
12月16日,极越CEO夏一平发布长文称:“作为CEO,我犯了许多错误,对员工、车主、供应商乃至股东,我都感到深深的歉意。”这篇反思文章中,涉及战略、用人、营销等多个方面。
就此,关于夏一平能力、管理以及角色,也引发很多讨论。有人指出,夏一平并不是百度最初选中的人,甚至连面试都没通过。还有人认为,夏一平只是被推到了这局中,攒局的人必须亲自入局才能顺利运作。
先说结论,这些因素重要么?重要,也不重要。由于信息掌握的不同,各种解释层出不穷,我不否认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徐瑾经济人是做经济的,从宏观角度来看,极越这些事件就像是时代的眼泪或浪花。个人的努力重要,但是绝不是关键。这篇先发备用公号徐瑾财经,记得关注下👇
首先,从宏观而言,新能源汽车本身就到了洗牌的时间点。
新能源汽车的热潮几乎是近年来唯一独领风骚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到国产新势力的崛起,似乎中国制造的品牌化指日可待,并且还能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然而,这个行业本身极为残酷,最终只有少数人能够生存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新兴的国产造车势力可能会以比预期更快、更残酷的速度被淘汰。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甚至你做对了也活不下来,而是因为竞争过于激烈。此时,人们可能会关注创始人的个人因素或创业初心,这些固然重要,但并非核心。在行业崩溃时,再努力、再有天赋、再充满饥饿感又能如何?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穿越周期。
从宏观层面来看,个人的努力和得失可以讨论,但并不是最致命的因素。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必须看到整体的比例。
第二点,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本身就非常残酷,早点出清也许不是坏事。
我们现在看到极越0好像拖欠了大几十亿,觉得很多,但实际上,一家电动汽车企业从成立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资金,这是未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的说法。何小鹏也提过,200亿是最低的资金需求,甚至可能需要上千亿的资金,像特斯拉就是这样的现成例子。
传统企业在投资车企时,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说明这个行业本质上就是一个烧钱的行业,亏损如此之多是很正常的。这个行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能发展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讨论融资、管理、战略等问题,其实是忽略了行业本身的问题。不要说像极越这样有大股东支持的企业,我们看到很多现在排名前列的企业,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早就倒闭多次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徐瑾经济人有一种似曾相识感觉。有人说现在新能源汽车类似团购的百团大战,其实我感觉更类似于过去的光伏行业。一些地方把新能源汽车当作唯一的产业亮点,给予资金和支持。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让一些车企存活下来,当地也可能因此获得一些就业机会,但从长期来看,其实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用一句话来说,早点淘汰不具竞争力的企业,也许对行业来说是件好事。人为因素的介入,可能会使这个行业的问题更加复杂化,这是我的一种感觉。当然,目前媒体上并没有谈到这一点,这让我感到既意外又不意外,具体原因大家可以自行思考,更多私聊,读者微信xujin2023。
最后,个体很难穿越时代周期。
我想谈谈夏一平这个人。他是80后,在南京上的大学,然后去英国读了硕士。回国后,他参与了摩拜等行业,现在又加入了集月。他曾经入选过《财富》杂志的人物榜单,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光环。
如今,很多人跳出来质疑他的能力。我观察他的应对反思(了解内情的人肯定知道更多)。但他这段时间应对,没有特别出格,很多公司到了这个关头,不会更好。
时代来临时,他在风口上获得了许多光环;时代过去时,他的真实水平也显露出来。要说他多差,看不太出来;要说他多优秀,也不好说。毕竟,他过去确实取得过一些成绩。
这种情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时来天地同借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在这个时候,哪怕分析他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矛盾的解释。有人认为他是职业经理人,而他自己则认为是创业者,有些人批评他把公司当成自己的,有些人则批评他缺乏创业的饥饿感。因此,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解释体系中会有不同的看法。
即使现在身在局中的人,夏一平自己的反思也未必是事情全貌。单单说All in去创业,在这个资本和经济的寒冬中,本来就是一件不理性的事情。我觉得,也许对于夏一平来说,他真该庆幸的是妻子和孩子真的在国外。否则的话,这波如果过不去,那真的可能会一夜回到20年前,白白押上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也可能无法改变这家企业的命运。
时代变了,这其实就是我们要承认的一个超级事实。
有时候,即使你是个技术天才或军事天才,在技术迭代和现实情况下,你可能赢得一场战争,但无法赢得持续的战役。在军事史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徐瑾经济人现在全力以赴写欧洲史,我发现,军迷们热衷谈论的军事天才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技术的迭代。
你不能在炮兵出现的年代再去打传统的骑士战争,也不能在空军和海军纵横的时代再去进行传统的陆地战。
这就是事情的强逻辑。
而且,战争中最后比拼的是什么?比拼的就是谁的融资能力强,谁的钱多,才能够站到最后。
在这种时候,一时的成败并不是关键,天才其实很难支撑一场漫长的战争,这就是为什么在欧洲历史中。英国这样的国家,虽然取得的华丽大战并不多,但却总能笑到最后的原因之一。
商场如战场。有时候,我们看待商战或者其他类似的竞争时,会发现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商业记者,过去也涌现了很多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并没有太多留得住的商业报道。我自己也是一名财经媒体,对此我也一直在想,原因是什么?
前几年,撰写各种商业大佬的生平文章非常流行,就像现在访谈中小老板创富秘籍,也很时髦——这大概也可以看出时代趋势,多数人已经不梦想一朝成为大佬,只想小富即安。
但是,从中真的能够找到成功密码吗?很难。说好听点,这些文章不少是一些故事,一个流量入口;说不好听点,一些就是攒的信息,是软文,甚至误导人。
因为一个人成功,运气占了很大因素,宏观和时代是主导因素。如果忽略这一点,再谈其他就很勉强。甚至说,如果缺乏判断力和框架,哪怕当事人,对于自己的成功总结也不得要领。
即使在经济上升期,成功多是偶然的,而失败才是大概率事件。
也正因此,这些文章,其实针对偶然的情况,希望分析得到必然的结论。更不用说,因为个人偏见与见识与利益,还掺杂了很多真真假假的事情,不少输入的信息就是失真和偏颇的,最后的结论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指望这样能分析出商业的门道和逻辑,就好比钥匙丢了,不在丢钥匙的地方找,而找在有灯的地方找钥匙一样。这其实就是不少商业报道价值低的原因——问题不仅于他们写的人是否有价值是否成功是否采访到本人,而在于出方法论和方向本身就是错的。
所以,一切曾经的欢愉,其实都有代价。个人看法,也许是偏见,不一定对。你觉得呢?更多社群聊,现在有活动哈~
关于徐瑾:
青年学者,FT中文经济主编,读者微信xujin2023
写过十来本书,最新出版货币三部曲
徐瑾私塾是我的小圈子,第5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