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对于我们的生命有多重要?
子宫里的胎儿在四个半月之后,耳朵就开始被唤醒,能同时听见母亲和自己的心跳。自然中的风声、水声、树叶的沙沙作响放松着都市人紧绷的神经,心灵深处的那个熟悉的声音每每带我们从焦虑、恐惧与孤独的泥潭抽身。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声音的疗愈功能从古至今都曾被记载。
然而,声音绝不是通常所说的音乐、环境声那样简单。视觉与聆听之间有着何种内在联系?实验音乐、声音艺术该如何欣赏?噪音也可以是一种音乐类型?“内在之声”(inner voice)是一种声音吗?由听觉触发的“颅内高潮”(ASMR)到底是什么?声音如何塑造我们的集体记忆?这些问题只是声音大海中的一粟。
声音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构织着生命的背景,但却常常为你我所忽略。在喧嚣的日常中,我们有多久没有关注过自己耳朵的感受?试着放慢脚步,仔细聆听,你会发现一种与世界相连、与自我共处的新途径,真正“听”见幸福。
在这一年的陪伴中,声音的探讨与当下的文化热点相连,学科之间的狭隘边界不再成为障碍,关于文化、艺术理解的惰性将被一一克服。或许你对声音的大千世界依旧茫然,来这里,每一讲犹如一场约会,姜宇辉用富有磁性的嗓音为赴约的你打开一片新天地。
专栏内容大致围绕以下四条线索展开:
·声之“思”(the idea of sound):
主要围绕声音哲学(the philosophy of sound)展开,涉及到科学/分析、法国(米歇尔·希翁)与现象学(唐·伊德),结合案例,深入浅出。
·声之“悦”(the pleasure of sound):
对声音艺术的各种流派及其代表性作品进行赏析,并尤其聚焦于声音、音乐与生命体验之间的密切关联,阐发内涵,避免鸡汤。
·声之“动”(the dynamics of sound):
关注声音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将一些热点主题纳入到考察视野之中,如声音与集体记忆,噪音与技术环境,声音与感知媒介等等。
·声之“境”(the atmosphere):
重点关注声音的“灵性”维度,以声音为入口,探索进入精神与灵魂世界的途径。声音与宗教,声音与精神治疗,乃至不同文化中的声音之神秘体验,皆可作为视角。
本专栏涉及到的部分书籍、电影、乐曲、声音类型等包括(内容以实际讲授为准)
·导言/开篇:米歇尔·希翁《声音》
·电影中的声音:米歇尔•希翁《视听》,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
参考影片:《假面》,《喧哗与低语》,《银翼杀手》,《言叶之庭》,《鸟人》,《狐狸猎手》,《消失的爱人》,《英国病人》,《乡愁》,《东京物语》
·文学中的声音:声音意象,声音叙事与聆听之境,保罗•策兰,兰波,中国古代诗词作品,唐•德里罗《白噪音》
·其它艺术类型中的声音:如绘画,雕塑……
·环境声景:戈登•汉普顿《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乔治•普罗尼克《追寻宁静:于喧嚣的凡尘中倾听真意》
·声音与精神体验:乔纳森•高曼《声音也能治病》,奥利弗•萨克斯《幻觉:谁在捉弄我们的大脑》
·噪音系列:加列特•基泽尔《噪音书》,迈克•戈德史密斯《噪声的历史》
·寂静系列:约翰•凯奇《沉默》,道家聆听哲学
·声音与空间:隈研吾《建筑的声音》,贝克曼•格雷《音爆:声音的场景影响力》
·虚拟空间的声音:“神经漫游者”三部曲,《黑客帝国》,《第五元素》,游戏《辐射》,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历史与社会中的声音:《单声道:城市的声音与记忆》,《声的资本主义》
·流行音乐中的聆听体验:灵魂乐,说唱,实验爵士,后摇,电子……
【在这个专栏你将获得】
1、每次围绕一个当下的文化热点展开,比如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张音乐专辑、一次展览等,开拓视野。
2、每期10分钟,跨越学科之间的狭隘边界,以叙述的方式敞开一个声音的世界,将其中的奥秘娓娓道来。
3、在关于声音的哲学和艺术中,获得安抚心灵、减少焦虑的力量。
【主讲人简介】
主讲人 | 姜宇辉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法国哲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与艺术哲学。专著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与《画与真:梅洛-庞蒂与中国山水画境》。译著有《千高原》与《普鲁斯特与符号》。
长按识别下图小程序
进一步了解课程
优惠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