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之旅 | 对话历史与灵魂

文摘   2024-11-01 16:24   上海  


诺奖之旅 

对话历史与灵魂




历史的创伤与个体的命运


在这期旅程中,我们将一起翻开两本深刻触及人心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钢琴教师》聚焦于一位女性钢琴教授的内心世界,通过她的故事揭示了教育体制下的压抑与解放,以及艺术与人性的挣扎。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实文学作品,它以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为背景,真实再现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

让我们在艺术力量与人性探索、社会制度与个人命运之中探索它们之间的共鸣与碰撞。



诺奖链接


《钢琴教师》是一部由奥地利著名作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创作的小说,首次出版于1983年。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是一部由白俄罗斯著名记者及作家、2015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者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纪实文学作品,首次出版于1997年。



走近经典


01

《钢琴教师》

——深入灵魂的音符之旅



索书号:I521.45/1724.24-2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推荐语】

耶利内克以细腻而犀利的笔触,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剖析了女主角钢琴教师埃丽卡内心的孤独、痛苦以及她在艺术完美追求与社会规范之间的挣扎,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困境。

我必须将我的手变成铁锤,将我的心变成琴弦。”——《钢琴教师》



书中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绘极其深刻,读者仿佛能听到埃丽卡内心深处的独白,感受到她对自我身份的质疑、对母亲权威的反抗以及对爱情的渴望与恐惧交织的情感。

“音乐是唯一让我感到自由的地方,但它也是一种囚禁。”——《钢琴教师》



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音乐元素,不仅反映了主角作为一名钢琴教师的职业生涯,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艺术创造与个人情感、欲望之间的内在冲突和融合。

耶利内克通过埃丽卡的故事,对维也纳保守的中产阶级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尤其关注女性在这个体系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压抑。


【阅读指南】

《钢琴教师》并非轻松愉快的读物,它不仅是对一位女性艺术家生命历程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人性、艺术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一次深刻探讨。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有所了解,特别是一定的欧洲古典音乐背景,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故事中音乐与情节的关系哦~



最后,不妨尝试从多个角度审视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思考耶利内克想要传达的信息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意涵,以及它们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影响。

02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文学让灾难以本来面目示人



索书号:I511.455/7114.21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核能之殇——梦魇降临】

核能或许离我们很远,2023年日本执意推进核污水排海,福岛核污水排放再次触动环保神经,也让切尔诺贝利重回公众视野。

提及核能,人们难忘二战时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让一座城市瞬间变成人间炼狱,让一个不可一世的帝国举起白旗。

但你知道吗?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危害,相当于三百五十颗广岛原子弹爆炸。

切尔诺贝利,前苏联的荣耀之地,一夜之间被命运的笔触深深镌刻在了历史的痛处

【那一夜——末日寓言】

那一夜,星辰隐匿了光辉,核电站——这一工业巨擘的心脏,意外撕裂和平,释放辐射之祸,如古老巨兽脱困,肆虐了人间的祥和与安宁。

那一夜,对切尔诺贝利人来说,是三百五十颗原子弹的爆炸,土地蒙尘,生命与希望被放逐殆尽,人们在愤怒、愚昧、英勇与伤亡中撤离。

书里不停的使用“那天”“那一天”的字眼,不论是切尔诺贝利爆炸的那一天,或是亲人被征召前往切尔诺贝利的那一天,都是受难者心里最沉痛的一剜伤口。



【无畏之心——直面苦难】

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核辐射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以一个新闻记者的嗅觉和功力,采访了上百位受到核灾影响的人民,包括无辜的居民、消防员、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等,通过一个个人物和家庭的“小历史”,勾勒出一种多声部喧嚣中的“大历史”。



《纽约时报》的推荐很精准:“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这本书以独白的方式呈现这些访谈,细腻而真实地描绘了这场灾难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展现了人性在面对灾难时的坚韧和勇气。每一页都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故事,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绝望和希望的年代。



没有一本书像《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一样,以一种地狱般的景观,诱惑并调动着读者的想象力和辨别力。这种地狱般的景观,包括核爆炸和核辐射过后的诡异鬼魅——“辐射就像上帝,无所不在,可是你看不到”,它一夜之间摧毁了苏联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催生了一个充满了畸形儿的叫“切尔诺贝利人”的全新族群。还有隐藏在所有真实景观背后的谎言:体制的谎言、家国的谎言,乃至和上帝有关的谎言。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不仅是一部关于灾难的书籍,更是关于人性、勇气和爱的作品。它所传达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被灾难和谎言轰毁之后的痛楚和余响,这种全人类的痛楚,让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深刻反思人类的未来和命运

【悲歌未尽——文明之警】

岁月流转,切尔诺贝利成为了时间的烙印,如同一首未竟的哀歌,时刻提醒着世人:在追寻进步的途中,切莫丢失谦卑与谨慎之心。每一次对自然的轻视,都可能唤醒潜藏的灾难,让世界陷入荒芜。

切尔诺贝利,已成为一则关于勇气、牺牲与深刻反思的永恒寓言。


结语


无论是面对历史的重大转折,还是个人的内心困境,这两部作品都让我们反思,艺术与文学是如何成为理解和疗愈创伤的桥梁。它们不仅记录了时代的脉搏,也触碰了每个读者的心灵,激发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勇气与希望。

本期诺奖之旅

让我们在文字间

感受历史的重量与人性的光辉

共同体会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


- END -

文字  |  吴青青 张遥

排版  |  闵进玉

校对 | 施文渊 陈思雯 张炜 张子旋


往期回顾


诺奖之旅 | 雪国之寂,古都之梦
诺奖之旅 | 红梁映晚,熟人未央


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
发布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的最新动态信息;提供咨询服务;进行读者服务、阅读推广;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