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涛: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展中国画题款问题探讨

学术   2024-11-09 00:02   河北  

大美之声|真放本精微 毫厘得天契——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展中国画题款问题探讨

令人瞩目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看后十分振奋,感觉我们的美术创作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升。作品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内涵的提炼、形式的驾驭、创新精神的体现等方面,都比以往有新的提升,其丰富性、创造性、时代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美术家们有一颗大爱之心,有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也具有展现时代生活发展图景的能力和手段。

画种的样式基本不变,国、油、版、雕、壁画、连环画、设计、综合材料等应有尽有。笔者比较关注的是中国画,它是大画种、传统画种,又正逢时代变革,因此特别留意。能够进京展出的作品都是优中选优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金、银、铜等获奖作品,可以说代表了自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来,我国美术创作的最新和最高水平。这次进京作品展中国画部分有102件,这些作品总体上体现出风格多变、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手段不一、视角独特等特色,是时代美术创作繁荣的重要展现。从题材方面看,城市内涵、市民生活、农村风貌、军事、少数民族等,丰富多样。从风格上讲,精耕细作的作品比较多,写意性、抒发性的作品时有所见。整体上,画家们现在拼的是功夫,是耐心,是实力,是工作量,是更为精致精巧的制作,工笔多,写意性、抒发性作品少,诗、书、画、印综合性展现的作品更少。从样式上看,这些进京中国画作品,画幅较大,基本2米见方,视觉冲击力比较强,也是对现代美术馆大空间的适应性变化,但也容易产生作品大而空、结构松散、手段单调等问题。

包雪蕾 《冬煦——阿尔山不冻河的畅想》 中国画 200cm×200cm

申卉芪 《小兄弟》 中国画 200cm×240cm

说起问题,最应该指出的是形式,尤其是题款方面的不足。落款看似不起眼,其实关乎全局,是画家综合能力的体现。传统绘画,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都非常注意落款的布置设计,因为它是画面构成的重要部分。绘画落款形式多样,可长可短,可横可竖,可大可小,灵活多变。据笔者观察,这次进京展出的中国画作品,明显的问题是书写性不够。当然,书写性既包括画面用笔,也包括我们所说的题字题款。在102件作品中,除了个别书画相宜的优秀作品,如《冬煦——阿尔山不冰河的畅想》《小兄弟》等,据笔者估算,一多半作品没有署款(有些只有印章),包括绝大部分金、银、铜获奖作品(也许是规则所限?比如,为公平评审要求作品不留姓名?)总之在笔者所见作品中,只有30多幅有题款,约占总展出中国画作品的三分之一。这些有款作品,多数是穷款——即仅仅写个名字、加个印章(有的连简短的题目也不写)算是保留了传统的一个尾巴。不题款缺乏了绘画的可读性或丰富性,当然不会出毛病,而题款就容易产生书画不相宜、字体错误等问题。所以在百余幅作品中,署有长款的作品寥寥无几,而这些长款作品的出错率又极高。即使是短款作品,哪怕只署个名字,同样存在问题。问题在哪里?主要是繁简字体混杂、署款格式不对,包括一些港澳台作品。

《丰年》,难得的长款展示,大部分繁体字都对,而”仆、制、辞“等字错了

《通江达海》 ,使用了印刷体

既然以繁体字题款,说明遵循的是传统规则。按照约定俗成,艺术品题字可繁可简,但是格式要统一,一个题款里最忌讳繁简混用。可惜的是,我们的画家要么不懂这一规则,要么弄不清繁简字如何转换,以至于繁简混杂现象相当普遍。在那些为数不多的长款作品中,大部分存在以上问题,比如《云上》《丰年》等。即使是一些只写名款的作品,也有将寥寥数字写错写别的情况。

繁简不分有问题,比什么都不写,是不是更好一些?许多展出作品不题款,或许是不会,或许是不敢,担心一写就露马脚,一题就有瑕疵,甚至题不好把整个画幅破坏了。于是干脆不题,或用印刷体代书写、以印章代书写的题款方式,更有大批无题或干脆连印章都没有的作品。这暴露出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些画家不仅缺少传统绘画艺术的观念,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更缺少这种能力,他们无法驾驭书法,书与画不能很好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玫红色的回忆》,用阿拉伯数字签署年月

作品直接用钢笔从左至右写,一切规范皆成浮云。这不是题款,是签名

一些只署名款的作品,其书写水平与画作显然不相匹配。有些题字像初学,或笔法不实,或结体臆造,显然缺乏书法训练。有几件作品更是直接用阿拉伯数字题写纪年,甚至还有作品直接用钢笔签名、写日期,签名的格式还是从左到右。

总的来看,有些是能力问题,而大部分则是认识不足,确实需要加以改变。记得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时,这种状况就比较普遍,画面题款要么不敢写,要么写不好,要么写错字。过了五年,改善仍不明显。说实话,就题款水平看,与如此重要的展事活动并不相称。

绘画是审美与创造力的综合体现,现在很多画家注重技能锤炼、专业表达,水平逐步提高,这是好现象,而在综合能力的表现上还有待提升。知不足然后知进,指出这些问题不是挑毛病,而是让我们的创作更上一层楼。作品能不能耐看,能不能让人留恋,能不能有持续的吸引力,能不能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跟综合能力有关。

我们常说成败在于细节、大师出于平凡,“尽善尽美”是艺术永远的目标和追求。北宋苏轼在评吴道子绘画时说:“细观手面分转侧,妙笔毫厘得天契。乃知真放本精微,不比狂花生客慧。”说明了奔放与精妙的辩证关系。中国画题款问题虽小,但足以影响全局。因此,本次展览中中国画的题款问题,值得引以为戒,尤其要引起评委们的重视,以强化导向指引作用。期待在数年后的第十五届全国美展上能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涌现。

(作者:贾涛,系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大河美术报

艺术学人
中国艺术学权威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