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如何防治冬季流感

文摘   2024-12-30 16:01   安徽  


中医有方


防治流感


目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已进入高发期,尤其流行性感冒发病率久居不下。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本病属于中医“时疫感冒”范畴,病位主要在肺,以邪袭肺卫,卫表失和,肺气失宣为主要病机,亦可累及脾胃等脏腑。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咽痛、流涕、咳嗽、头身痛,或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






一、如何预防流感

1、保持环境清洁、加强通风,每天开窗通风不小于3次,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减少室内聚会,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避免与有流感症状者密切接触。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用手摸眼、鼻、口。

3、生活作息有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均衡饮食,合理营养。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








二、中医药辩证分型

(一)风寒束表证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咽痒,鼻塞声重,时 流清涕,或咳嗽、咳白痰,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方药: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加减:头痛明显者,加白芷、川芎;鼻塞流涕重者,加辛夷(包煎)、苍耳子;胸闷痞满、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者,加广藿香、苍术、厚朴。

(二)风热犯卫证

症状:发热微恶寒或未发热、咽痛、肌酸乏力,或轻咳,舌尖边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药: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薄荷(后下)、桔梗、牛蒡子、芦根、炒杏仁、生甘草加减:咳嗽明显者,加白前、前胡;咽痛者,加锦灯笼;伴有恶心、呕吐者,加紫苏叶、炙枇杷叶。

(三)痰热壅肺证

症状:高热不退、咳嗽频剧、痰黏稠或黄或有血丝、喘促短气、咽喉肿痛、口渴、目赤、恶心呕吐、腹痛泄泻或便秘,舌红或绛,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泻肺平喘

方药:炙麻黄、炒杏仁、桔梗、生石膏(先煎)、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北沙参、生甘草。加减:痰黄黏稠量多者,加竹茹、浙贝母、胆南星;痰中带血者,加大蓟、小蓟;大便秘结者,加瓜蒌、生大黄。

(四)气营两燔证

症状:壮热、咳嗽气急、胸闷喘促或胸胁胀痛、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口渴欲饮、溲赤、便干,舌红绛,苔黄,脉细数。

治法:气营两清,泄热解毒。

方药:水牛角(先煎)或羚羊角粉(分次冲服,或装胶囊)、玄参、生地黄、麦冬、金银花、连翘、黄连、栀子、赤芍、丹参、瓜蒌、生甘草。加减:高热神昏者,加麝香冲服;胸闷喘促者,加桑白皮、葶苈子(包煎);口干欲饮者,加芦根、北沙参。

(五)气阴两虚证

症状:倦怠乏力、口干、多汗、不欲饮食,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和胃。

方药:竹叶、生石膏(先煎)、生黄芪、党参、麦冬、粳米、炙甘草加减:乏力汗出多者,加白术、浮小麦;不欲饮食者,加焦三仙;口干者,加玄参、石斛、五味子。





三、中医特色防治流感

《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流感的防治重在扶助正气,兼顾祛邪。中医药的特色在防治流感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中药汤剂预防及治疗以外,大家还可以通过一些中医特色治疗,增强体质积极预防流感。

1.穴位按摩 揉按风池、风府、大椎、命门、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可疏通经络,扶正气,抵御外邪,预防流感。

2.中药香囊  中药香囊源于中医外治法“衣冠疗法”,是将多种芳香化浊类中药辨证配伍而成,其成分通过呼吸道吸入,发挥芳香辟秽、驱邪解毒的功效。适合于在冬春季预防流行性感冒。将中药制成香囊,佩戴胸前。还可悬挂在车内,房间内,放置在包内。但过敏者慎用,孕妇哺乳期慎用。

3.艾灸  艾灸特定穴位,可起到芳香辟秽、温通经络的作用。使用药用艾条悬灸足三里、身柱、大椎,或隔姜灸神阙穴,每次15—3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3—7天,可起到预防作用。







联系我们

铜陵市中医医院长江路院区107诊室

0562-2866359

0562-2898026



来源 |呼吸内科


编辑 | 宣传科

铜陵市中医医院订阅号
发布医院新闻 、工作动态 、业务快报 、科室介绍、中医文化、医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