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招生信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百度“太极云水网”小编微信syjh5566
1.在“招法连成”中,体现各定式间的“连绵不断”
由于太极拳的本质在于技击性,因此每一单式的定式形态中,既包含了拳架动作的转换完成过程,也包含了技击的技术要领。与人对决,一招定乾坤自然最好不过,但在实践中往往是几个技术动作连在一起方能有机会制服对方,这就形成了“招法连成”的技击动作。
以太极拳最典型的动作“揽雀尾”为例,一个单式中就包括了“掤、捋、挤、按”四个连续化发的动作。太极拳的五捶之一“搬拦捶”也包含了一搬、二拦、三捶这三个防守与进攻紧密结合的技术动作。这些都要求一气呵成,使对方得不到喘息机会而制敌取胜。如此这般,在行功走架过程中,由一个定式技术动作的形成,到几个技术动作的组合,再将这些动作进行有机的编排,就形成了内容丰富、意趣环生的太极拳套路。
2. 在行拳悟道中,将“连绵不断”贯穿于每一定式之中
就提高拳艺水平来讲,“连绵不断”地重复演练套路,并对每一单式反复练习揣摩,都是提高功力、练好拳架和体悟太极内涵的重要方法。
在“连绵不断”的套路练习中,要始终贯穿太极拳“运劲如抽丝”的劲法特点。“运劲如抽丝”的劲法特点就是“意气稳定”、“动中求静”,要求劲势不迟不速,动、静、定相融互变,在松静中以“听劲”、“沉劲”、“粘劲”来因循拳势间连贯不断的变化轨迹。这种变化对每一个单式和它的定式来讲,都是清楚的、到位的、严谨的;对于每一个定式和与其相接的下一式来讲,则是旧力未尽、新力已生,从而达到式式清楚、前后连贯、劲力绵长、沉着稳静的演练效果。如此方能体现出定式与“连绵不断”的内在联系,若无此内意,其拳势必将空、浮、飘,软滑于形。
太极拳的任何一个单式都可拿来作定式练习,这也叫“桩功”。这种训练方法更强调“静中求动”的意识引导和体能培养,要求在“静定”中培育心宁体松,蕴育内气潜换,体味内外三合,从而达到更高境界。
例如,在习拳人看来,练拳最难的莫过于求“松”,最难达到的就是对“松”的体悟,最难“松”的部位就是自身的两膀和两胯,而通过一定时间姿势相对不动的定式练习,就可以较快地体悟到“松”的境界。因为在作为“桩功”的定式训练中,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累,并且首先累的是两腿胯和两肩膀。累就想动,动就想调,这是静极思动的自然反应,而适度的调整就恰恰起到了松活筋骨、自然舒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定式亦是活势,并非死桩,这叫“定中寓活”、“静中求动”。
再进一步讲,能松柔则能安舒,能安舒则能静定,能静定则能开发自身第六感官的潜能机变意识,进而提高“见微而知著”的超前应变能力。如拳论所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从而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应物自然”的高级境界。这也就是“定中寓变”、“劲意连绵”,从而在定式中体现“连绵不断”。因此,这种“桩功”意义上的定式训练,对提高耐力、整合劲势等都具有显著效果,对开发人体潜能智慧亦具有特殊功效。
总而言之,“定式”与“连绵不断”的关系,好比“形”和“神”的关系,好比“骨肉”与“灵魂”的关系,二者相依为命、密不可分。本质上讲,太极拳就是阴阳二元对立统一、互化互济的一种运动形式,是营造动与静和谐融合、形与神有机统一的一种有益修炼方式。在行拳悟道过程中,只有做到动静互根、意气融贯、刚柔相济,才能温养得法,如此,延年益寿不老春亦庶几可求也!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后台留言联系。
关注本号,为您助力
本号官网 http://www.yunshui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