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大发瑶族乡成立40周年】平乐「我来夜读」卢发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糖环”(中)

民生   2024-11-03 21:30   广西  


无论你在哪里,请记得打开手机

第451期 | 2024-11-3

  点击收听 



朗读 | 唐冬欢

文字 | 许建平



卢发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糖环”(中)


「留言」:听一听“平乐糖环”的故事。




平乐糖环为民间小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有过可圈可点的故事。


卢发仁说,老一辈口口相传,当年唐朝李靖将军受朝廷指派驻守平乐时,曾率部在大发一代平乱。由于大发地处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导致后方粮食供应短缺,当地瑶民自发赶制糖环慰问前方将士,为平乱做出过积极贡献。



孙中山先生1921年从驻节的广西梧州前往桂林为北伐做准备工作时,11月底途经大发巴江口,初尝糖环赞不绝口,令其随从购买两大箩筐带在身边作干粮食之。


五十年代初,一支解放军队伍从昭平入巴江登陆,进入大发剿匪。这支队伍组成纪律严明,即使忍着饥饿也做到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巴江百姓见状纷纷制作糖环沿路塞给解放军。解放军只是解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道理,无人肯收。群众无奈之下只能找到当官的请求接下老百姓的心意,结果糖环是收下了,不过是按当地市价收的。与之过去的土匪、国民党兵强抢蛮要相比,解放军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片赞许。


同样,在平乐糖环的传承中,也经历了几次险些失传的危境。


1944年侵华日军进入平乐,对当地实行烧杀抢夺战略,老百姓纷纷举家逃难,居无定所。日本投降后,土匪活动猖獗,抢粮抢物弄得民不聊生,衣食无着,糖环制作只能搁置一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忍饥挨饿,瑶民们同样生活困顿,挖遍山里的可食之物也填不饱肚皮。卢发仁说自己的父亲也差点挨饿死,制作糖环成了比登天还难的事。


直至改革开放后,平乐糖环再次迎来勃勃生机,只是前景堪忧。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改变了对味觉简单朴素的需求,平乐糖环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却成为一代人思之若渴的心愿。


卢发仁告诉笔者说,自己出生于1975年,家族中制作糖环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祖迁徙到平乐,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由祖太公卢啟芳往下传至太公卢恒泰、祖父卢家模、父亲卢一发,“卢氏糖环”的招牌曾是巴江一带一道独特的风景。自己小时候不仅喜欢吃糖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也能独立制作一手既美观又耐人寻味的糖环食品,在20世纪90年代,还一度成为自己改善生活的独门“绝技”。


毕竟时代在前进,五花八门的速食品在快速地挤占着传统美食的市场,也冲击着卢发仁的小本生意,他不得不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谋生之路。


进入二十一世纪,卢发仁已步入了小康生活,结了婚生了儿子,但割舍不断的糖环情结,仍不时搅动着他的思绪。他于是静下心来坚持摸索糖环的制作工艺,并按照中国结的结构方式,把糖环的最终结构定格在中国结之上,把瑶民对民族团结、祖国富强、生生不息的情感,融于糖环之中。


“乡音读昭州
 邀你用方言读出平乐文化!

「我来夜读」征集中

Z
J


你热爱朗读吗?热爱文字吗?欢迎你,将佳作投递至小布的邮箱:glplfb@163.com,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小布微信,与我们分享你的人生故事与感悟。

如果您也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击下面的小程序进行朗读,还可以添加自己喜欢的音乐,录制和配乐一步到位。





来源:平乐县融媒体中心

编        辑:王红玲

校        对:曾颖 杨可欣

审        核:汪文卿

监        制:邓世亮

欢迎投稿:glplfb@163.com


点亮在看



平乐发布
发布平乐重大新闻、重大活动、舆情资讯,挖掘传承平乐历史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