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书法展上的一些作品,被许多书法爱好者誉为“千篇一律的一样,千篇一律的相似、千篇一律的格式”,针对这一现象,一位书法名家曾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现在书法展的上作品为什么都会有这样一个现象?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许多参展者都参加了书法培训班,而培训班在培训时,都是由老师或者助教去帮助学生打造作品,如此一来,作品能不像吗?
在书法培训班上,一般都是这样一个流程,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创作完成”后,挂在墙上,由老师逐一进行点评,所有学生都不能说话,老师可能会说,这里写得太平了,那里墨色没有变化等,最后让学生们对指出的问题进行再次修改,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是这样进行改进的,最后,将学生出现的问题,都由老师按照自己的想法给磨灭了,或者说,那些培训班上的作品可以说都是老师的思想,而这位老师则是曾经的入展者,这样看起来,那些国展上的作品能不一样吗?
对于这位名家的观点,引起了许多书法爱好者的关注和热议:许多人说,这是一位有良知的老师,说的都是大实话,还有人认为,难怪当代书法难以创新,大都是一个模子,原来那些入展或获奖作品都是这么“做”出来的,书法是要有个性的,这不是抹杀书法个性吗?还有人说,打造作品是制作而不是创作。急功近利,照猫画虎,出来的都是同质化的恶劣时风。当然,也有人说,如果不去这么做,怎么入展?入不了展,学书法还有用吗?根本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在书协!
对于当代书法展来说,许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书法展上的作品,似乎模式一样,字形一样,风格一样,如此一来,书法也就会被同一样的格式所限定,似乎只有这样去创作,书法作品才能入展。那位书法名家指出,正是因为同一化的培训创作,虽然在书法大赛上入了展,但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是不会成为书法家的,据他所说,这些年,那些入展的人当中,后来的水平是极其糟糕的,并没有在书法上有所成就,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在书法上没有自己的思想。
北宋书法家米芾曾说:“古人书各个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这句话就告诉我们,书法的本质,就是要创作出具有个性特点的作品来,从古至今,学习了前人的书法而没有两个人的风格是一样的,例如同样学习了王羲之书法的,就可能会派生出更多不同风格的书法家来,而今天,书法大赛上的许多入展者,他们的风格则是何等的相似?这是人们所担忧的事情。
这种现象的产生,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参加书法大赛,目的就是为了入展,不管是院校派、还是培训班,只要能入展,何必计较模式的相似性?书协组织一次书法展,在这个展览上入展了,那就是书协会员,就是有成就的书法家了,这也是当前社会的现实性特点所决定的,不然那么多人为什么要去参加书法展?只要能入展,不管用什么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书协在书法评审时,也是有一定责任的,因为他们没能做到百花齐放,参赛者创作只能照着那个模式进行,书协会员的公信力,只能让参赛者朝着这个目标而去。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
推荐阅读:
十三届全国书法展最大的成就,就是让入展后的作者纷纷做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