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公摊时代,真的要来了!
我买的明明是 100 平的房子,为什么只有 70 几平米的使用面积?
公摊一直被买房者深恶痛绝。
现在广东那边放大招,零公摊的房子已经出现了。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广州,率先在户型上做调整,今年广州大量的新房,得房率 100%已经是标配,甚至有开发商在做 130%的新房。
深圳也更新了《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减少计入公摊的面积、对阳台及飘窗的建筑设计进行尺寸上的调整。
新规后,龙华的一个项目中建.鹏宸云筑使用率接近 100%。
浙江绍兴、温州、金华、湖州,湖南长沙,也纷纷表态。
上海这边,迟迟没有动作,但必然是长期趋势,只是时机未到。
减少公摊,取消公摊,其实就是变相降价。
最近两年,楼市下行,房子不好卖了。
两类群体最痛苦,一个是房东,一个是开发商。
需求端的狂热消失,供给端开始卷起来了。
之前大家买房买的是信仰,只要房价能涨,再烂的户型,再高的公摊,依旧有人抢。
如今库存压力大,开发商就得想办法提升房子的质量,再给出各种优惠让利操作,上海买房送黄金的都出现了。
开发商把房子设计的好一些,公摊少一些,本来就是分内之事。
只是以前房子太好卖了,没人倾听购房者的声音。
如今大家都不抢房子了,市场在自发纠错,让利才来了。
而且降低公摊,就相当于变相降房价。
公摊在过去楼市狂飙的年代美化了房价:
比如1万一平,100 平的房子,得房率 70%,按使用面积实际房价应该是 1.4 万左右一平。
现在反过来,公摊少了,单价不变,同样总价使用面积更大,其实就是便宜了。
另外很多人抵触公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业费和取暖费是按照建筑面积而不是套内面积收的
得房率是不是越高越好?
房价不涨,大家买房越来越理性,愿意买的是真刚需,真自住,或者真改善。
那就一定会注重房子的居住属性,小区品质。
买房这个动作也越来越不着急,更加关注性价比。
房子的得房率越高,性价比自然越高。
那得房率是不是越高越好?也不一定。
这里跟大家简单说下得房率的概念:
得房率=套内面积/房产证上的建筑面积,套内包括套内使用面积、墙体面积和阳台面积。
套内小于房屋建筑面积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公摊面积,包括楼道、电梯、管道井、单元大堂等。
一般电梯高层的得房率在 70 - 80%之间,多层在 80 - 90%之间。
叠墅、排屋、别墅等,因为地下室和露台不算房屋建筑面积,得房率很容易达到 100%以上,有些别墅的地下室可以做两层,得房率非常惊人。
根据计算公式可以看到,得房率高低各有利弊,也不是说越高越好。
很有可能是牺牲公共空间得来的,比如得房率 80%+的无电梯老破小,而且房屋内部的空间有效利用率比得房率更有实际意义。
关注我👇
教你当下买房卖房的核心逻辑,让资产保值!
楼市真的和以前大不一样,不是随便什么房子都有人愿意买单的了。
可以说,公摊是楼市最扭曲的制度之一,买房人也一直喊着要取消公摊。
然而直到最近才开始松动,本质上,是楼市的供需关系逆转。
全球范围内,卖房都是以套内面积计算,实施公摊制度的只有中国大陆。
如今新房卖不动了,连带土地也难卖了,才终于开始有动作了。
先前不让改动的阳台允许改了,甚至能把阳台改为卧室,这些都能被开发商作为亮点放在宣传页上。
很多改革都是市场倒逼。
包括这次 929 新政,上海楼市放松外环外限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绝大部分的新房都在外环外,而且是不好卖的新房。
二手房被重锤
话说回来,北京上海这两个超一线城市,公摊政策调整一时半会还不会,因为那对二手房就是毁灭性打击。
除非新房单价明显高出二手房一大截,新房和二手房的真实面积单价差距不会那么大,才有条件。
但长期看调整公摊是大势所趋。
一旦新房取消公摊,甚至得房率超过 100%,对二手房而言无疑是巨大利空。
同样的建筑面积,同样的单价,新房的得房率要超过二手房 15% - 30%。
也就是说,同样的建筑面积,同样的总价,二手房的使用面积要比新房低出不少,竞争力一下子就没了。
想要卖出只能降价。
没办法,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别说二手房了,
地方为了卖地,连存量新房也顾不上了。
所以品质差,物业差,产品力不足,地段不行的二手房,抓紧出货。
留给你卖房的时间真不多了。
上海不缺房子,只缺好房子,这一条真理无论是卖房还是买房,都要谨记。
啰嗦了一大堆,就是想说,供需关系转变的情况下,一大批房子将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抓紧时间出手置换,才是正道。
听说 点在看的 都买了好房 进了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