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我是小象,在呼和浩特经营着一家借阅书房。
今天是我挑战连续21天不抱怨的第三十二天,失败。
失败的原因是自己被冤枉,沉不住气。
当一个人被冤枉时候,会应激反应去自证。
对方显然不想听的时候,自己会更伤心。
虽然最后事实澄清,但是这个过程谁也不好受。
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书房要按规矩办事,不要好心办坏事。
起因是这样的:
今天下午我不在书房。
有个孩子是正常五本计划,因为假期了,想借阅10本书,于是孩子就和书房琴琴阿姨申请。
琴琴阿姨告诉和孩子同行的孩子爸爸:“如果孩子阅读量大,可以开启假期计划,借阅20本,但是因为20本书本身比较贵,所以多押200元,假期结束归还以后押金退还,恢复五本借阅计划。”
因为琴姐第一次见这个孩子,不是很熟悉,书房也有书房的规章制度,我没有提前告知特殊情况琴姐不会去破坏规则的。
所以琴姐就如实告知假期计划。
孩子爸爸没有用假期计划。
回家以后可能他们就把事情说给孩子妈妈听。
妈妈发信息问我:书房假期计划是什么,几号放假。
我就正常回复。
妈妈发信息,大概意思是表示自己不舒服,因为孩子想借10本没借到,书房的规则改了,以前能送,现在不能送了,推荐朋友办卡,因为不能送了朋友不知办没办,自己因为信任办了好几年卡等等……
原话是文字发送来的,言辞更加激烈一些,内容更多些。
能看出来她很失望。
但我当时一脸懵。
因为这个会员宝贝搬家以后,每次来换书的人都是孩子奶奶,作为晚辈我挺心疼,我几乎每次都会跟阿姨说一遍:孩子办的配送卡,在约定期限内,咱们可以配送,书箱给您在这边装一个,也方便。
奶奶都爽朗的拒绝我:“不远不远,溜达溜达就过来了。”
上次还把书箱拿回来退了。
书房从来没有自作主张未经客户同意就终止配送的。
假期计划定为20本是为了区别办理增书卡的会员,增书卡是每次10本,增书部分每年额外消费。
假期20本是每个会员的特权,不多花一分钱,假期可以借阅20本畅读。
这个计划从开店第一年就进行着,持续到现在,没有变过。
如果孩子确实只想借阅10本,可以提前跟我打个招呼,我系统里做备注,配书老师看到备注就会欣然明白。
我今天没有收到家长报备,也不在场,忽然收到晚上的这些信息,尤其是感情挺深的会员发来的,猝不及防。
人在自我意识主导时候,是不想听对方说什么的,我明显感觉到对方的情绪:也许是我误会你了,但是我不想说了。
我用文字回复,大致内容是:
会员权益约定期一直不变。
配送至约定期。
假期可以开启20本借阅计划。
一年可以请假,最长60天。
期间对方给我打来了语音。
人要是能面对面沟通就省去很多误会,再不济就是电话性质沟通,虽然在气头上,但是能把话说清楚。
婆婆妈没有和她说过配送这个事儿,所以她误会我不给送。
今天孩子来我不在,但她不知道,我想她对我也怀有期待,我这个人能做到的很少拒绝别人。
结果孩子被拒绝,心里不舒服。
在此我想再次说一下:
配送问题是书房就运营情况做出的决定,只针对发出通知之后新办理的会员或者老会员不接受续费的限制,而且当时都给了大家缓冲时间,给了大家充分的考虑时间。
有很多会员考虑之后都充值好几年,约定啥样就啥样,没变过,该送会一直送。
书房散页书下架,购买新书、库存错的书籍整理库存,尽可能处理。
配书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未知的状况,但是老师们尽可能的满足孩子,一片赤诚。
有啥问题可以先问一下情况,我提前报备,能做到的尽量满足。书房老师也有个心理准备,方便配合。
哎,书房运营几年中,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几次。
我今天记录下来时候又不想写,删了又写,写了又删。
但是我在做挑战,我要强迫自己去梳理。
我甚至想着对话记录匿名贴出来一张图片一目了然,省的在这里多费笔墨。
可是我也明白,不能这么做,感情基础在,说通了就行了。
当时两个人在两个不同的立场,又因为误会在,看似讨论的是一个问题,实际不是同一个问题。
那就没法去评判,也不要去纠缠。
大家都挺累的,读书挺好的一件事,不要把问题复杂化。
再想想,好像每次有问题发生都是因为书房的额外服务。
我以前给别人公司干活的时候,总觉得公司规章制度不近人情不懂变通,所以我很拧巴,很个性,很倔强,试图去跟规则对抗为大家争取实惠、方便。
现在是书房运营的第三年,挺可怕的,我竟然理解当年所在的公司,并且想逐渐成为它,情感少一点,规则多一些,省事……
因为我真是不想再生误会、起冲突、伤感情了……
今天失败,絮絮叨叨的一通抱怨,明天继续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