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怡:新学期语文应该怎么学,新课标里有答案(纯干货)

文摘   2024-08-30 18:02   北京  
大家好,我是申怡。

这个暑假,很多家长都在关注新教材的消息,网传“改版教材”早就已经满天飞了,真真假假很难辨别,马上开学就能揭晓答案了。

相对于数学有重点、有脉络,可以通过刷题,在短时间取得效果的特点,语文范围广、内容多
除了课本中的生字词家长觉得辅导起来还算有章可循之外,其它的无论是文史知识、阅读理解还是写作,爸妈和孩子的感受都差不多:

重点不明:感觉什么都应该知道,但是又不知道具体应该知道什么;

标准不清:阅读理解要理解什么,作文如何切题且生动详实能拿分,如何避免主观意识太强,各说各话……

今天,我就告诉大家一个,新学期语文学习重点的小诀窍——从“新课标”入手!
因为,教材是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只要把新课标理解透彻了,无论教材改成什么样子,孩子学习都不用发愁。

新课标要抓住四个关键词

核心素养

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很多家长不明白具体含义,新课标给出的定义是: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这核心要素乍听起来比较抽象,但从语文学科的独有的特质着手,就会发现其实很简单。
说白了就是,语文学科的培养目的不仅仅是知识学习,而是更看重该学科所需要的各种素养能力。

就语文学科而言,新课标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些都是将来孩子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培养的能力。

关于语文的四大核心要素,后面我会给大家详细解读。

真实情境

新课标强调学习的所有内容最终都要应用于生活,这就是真实情境的应用。
由此,各课标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增加了大量实践活动要求,如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怎么实践)等。

比如,小学三年级《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原先课本上就是认识生字,组词,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就完了。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习完课文,可以让孩子们观察秋天的雨有哪些特点,并对比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从这种真实生活体验中获得感受,来写一篇小作文。
同样在考试中,情境题作为一种新题型,是以后的一种考查趋势。情境化的运用意味着我们孩子学习不能再靠死记硬背了,而要活学活用

跨学科和大单元

新课标中,明确每个学科有10%的跨科要求,学科和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将会更多。
孩子要能够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理论等,用于探究有真实意义的难题,并整合相应观点,提出解决方案。另一个大的变化是——大单元的提出。

即课程结构发生改变,改变课程的组合顺序和讲解顺序,不再是按照一个一个知识点来组织教学。
也许,以后孩子上课就不是按照教材目录顺序一单元一单元进行教学任务了。

重视阅读

2022版新课标的学段要求——
“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

“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

“综合性学习” 改为“梳理与探究”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其实就明确了语文未来学习与考核的方向,不仅要有阅读量的积累,更有阅读质量的要求:

  • 要在阅读中学习欣赏鉴别,从而要读有所感;

  • 要在阅读中学会提问、思考与总结,进而做到有感而发!

举个例子:
“负荆请罪”的故事孩子们可能都熟悉,知道这是个成语,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两人因误会而产生矛盾,最终通过廉颇的负荆请罪和蔺相如的宽容,两人和解,成为好友的故事。
但是知道这些,仅仅是基础阅读。要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在读过故事之后,还应该有鉴赏、思考、探究与梳理

比如,孩子有没有想过,蔺相如为什么要原谅廉颇呢?
再比如,读完这个故事以后,你觉得蔺相如和廉颇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所以说,学习成语,可不是读一遍故事,再把成语抄写10遍就行了。分析人物本身的性格,了解行文中重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感受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在当下的语文学习中,更为重要!

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一、培养文化自信

什么是文化自信?在整个世界文化里,展示我们的中国特色文化就是文化自信。
例如,以后孩子们不管是国外留学还是就业,能说一口娴熟的中文,能够有中国文化的根,诗词歌赋,唐诗宋词,古文韵律,这些东西能脱口而出,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新课标中多次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弘扬,特别是在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排在第一位。

三四年级「识字与写字」要求

同时,在今年中高考中已经有这样的迹象,“中国元素”开始多次出现在试卷上,比如:
Ⅰ卷语法填空题目出现了丝绸之路对于英国园林艺术的影响。
Ⅱ卷的语法填空题则选取了纪念中国古代作家汤显祖的雕塑和凉亭在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故居落成的新闻。
这些都指明了一个方向:将来的学习,要让孩子更多去了解中国文化
二、培养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更多的是要求我们在特定情景里准确运用,高考和中考的语文试卷,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最多的就是真实的一个场景,让你写封信,或者写一个通告,都是一些比较具体的运用。
在初中阶段就会让大家用文字来写一篇调研报告,或者是科学的研究报告。
这样来讲,语文不单单是一个学科,它更多的是一个能够用来表达的一个方式和渠道。

平时我们也可以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和孩子对话。
比如,走在马路上,我们就可以问问孩子,你看今天天气怎么样,孩子可能就会脱口而出一个词来表达天气,这就叫具体语境。
语言运用在写作上该怎么培养?

1、鼓励孩子写作。即使是写出来的东西在家长看来是乱写,也要鼓励孩子随时写出他们的想法。

2、鼓励孩子写的同时,我们要给孩子写作的抓手。就像孩子刚学走路一样,他第一步不是马上就能走出来,他都是扶着小凳子,现在我们叫学步车。
3、不要给字数要求,重要的是要写出来。只要符合孩子的语言体系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好,随着孩子思想体系的建立以及拓展的知识越多,自然而然就会表达出适合语境的诗词歌赋、词语成语等。

三、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标的思维能力素养要求,其实说的就是思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爱追着家长问问题,其实这些都是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在6年级以前,我们家长要保护好孩子爱问问题的好奇心,因为孩子一旦失去好奇心,他的思考能力可能几乎没有了。

在训练孩子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帮助孩子搭一些脚手架,帮孩子去提一些问题,帮助通过问题让他们去思考,慢慢地他们就会形成一个思考的习惯。

思维能力的形成也一定少不了多读书,进行大量课外阅读非常重要。读书本身也是在跟“巨人”交流与对话的过程。

我之前在人大附中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从来不会照着课本读,也不会让他们每天研究课本,就是让他们自己读书,读课外书、读自己喜欢的书,每个学期下来能读完几十本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们可能看到不同的人对某个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或者不同地方不同国家对一个事件不同的观点,这都会促使孩子去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语文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家长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是高于孩子的,平视或者仰视你的孩子,孩子在形成自己人格的时候,在发展思维能力的时候,我们要尊重他们,然后帮助他们进一步对自我的认可。

当然,尊重不是迁就,是我们是平等的,我们该怎么样平等的用我们内心来沟通。

四、培养审美创造

语文跟审美创造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习语文其实就是在学习审美创造。在国外的学科里面有文学这门课,他们不教语文,或者也不教英语,就是英文文学。这种文学教学可以让大家感受到美,感受到真诚,感受到人生。

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是培养孩子独立人格、世界观、人生观的时候,语文实际上给了我们很多丰富的内容去探索。
如果让孩子把语文当做一个学科来学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痛苦的,如果当做是探索人生,看到的是一扇窗打开了,看到很多神奇的世界。

感受美的能力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孩子感受美的能力?

1、学习诵读,感受文章美感

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章,且篇幅普遍偏短,内容上较为精炼孩子们可以反复朗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体验、感知和欣赏文章中的美。

2、创设情境,直观体会意境

比如《我爱北京天安门》这一文章,由于很多孩子没有去天安门,不知道金水桥具体是什么样子的,更体会不到天安门的夜景有多美。家长们可以给孩子看一些纪录片、宣传片或者直接带孩子天安门看看,孩子们就可以切切实实体会到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从而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
3、联系生活,深入体会情感
家长尽可能地结合学生自身熟知的生活场景或是生活经历,来帮助孩子理解课文中包含的情感,引发共鸣,从而感受课文中的情感美,实现陶冶情操。

到此,相信各位对于新学期的语文究竟怎么学,已经有了大致方向,新学期孩子想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回归“新课标”啊。
写在最后:

我一直在说,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因为学任何新知识,都需要阅读、理解、整理思维。语文和人的素养、底层思维逻辑有最大的关系,不仅如此,语文也是审美欣赏,是文化传承与创新。

所以,请每个孩子一定认真学习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 | 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领读人申怡
申怡,申怡读书创始人,百万家庭阅读引领者,群文阅读领读人,原北京名校重点班班主任,近30年一线教育经验;多个知名电视台、电台、杂志、出版社特约导师\x26amp;作家,全网1000w粉丝。 跟着申怡学透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和写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