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d Biology | 华中农大欧阳亦聃和蒋海潮团队综述利用雄性不育发展杂交水稻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

文摘   三农   2024-11-25 11:01   江苏  



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水稻Oryza sativa L.)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水稻的成功离不开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和应用。‌雄性不育系在杂交水稻的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杂交水稻育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二十余年以来,水稻雄性不育基因被不断定位克隆,其育性调控的分子机制也被逐步揭示。


2024年11月,Seed Biology 在线发表了华中农大欧阳亦聃教授与蒋海潮副研究员团队题为Exploiting male sterility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hybrid rice 文章综述了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调控、分子机制和育种应用研究进展。


目前,杂交水稻的生产应用主要涉及两种类型的雄性不育: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和细胞核雄性不育(Genic male sterility, GMS)(图1)。细胞质雄性不育是一种母性遗传性状,多由位于细胞质线粒体的不育基因和位于细胞核的恢复基因(Restorer of fertility,Rf)共同调控,基于此建立了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杂交稻系统。细胞质线粒体不育基因如orf79、orfH79、WA352 FA182 等大多数起源于线粒体基因组重排,其一般通过影响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导致能量代谢异常,最终影响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已克隆的恢复基因中,有7个基因如Rf1a、Rf1b、Rf5、Rf6、Rf4、OsRf19 Rf20 都编码含PPR结构的线粒体定位蛋白,通过与其它基因互作形成复合体后,影响不育基因的转录本水平或蛋白质含量以恢复育性。恢复基因Rf2 Rf17 并非PPR 结构蛋白;Rf2通过影响 atp6-orf79 的 mRNA 水平来恢复育性,而抑制 Rf17 的表达可以恢复 CMS-CW 不育系的育性。


图1.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和细胞核雄性不育的遗传和机制模型


细胞核雄性不育由位于细胞核的基因控制,分为隐性核不育和显性核不育。其中隐性核不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其育性在特定的光周期、温度或湿度等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从而使得两系杂交系统成为可能。两系不育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起点是1973年光周期敏感雄性核不育材料农垦58S的发现,其在长日照下雄性不育,可以用作不育系进行杂交配种;在短日照下育性恢复,可以用作保持系自交繁种。目前,一系列的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基因已被克隆,包括光敏不育基因pms1、pms3 csa2 等,反光敏不育基因csa,温敏不育基因tms5、ugp1、tms10、ostms15、ostms18、ostms19与 tms9-1/OsMS1wenmin1等,以及湿敏不育基因ososc12/ospts1、osgl1-4/oscer1、hms1 hms1i 等。非编码RNA与RNA加工在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基因pms1、pms3、p/tms12-1、tms5 ugp1 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发生的过程中,pms1 pms3、csa csa2 以及tms10 tms10l 共同调控光温敏雄性不育的表型。


显性雄性核不育系是一类在自然界十分稀缺的种质资源,其在不育基因杂合的状态下即可表现出稳定的不育性,且任何可育品种与其杂交得到的F1代可分离出等比例的可育株和不育株。其中不育株可以继续作为不育系用于杂交,而可育株可以正常结实用于下一步研究或育种。水稻三明显性核不育调控基因SDGMS/OsRIP1 编码一个核糖体失活蛋白,通过抑制蛋白质翻译过程调控水稻显性雄性核不育。将显性雄性核不育材料应用于水稻杂交育种和遗传研究中,能够免去人工去雄过程,极大节省人力物力,加快水稻育种及遗传研究的效率和进程。


该论文从遗传和分子水平对水稻雄性不育及其在杂交稻生产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为进一步理解育性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洪山实验室欧阳亦聃教授和蒋海潮副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蔡朝霞博士和徐聪昊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北省重点研发项目等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48130/seedbio-0024-0018

seedbio-0024-0018.pdf

特邀作者:蔡朝霞、徐聪昊
编辑:顾笑寅

相关推荐:

Seed Biology | 清华大学黄善金教授团队揭示拟南芥受精过程中花粉管转向的机制


Seed Biology | 复旦大学郑丙莲教授团队揭示了植物父本起源的miRNA生成对拟南芥种子发育的促进作用


Seed Biology | 华南农业大学/玉溪中烟种子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解析NtIPMS调控烟草种子耐冷萌发机制





About Seed Biology



《种子生物学》(Seed Biology是一本开放获取的英文学术期刊,致力于传播种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专注于发表本领域原创研究论文、综述、展望和观点。刊载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组学、遗传学、生物技术和基因组编辑、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和环境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和方法,对种子进化、种子形成过程,如孢子发生和配子发生、授粉和受精、无融合生殖和人工种子、种子产量调控、胚乳和子叶及种皮中营养和健康相关的品质、种子休眠和萌发、种子与环境和其它微生物相互作用、种子在果实发育中的作用等进行的研究。本刊由崖州湾种子实验室Maximum Academic Press出版,期刊主编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杨维才研究员担任。2022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目前期刊已被Scopus、CABI等数据库收录。


期刊官网:
www.maxapress.com/seedbio
投稿链接:
mc03.manuscriptcentral.com/seedbio







关注植物科学研究


植物科学研究公众号专注于发布植物领域(重点为种子生物学、热带植物等)的最新研究进展,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植物科学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原文

植物科学研究
植物科学研究公众号专注于发布植物领域(重点为种子生物学、热带植物等)的最新研究进展。由Maximum Academic Press运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