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群山和峡谷间,行走在田野和树林里,用脚步探索和测量每一寸土地,摸清文物资源“家底”,对文物点进行定位、拍摄和记录……文物普查员的日常工作是如何展开的?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陕西线活动启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参与采访报道。记者实地走访咸阳、宝鸡两市的7个文物普查点位,现场了解陕西“四普”情况。
咸阳: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85处
10月29日,咸阳的一组普查队员在礼泉县昭陵进行文物普查工作。昭陵开创了唐代“因山为陵”的先例。以昭陵为主体,周围包含多处遗址,陵区范围约30万亩,周长约60千米。为了更好地记录遗址情况,队员们手上的RTK、无人机等设备起了大作用。
“相比‘三普’时只有GPS作为定位工具,‘四普’多了许多高科技介入,让普查数据更加精确。”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咸阳市普查队队长赵旭阳向记者介绍,咸阳市正按照“市级组队,逐县普查”的方式进行普查工作,目前已完成礼泉县、旬邑县、彬州市等地实地调查工作,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85处。
“来这里拉个尺!”咸阳普查队三组组长王亚飞向手拿工具的队员说。他们正在对咸阳市旬邑县的唐家大院进行复核。
唐家大院讲解员刘欢欢向记者介绍,唐家大院距今约有300年的历史,原建有87院,2700多间,后经战乱及子孙变卖,仅存两院三进相毗连的中次等房舍。
“我们此行主要是结合‘三普’资料,看唐家大院是否有变化。”王亚飞说,“该点位的保存状况较为完好,当地政府也较为重视。”
彬州市永乐镇的下马河遗址(暂定名)是咸阳普查队在彬州开展工作时,接到群众上报的线索,经普查队员核查后发现的。下马河遗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面积约20000平方米。初步判断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至西周、秦汉时期遗址。在遗址的东南角,还发现了一处清代古城堡遗址。
咸阳普查队二组组长郑勋一边观察土层一边告诉记者:“我们在这一区域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新石器时代陶片、石器、动物骨骼等遗存,说明这里曾是古代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说话间,他拨开土层表面的一束杂草,发现了一块灰陶陶器口沿残片。不远处,普查队员又在另一面土崖表面发现了一枚兽牙。
“根据目前的发现,下马河遗址时间跨度长,遗存内涵丰富,保存完整,是泾河流域古遗址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郑勋说。
伴着绵绵细雨,记者来到了彬州大佛寺石窟。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昆桦副所长带领队员正在此处进行无人机影像采集。15年前,李昆桦刚从西北大学毕业就参与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岁月流转。如今,她已经由队员成长为组长,率领普查“娘子军”奔走在“四普”一线。
宝鸡: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158处
宝鸡有2700多年建城史,文物遗存丰富。
10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宝鸡岐山县沈公祠。宝鸡普查八队在岐山县复查凤鸣镇资福村文物点时,新发现了这一保存完整、工艺精巧的清代建筑。
“通过建筑风格、梁架结构以及碑刻文字,我们判断其为清代道光年间建筑,保存状况较好。”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宝鸡市文物普查队队长王颢介绍说,宝鸡目前共普查文物点1656处,其中复核“三普”文物点1498处,新发现文物点158处。
参与沈公祠普查的队员田磊正在配合队友进行照片采集等工作。提及“四普”,他说印象最深的是在太白山的4天3夜。“加上向导和救援队员,我们一共出动16人,在太白山复核了14个文物点。”田磊说。
10月31日,宝鸡市扶风县的胜利机械厂旧址内伸手不见五指,宝鸡普查五队队长王福斌带队员打着手电筒仔细勘察五孔窑洞的内部情况。胜利机械厂旧址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留下的工业遗址。
王福斌告诉记者,每一个文物点都需要进行测量、照片采集和信息收集工作,准确记录其位置、范围和地形地貌,新发现的文物点必须及时录入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采集系统中,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岐山县,岐阳遗址静憩在一片农田中。普查队员观察记录该遗址的地形地貌后,用脚步丈量着遗址的大致范围,确定遗址“四至”边界。
记者跟着普查队员从遗址东南角向遗址中心行走,普查队员侯骁秦提醒要注意四处查看,也许会有意外之喜。不久,她便发现了一块灰色陶片,立刻用手铲小心翼翼地进行采集。
经王颢辨认,这是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残片,距今约7000年。“此次普查的新发现,把这处遗址的跨度往前提了1000年。遗址的范围也从‘三普’时的6万平方米扩展到了33万平方米。”王颢说。
据介绍,截至11月12日,全省10个设区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均已全面启动“四普”工作,80个县区已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其中54个县区已完成实地调查。全省已经复核“三普”文物点31970个,占“三普”文物点总数的65.17%,新发现文物点1584个,新发现文物点比例为5%,工作质量和进度居全国前列。
来源:陕西日报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