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一个炎热午后,香港某古董店内,空调嗡嗡作响,驱散着夏日的闷热。
店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古董文物,有的光彩照人,有的蒙尘已久。
一位身着简朴的中年男子踱步而入,他的目光犹如X光般在店内扫视,仿佛在寻找什么特别的宝贝。
这位看似普通的中年人,其实是赫赫有名的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作为国内顶尖的考古学专家,他被誉为“中国青铜器鉴定第一人”。
多年来,马承源一直致力于为国家寻回流散文物,在香港这个文物流失的中转站,他更是常客。
就在马承源准备离开时,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突然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快步走近,仔细端详起来。
这件青铜器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最引人注目的是肩部刻有的12个字:“吴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
马承源的双手不禁微微颤抖,内心激动万分。“夫差?这莫非是一件春秋战国时期的珍稀文物?”他默默思索着。
根据铭文内容和古代礼制,他推断这件青铜器很可能是吴王夫差为一位平民女子所铸。一个名字突然在他脑海中闪现——“西施”!
店主见马承源如此着迷,笑眯眯地走了过来:“这位先生好眼光啊!这可是我店里的镇店之宝,150万港币,您要是喜欢。。。。。。”
马承源心头一震,150万港币,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他暗自盘算着,自己的积蓄也不过20万左右。可是,若让这件珍稀文物流失海外,那将是何等的遗憾!
他恳切地请求店主给他一些时间筹措资金。店主看在马承源的名气份上,勉强同意了,但也催促他尽快做决定,因为当时不少外国富商正蜂拥而至,抢购中国文物。
马承源心急如焚,他四处联系,终于找到了香港实业家何鸿章先生。何先生被马承源的爱国之心深深打动,慷慨解囊购下了这件珍贵文物,并将其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这并非马承源第一次为国家“捡漏”。早在1990年,他就在香港古董街上发现了一套被视为赝品的青铜编钟。
当时,许多专家都对这套编钟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因为它的制作工艺与人们对西周时期技术水平的认知不符。
然而,马承源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坚信这套编钟的真实性。他不惜借钱购买,将其带回上海博物馆。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几年后,在山西出土的另外两枚编钟与之完美契合,证实了这套编钟的真实性和珍贵价值。
马承源的慧眼识珠不仅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文化损失,更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工艺技术的神奇之处。
这些流散海外的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积淀,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根基。
然而,文物流失一直是一个令人痛心的问题。在国家衰弱之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追回流失文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像马承源这样的专家不懈努力。
马承源一生致力于为国家抢救珍贵文物。据统计,他为上海博物馆收集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仅在香港就回收了300多件青铜器、玉器等流散文物。
这些文物都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马承源的事迹告诉我们,保护文物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随着中国日益强大,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流失海外的文物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每一件回归的文物,都是对我们文化自信的有力诠释,都是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