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的北京,寒风凛冽,落叶纷飞。
一个名叫潘大卫的中年男子,神色匆忙地闯入故宫博物院办公区。他的脸上写满了焦急,仿佛肩负着某个重大使命。
潘大卫是个普通的北京市民,平日里喜欢收藏古玩,在当地小有名气。这天,他突然出现在故宫,声称有要紧事要当面找领导谈。
工作人员见他没有通行证,便将他拦下。两人你来我往,争执不下。
正当此时,恰巧路过的故宫保管部部长梁金生听到了争吵声。他走上前询问情况,潘大卫见状如获救星,连忙道明来意。
他说自己有件祖传的“冰箱”想要捐给故宫,但由于粗心大意,误将其送到了北京市文物局。
梁金生听到“冰箱”二字,不禁愣住了。他反复确认是否听错,潘大卫却坚持己见。
就在梁金生脸色开始变得不耐烦时,潘大卫凑近他耳边,小声道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那个“冰箱”是用掐丝珐琅制成的,上面还刻有“大清乾隆御制”的字样。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瞬间点燃了梁金生的好奇心。他立即安排车辆,与潘大卫一同赶往北京市文物局。
当梁金生亲眼看到那件所谓的“冰箱”时,他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那哪里是什么普通冰箱,分明是一件精美绝伦的掐丝珐琅冰鉴!整件文物高约一米,外部装饰着白釉地青花缠枝莲纹,工艺精湛,纹理细腻。
打开箱盖,内部呈倒梯形,六面均是全彩掐丝珐琅,艳丽夺目。底部一角还有一个圆孔,用于排出融化的冰水。
梁金生激动得手都在颤抖,连忙询问潘大卫这件宝贝的来历。原来,潘大卫的外公是天津的一位名医。
上世纪30年代,他花了3500大洋从一家古玩店买下了这件“冰箱”。
据说,这件冰鉴原本是宫里的物件,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时偷偷带了出来,因为太过沉重,便在天津拍卖了。
经过专家们的仔细鉴定,这件冰鉴被确认为清代乾隆年间的珍品,价值连城。梁金生当即表示要为潘大卫申请丰厚的奖励金。
然而,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是,潘大卫竟然一口回绝了这个提议。
“我不要钱,”潘大卫说,“我只想要另一样东西。”
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他的下文。潘大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能不能给我一面锦旗?就写‘为国家捐献珍贵文物’那种。”
这个朴实无华的要求,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肃然起敬。他们纷纷向潘大卫竖起了大拇指,为他的高尚情操感到由衷的敬佩。
消息传开后,有人专门找到潘大卫,说他太傻了。因为曾经有一件类似的冰鉴在拍卖会上拍出了天价。若是把这件文物卖了,足够他安享晚年,少奋斗好多年。
然而,对于当初的决定,潘大卫从未后悔过。他淡然一笑,说道:“这是我们国家的文物,理应回到国家的怀抱。能为国家尽一份力,我感到无比自豪。”
就这样,这件珍贵的乾隆年间掐丝珐琅冰鉴,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终于回到了它的故乡——故宫博物院。
它不仅是一件稀世珍宝,更是中华文明智慧的见证,彰显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制冷技术。
如今,这件冰鉴作为镇馆之宝,在故宫博物院熠熠生辉,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赏。
而潘大卫这个普通的北京市民,也因为他的无私和高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潘大卫的举动无疑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让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