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养成的五个建议

教育   财经   2024-02-16 15:55   广东  

“学霸”养成的五个建议


作者:戴斌,广东省青联常委(教育界别秘书长),中宜教育及格兰堂科技CEO


【写在前面】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大家好,我是戴斌老师,从2006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至今已有18个年头。我的工作就是和学生、家长们接触,了解大家的教育需求并解决大家的教育需求。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其实家长们最关注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学霸”,这样就可以在人生道路上,轻松实现“不同人生时段”的学习目标,从幼小衔接到小升初,从中考再到高考,从研究生考试再到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等各类职业考试,其实都需要有“学霸思维”,才能从容应对。因此,我希望写一篇关于“学霸养成”的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看法和观点,抛砖引玉,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文章的“正文部分”】


建议(一):重视“自驱力”的培养


【延伸思考】读书其实一件“很苦闷”的事情,抗拒学习也许是一种“天然的”情绪反应。只有形成“自驱力”,才能对抗读书过程中的“苦闷”情绪,学会“苦中作乐”,才能让学习成为“可持续”的动作和行为。那么,如何形成学习过程中的“自驱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


(1)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陪伴。很多时候,家长的陪伴可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尤其是在孩子年龄还很小的时候,适度的陪伴会让孩子获得“坚持下去”的力量和安全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寻找知识当中蕴含的“趣味性”。很多时候,枯燥苦闷的都是“理论知识”,只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产生知识的“趣味性”。理科层面的趣味性,常常出现在一些有趣的实验项目。文科层面的趣味性,常常出现在一些“小故事”、“小典故”当中。做实验、讲故事,其实就是“知识体系”趣味性的一种常态化表现形式。当然,更多趣味性表现形式的探索,就有赖于教育工作者们努力做好更多的“教学创新研发”了。


(3)构建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部分家长可能要适度考虑改变“批评式”的教育思维,转变成“鼓励式”的教育思维。多表扬孩子,甚至不妨学一点“彩虹屁”的技巧,变着法子鼓励孩子。尤其是孩子比“过去”有所进步的时候,一定要鼓励和表扬,即使“孩子进步之后依然和前面的孩子有差距”,也一样要表扬。因为“追赶前面的人”,它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孩子有了“追赶前面的人”的那种“趋势”,那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就应该鼓励。上面的表述,主要是“精神层面”的鼓励。至于“物质层面”的鼓励可不可以有,这个,可以有,但不能“过度”。在涉及“物质”方面的奖励时,家长需要把握“度”的原则,在孩子取得一定成就后,可以适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不能形成孩子对物质享受的“崇拜”。




建议(二):要为了“自己”去学习,而不是为了“别人”而学习。


【延伸思考】其实上述这句话,延伸一下,应该是:要为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而去学习,而不是为了“与别人进行比较”而学习。

对很多孩子而言,在人生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开家长会”常常是一件“冰火两重天”的事情。很多家长,往往会对“孩子班上”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投去羡慕的目光,并叮嘱自己的孩子要向优秀的同学看齐,学习他们的学习经验。这无形中就对孩子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压力”。很多时候,孩子会认为“学习”就是一种“比较”,要比别人优秀、比别人勤奋、比别人的方法论更好,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就变成了“不是为了自己”而学习,而是为了“别人”而学习。


这种情况其实是存在很大弊端的:因为每个孩子的天赋是不一样的,如果班上有优秀的孩子是“琴棋书画”和“学科学习”全面开花,样样精通的,那必然是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企及的“艰苦努力”,而且需要有极强的“时间管理能力”,这种孩子就是很多中小学家长梦寐以求的“学霸”类型。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种孩子在人群中,不要说“万里挑一”,说是“十万里挑一”都不为过,绝大多数人其实都不可能做到,如果把这类孩子作为“学习楷模”,任何孩子都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这就是典型的“为了别人”去学习。在这种高压之下,很多孩子(尤其是读书成绩不错,家长老师期望值很高的孩子),就可能出现“抑郁”的情绪倾向,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


我们希望培养的“学霸”,并不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孩子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然后根据孩子的“天赋”、“兴趣”,有针对性地学习未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因此,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尤其是给孩子“作知识加餐”的时候,要问孩子的意愿,问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将来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有针对性地给孩子做“知识加餐”。比如,孩子想做程序员,就可以考虑“加餐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孩子确实喜欢文艺,才考虑让孩子去学习舞蹈、乐器。未来想出国留学或出国看看外面世界的孩子,就可以加大对外语的学习力度。


任何人的精力和时间其实都是有限的,我们把学习分成“基础学习”和“提升学习”两个部分。“基础学习”就是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这是每个孩子必须完成的学习过程,因为学校的学习内容其实都是“基础的知识体系”,以后孩子学任何新知识,都需要构建“基础的知识体系”。


真正需要家长思考和权衡的,就是“提升学习”这个部分,要根据孩子的意愿、能力特长,和孩子好好商量,权衡一下,选择一条“对孩子未来职业生涯”有“助力”的“提升学习”方向,这就是为了“自己”去学习,而不是为了“别人(对比)”而学习。




建议(三):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要“松紧有度”,在合适的时候“应加大力度管理”,在不合适的时候“反而可以做甩手掌柜”。


【延伸思考】“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对很多的诱惑和挑战,如果家长放任不管,孩子只有“自然小概率”会成才,而“自然大概率”会不成才。但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过度,事无巨细,样样干预,要么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要么孩子会产生依赖心理。这都是需要家长去把握的“度”的原则。那什么时候该“紧”,什么时候该“松”呢?


【“应加大力度管理”的情形】


(1)“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专注力的培养,就需要加大力度去管理,要培养孩子能坐的住,这是从小就要培养的。


(2)“写字”的端正性。这是需要从小加大力度培养的,家长要多陪伴孩子,把字写好。


(3)“避免粗心”。这也是需要加大力度去培养的,尤其是小时候“1—100的加减乘除”,要争取百分百正确,如果从小就形成了“粗心”的习惯,很容易伴随终生,未来的人生之路“机会的出现”往往只是一瞬间,但浪费机会、错失机会也是一瞬间,一个粗心大意可能就是悔恨终生。所以,粗心这种习惯,真的没什么好处。另外,有些人认为“粗心就是大气”,完全就是误导。一个人是否“大气”,看的是一个人的胸怀和格局,而不是一个人的性格是否粗枝大叶。


(4)“回避不良的环境和人”。孩子在小的时候,对“危险”的感知往往是薄弱的,所以家长作为成人,一定要孩子的“安全性”把关,这一块也是要加大力度管理的。


【“可以考虑做甩手掌柜”的情形】


(1)孩子的“学习方法”选择,可以不干预。很多时候,有些家长因为本身是学习比较好的,所以,总希望将自己的“好学习方法”传递给孩子,其实这大可不必。一方面,时过境迁,当年的好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当下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孩子和家长是不同的个体,思维和逻辑不会完全一样,所以适用的方法体系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2)孩子的“学习方向”选择,可以不干预。这就涉及到“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孩子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的“辩证思考”。如果孩子有自己的理想,家长应该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360行,行行出状元。家长不用帮孩子选人生之路,只需要告诉孩子,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领头羊”,这个社会是“马太效应”,孩子选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但一定要“在自己选择的方向上去力争上游”。


(3)孩子的“休闲娱乐方向”选择,可以不干预;但休闲娱乐时间控制,要适度干预。孩子读书累了,总要放松一下。有些孩子的放松是看书,有些是打球,有些是看电视,有些甚至是打游戏。其实娱乐放松的方式,每个人,确实因人而异,所以可以不干预。但娱乐放松的时间,需要适度控制,不能让“放松”变成了“放纵”。




建议(四):让“阅读习惯”成为一种“家庭传承”


【延伸思考】“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窗口”,所以“阅读习惯”的形成,非常重要。如果从小就培养了“阅读习惯”,长大之后,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就会比较强。如果从小没有培养“阅读习惯”,很容易变成“看到书就犯困”,长期以往,知识的累积过程就无法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认知论差异”,往往就是从“接受新知识、新观点”这个层面产生的。当然,现在的阅读形式是多元化了,有电子阅读,也有纸面阅读。电子阅读会更方便一些,所以不必拘泥于阅读形式,只需要坚持阅读就可以了。

另外,说句“实在话”,现在的大环境,很多人是喜欢看“没有知识蕴含其中”的短视频或短剧,但不喜欢看“有很多知识蕴含其中”的长文章或授课型视频。


这个倾向,是目前的大趋势,这反而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家长要以身作则,坚持“阅读习惯”,让孩子也逐步喜欢“阅读”,这个是很重要的。另外,网络课程其实一种阅读,属于“有声阅读”,课程里的内容就是“阅读内容”。因此,培养孩子能静下心来听网课,也是一种阅读习惯的培养。总之,少看一些“热闹但没有知识的内容”,多看一些“安静且有知识的内容”,其实就是“培养学霸”的一个关键所在。




建议(五):家长要跟着孩子一起成长,提升“知识体系”和“认知论”。


【延伸思考】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孩子在被家长管烦了之后,也常常说一句话:“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我做到?”所以,孩子在被家长要求“要上进”的时候,孩子首先会反问:“你自己是否上进?”如果这个问题,家长无法回答,就失去了“管教孩子”的权威性,就很难让孩子心服口服。所以,要孩子“卷”的同时,家长也必须“卷”,这就是孩子内心深处最朴素的哲学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时代在快速发展,孩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很多家长都感叹,现在的孩子懂的比大人都多。很多的“新知识”、“新趋势”、“新名词”层出不穷,如果家长不能及时提升自己的“认知论”(包括经济素养、政治素养、科学素养),减少与孩子的“信息差距”,就很难与孩子有好的沟通空间,代沟就会出现。

另外,如果反过来,家长的“认知论”(包括经济素养、政治素养、科学素养)层次很高,家长在孩子面前是“谈吐不凡”,孩子就会“崇拜”自己的父母,从而对父母的建议就“比较能听进去”。其实孩子的世界,也是一个常规的世界,任何人都天然崇拜“能力上、人格上的强者”,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就是这个道理。想孩子发自内心听你的话,你必须有让他(她)敬佩你的理由。“认知论”(包括经济素养、政治素养、科学素养)的“高低”就是其中一个关键。



【写在结尾】


       我是戴斌老师,很感谢大家能阅读我的文章,读到最后。上面的“5个建议”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观点,抛砖引玉。也欢迎大家在文章的评论区评论本文,大家的任何看法和意见,我都非常感激,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学霸养成”这个话题。祝天下的孩子们,不必“千篇一律”,都能“自成一格”,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加油!



戴斌
中宜教育教学总监,广东省青联委员(教育界别秘书长),广东省青年商会副会长,广东省团委青创100创业导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