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对“职业生涯”的三个思考角度

教育   财经   2024-07-05 23:07   广东  

大学毕业后,对“职业生涯的三个思考角度



作者:戴斌,广东省青联常委(教育界别秘书长),中宜教育教学总监,格兰堂科技CEO,《学习时代》app独家授课名师。


不知不觉,2024年上半年已经过去,今年的大学生朋友们都已经毕业了。由于2024年就业形势之严峻,远超过往任何一个时间点,很多大学生毕业此刻都感到很迷茫。作为一个“过来人”,希望我今天写下的这些文字,能为大家对未来“职业生涯”带来一些略微有用的思考角度,先感谢大家抽空阅读我的文字。



【思考角度(一):关于“学历”和“学校出身”】



这个社会确实很看“学历”,因为目前的社会竞争很激烈,大学生的毕业人数超过了就业岗位的供应量,所以“用人单位”可以有很多的“选择”,自然在学历这一块会显得比较挑剔。


因此,我们不需要去回避这个问题,如果就业过程中,一直都是因为“学历”这个问题成为你就业时的“障碍”,使得你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你想要的就业岗位。这个时候,不妨先“慢下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情况。


如果家里经济条件许可,可以支持你一段时间的“无工作状态”,那就和家人好好沟通,请家人支持自己继续备考研究生考试、备考专升本,通过自己的努力彻底解决学历对自己的制约。


如果家里经济条件不许可,无法支持你一段时间的“无工作状态”,那也请保持平和的心态,命运的磨砺总是会让每个人更快地成长。这个时候,就先看看有哪些可以“临时过渡的就业岗位”,接受那些“不受自己学历限制的岗位”,可能那些岗位的“舒适度”、“付出与收获的性价比”都会比较差,但为了自己的梦想,还请坚持下去。然后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在保障自己生存的“工作时间”以外,尽量挤时间出来继续学习和备考,这就需要很强的自律性,可能要放弃很多社交生活和休闲放松的时间。


至于“学校出身”这个问题,现在这个社会还有没有“名校情结”?我只能说,即使是名校的毕业生,现在也感觉不是很好“混”。因此,“学校出身”这个问题,是对大多数求职者,在其职业生涯的前面5-7年时间里,都是有影响的。


这是事实,只有一类人可以在其职业生涯的前面5-7年时间里不受“学校出身”的影响,那就是“个人才华比较出众”的,就可以“用自己的才华”来弥补“学校不够名牌”这个制约因素。


如果没有“出众的个人才华”,那么多数人的职业生涯前面5-7年,都会受到“学校出身”这个因素的制约。那怎么解决问题?与其“酸葡萄心理”去说“很多名校毕业生也不过如此”,不如努力一把,考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哪怕是在职研究生,也可以。我曾经和“我教的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们”说过,治愈“名校情结”的最好办法,就是考上名校,你只有考上了名校,才有资格说“其实名校毕业证并不是那么重要”。


当然,毕业超过7年的,就不需要考虑名校情结了,多数人这个时候,拼的就是“业绩”和“政绩”了。我教过很多公务员的考生,工作超过7年之后,很多都已经是“副科(四级或三级主任科员)”或“正科(二级或一级主任科员)”,他们这个时候就不需要为了“名校毕业证”而纠结,这个时候,就需要好好学习经济素养或政治素养,争取在岗位上做出政绩、成绩出来,争取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


我也在经济素养、政治素养课程里,教过很多做企业岗位或自主创业的学生,毕业7年之后,他们也确实很少为了“名校毕业证”而纠结,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赚更多的钱,如何获得更大的发展平台。


因此,“名校情结”这个事情,只对刚毕业5-7年的同学会有影响,这个影响是确定存在,我不会为了“粉饰太平”而说违心的话。如果你在毕业后的5-7年确实很在乎这个事情,就坚定“考研”,读个“名校研究生”(至于“排名多高的学校”在你心目中才属于“名校”,这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去定义的,这里我就不去论证了)。如果时间可以冲淡一切,熬过5-7年,也就不用在乎这个事情了,这个事情,个人的才华,个人的能力,就变成最重要的事情,这个时候就要努力去学一些“真正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和公共素养”。



【思考角度(二):关于“留在大城市”还是“去中小城市”】



其实,关于年轻人更应该去大城市发展,还是更应该去中小城市发展。这个话题一直都是“充满争议”的话题。其实“观点”的“两边”,都有各自的支持人群,但都忽略了“个体差异”这个因素。


我个人认为,需要“分情形”去看这个问题:


(1)如果大学毕业之后,是打算继续“备考研究生”、“备考专升本”的,自然应该选择“收入与生活成本”之间“性价比”比较高的区域。如果在中小城市可以找到一份暂时能维持生存的工作,然后因为中小城市生活成本低一些,工作没那么紧张(可以腾挪更多时间读书备考),甚至因为自己老家就是中小城市的(住在家里,不用负担房租),如果是这类情形,毫无疑问,不需要去大城市,就回自己老家(多数人的老家都是中小城市)。除非你自己本身父母就在大城市,住在大城市的父母家里,可以不用交房租,自然就留在大城市。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考虑。


(2)至于发展平台,关键还是看你找到怎么样的工作岗位,而不是一味去“纠结于留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很多时候,大家可能面临的无奈是,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中小城市,找到的工作岗位,你自己感觉,都是没有什么成长性的岗位。那这个时候,就不如回中小城市,至少生活成本低一些。但如果你很幸运,在大城市里找到一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对你后面职业生涯很有帮助”的“大城市就业岗位”,那么,我的建议是,无论再苦再累,都“尽量”坚持一下。当然,实在坚持不了,就千万不要硬来,那就“放弃”,生理和心理健康是第一位,职业生涯是第二位。很多时候,先放弃“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岗位”,过一段时间,调整好心态和身体,再找下一份类似工作,也是可以的。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其实是有起伏的,在感觉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放弃,然后调整好,再来二次冲击、三次冲击。现在大城市很多“职场人”,有很多是有“抑郁症”的,我觉得还是挺危险的,主要原因是“总觉得放弃了以后就拿不回来了”,这其实是不重要的。我当年也曾经在一家上市企业做项目负责人,属于中层管理干部,我当时才20多岁,职业生涯大好,如果再坚持做10-15年,我大概率也会成为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但我遇到一些职场上的“不舒服”时,我果断选择离职创业,不和自己内耗。所以我也和很多职场人一样,我也有心里难受的时候,但我会尝试自己调试心态,学会放弃现有的东西,才不容易得抑郁症。我当时的心态是,如果创业成功,自然就不回去了。如果创业失败,再回去重新求职,或者换一家公司求职,就是了。其实,只要自己相信自己是有才华的,就不用那么纠结。关键还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养。


(3)当然,还要看你所从事的行业,比如你如果是做电商行业,也只能选择一些“电商行业聚集”的大城市,比如杭州,比如广州,比如东莞。这个时候,就不要纠结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哪里可以为你的事业方向提供最多的便利,最多的成功条件,就去哪里。虽然这时候,大多数选择,确实都是选大城市。


(4)如果去中小城市,尤其是回老家,如果是做公务员或者做其他公共管理岗位,那就无所谓了。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不用考虑太多生活的压力,反而有利于好好做公共管理工作。所以,去中小城市(尤其是回老家)做公共管理岗位,这个选择没有问题,你自己喜欢就可以了,不存在什么缺陷。人不要“既要、又要、还要”,世界哪有那么完美的选择,差不多就可以了。实在回了老家,很想念大城市,周六日过来逛逛,或者参加一些能力或素养培训,或者读个在职研究生,一样可以回来大城市看看。现在交通都很方便,不需要可以留恋大城市。大城市,大门一直都打开的,你随时多可以来啊。真的不需要纠结。


(5)最后,如果去到一个城市,只有“舒适度”或“温饱度”,而无法提供你想要的“职业发展平台”。那这个时候,就问自己,“换一个城市”能否先解决生存问题。如果可以活下去,那就果断选择换一个地方。但如果离开这个“有舒适度温饱度但没有发展平台”的城市,你会活不下去,那就不用纠结,只能先留下来。人要先向现实“低头”,然后再想办法“改变现实”。那就先留在原地,先忍一忍,默默积累条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条件成熟后,再走。就那么简单。



【思考角度(三):毕业之后,要继续培养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素养”?】



(1)提升自己的“认知论”。首先,要好好学习经济素养,这样就可以理解哪些领域是走上坡路,哪些领域是走下坡路,选择永远比努力更重要。其次,好好学习政治素养,理解国家政策未来的走向,无论是创业打工还是做公务员,都要理解国家政策的趋势,中国这个国家很特别,侧重“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如果不能深度理解国家政策,可能处处都做不对方向。再次,好好学习科学素养,尤其是“中美科技博弈”和“人工智能时代”这两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对最新科技方向,一定要有前瞻性的了解和思考。


(2)提升自己的“各项技能”。首先,是“语言表达和内容表达能力”,好好学习公共素养知识,争取做一个“谈吐不凡”的人,只有这样,才会让别人在社交时看得起你。除非你是“家庭优势很大”,否则,要想让别人多看你一眼,也只有“谈吐不凡”这一条路可走了。


其次,可以学会“如何写作”、“如何拍摄或剪辑视频”、“如何使用一些人工智能工具”、“如何化妆或穿作得体”,这些技能都比较实用,可以学一下。再次,学一下可以“向上社交”的运动或娱乐项目,比如会一些球类运动(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登山、骑车、攀岩、掼蛋这些,学一点,以后社交的时候,自己就不至于总是成为“一个旁观者”。


(3)最后是自己的专业能力,该考证的要去考证(比如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这些),该打磨自己的专业能力的地方,一定不要放松自己。毕竟专业能力是很重要的“安身立命”的东西。这里就不逐一谈每个专业的事情了。大家如果确定毕业后,还要从事于自己大学专业相关的岗位,就继续打磨。如果从事的不是自己大学专业相关的岗位,那就提升自己的“通用知识能力(经济素养、政治素养、科学素养及各项基本技能)”就可以了。


希望上述文字,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稍微有用的思路和思考。祝同学们未来披荆斩棘,前程似锦,加油!





【中宜教育戴斌老师独家授课的经济素养课程的报名方式】


(1)一共有三种方式都可以听课(使用同一个账户登录即可):网页端、APP客户端(安卓和苹果)、微信小程序。


(2)网页端听课,请点击网址:https://times.yourhr.com.cn。


(3)微信小程序听课,请搜索:【中宜学习】四个字即可找到小程序。


(4)APP客户端听课,安卓客户端请在应用商店搜索:【学习时代】。苹果客户端请在应用商店搜索:【学习时代pro】。



戴斌
中宜教育教学总监,广东省青联委员(教育界别秘书长),广东省青年商会副会长,广东省团委青创100创业导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