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熟知的二维码,其起源可追溯至初代的条形码,即一维码,它被视为二维码的早期形态。条形码通过黑白相间、宽度不同的线条组合,利用光线照射时,黑白部分对光的不同反射特性来存储信息。二维码是一种开放性的信息存储器,其工作原理是二进制算法,将所有的语言信息用机器语言0和1表达出来。二维码图像由一系列黑白相间的方块组成,其中黑色方块代表二进制数值“1”,白色方块代表“0”,按照特定规律把这些黑白方格进行排列。最后,通过图像输入光电扫描设备,进行自动识读后实现信息自动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二维码的边角部位都有3个较大尺寸的方块(即位置探测图形),它们共同构成了二维码的定位系统。这3个方块所确定的面能够保证我们在扫码时,不管手机横着扫、竖着扫或者斜着扫,都能准确获取二维码信息。二维码也凭借其信息容量大,可编码多种类型数据;纠错能力强,部分损坏仍可识别;译码可靠性高,误码率极低;数据在编码前可以进行加密,以提高保密性、防伪性等优势,让二维码得以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最近网传“全球二维码日均消耗100亿个”,为此有人疑问,二维码终有一天会被扫光吗?理论上说,二维码会有被用完的那一天。但在实际应用中,二维码的容量通常是非常大的,目前二维码的消耗量还没有一个非常精准的统计。二维码共有40个版本规格,版本1的规格为21x21的正方形,就是由每行每列都有21个模块组成的方形图案,每一个版本都要比上一个版本每边增加4个模块,到版本40就是177x177规格的矩阵。
以平时使用的微信付款码为例,二维码矩阵中有25×25即625个小方块,除去一些定位、纠错等功能的方块,还剩478个方块,每个方块有黑白两种颜色,可以组成2478(即2的478次方)个不同的二维码。假设微信每年使用6000亿个(即全球日均消耗约16.4亿个)二维码,那么微信支付的二维码够使用2478÷6000亿= 1.301x10132年。再假设全球每天使用100亿个付款二维码,一年使用3.65万亿个,经过计算,得出要使用完所有的付款二维码需要2.14×10131年(好多亿亿亿亿年)。而宇宙诞生至今也就137亿年(即1.37×1010年),远少于用完付款二维码的时间。因此,二维码在我们可预见范围内是用不完的。
二维码的出现确实给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可别随便扫码,你知道泄露信息风险有多大吗?有调查数据显示,在针对网络用户环境的所有高级攻击中,17%的攻击是以二维码为主要攻击媒介,在2023年基于二维码的网络攻击暴增400%。
虽然二维码本身不会携带“病毒”,但是某些网络犯罪分子会在二维码中暗藏恶意链接,将用户导向钓鱼网站或恶意软件,这些网站、软件可能藏有“病毒”。其中一部分“病毒”下载安装后会对手机、平板电脑造成影响;还有部分“病毒”则是犯罪分子伪装成APP的“吸费木马”,一旦下载就会导致手机自动发送信息并扣取大量话费。
因此,不要见码就扫,要注意二维码的安全性和合法性,选择安全扫码软件,确认安全后再操作。
来源:央视新闻、科普中国、北京科学中心、南方都市报、广东科普
排版:钟晓春
校对:江冰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