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在中国发展出版社举行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新书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湘泉围绕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深远影响进行发言。他指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劳动市场提供了新机遇,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变革实现高质量就业,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湘泉在发布会上发言
曾湘泉表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一书是一本聚焦人工智能与就业前沿话题,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的重要著作,是国内业界少有的通过大数据展开研究分析的著作成果。曾湘泉认为,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可以从总量、结构和质量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部分岗位的替代,尤其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型岗位。目前,人工智能发展更多地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主要在一些特定领域提供辅助性服务。其次,未来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强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会带来更大规模的岗位替代,但人工智能仍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独有的情感、创造等能力。当前,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断减少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确保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曾湘泉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解决方案。通过引入智能化生产和服务,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对一些高风险或危险性较大的职业岗位,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为劳动者创造更安全、更高效的工作环境。曾湘泉在讨论人工智能与就业时还提到,技术进步的另一大挑战是数据产权的归属问题。他强调,数据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行业而言,数据的安全和产权问题至关重要。此外,人类的隐性知识是人工智能难以完全替代人类工作的重要因素。在很多行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并非显性化,而是通过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而成。这些隐性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工智能目前还无法有效地复制和替代这些复杂的经验知识。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结构调整问题,曾湘泉从政策层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他认为,政府应优先推动人工智能在高风险行业的应用,利用技术降低人工操作的风险。此外,政策应鼓励相关行业进行智能化转型,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在就业市场方面,未来的就业市场将更加重视人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技术和硬技能。曾湘泉建议,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的概念,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劳动者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以适应新的职业要求。在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中的普及,收入差距和就业压力可能会加剧,对社会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曾湘泉提出,国际上已经开始讨论基本收入计划,目的是在技术进步影响就业过程中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我国应积极思考如何制定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确保在技术变革过程中,保障低收入群体和传统行业劳动者的基本利益。曾湘泉表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一书的发布为国内在人工智能与就业关系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数据依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市场将面临更多复杂的变化,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就业保障的关系,将成为社会政策制定的核心议题。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的深度融合,确保在数字化浪潮中,劳动者能够适应新职业要求,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文/李桑羽)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发展出版社所有。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请联系我们,并注明转载来源。中国发展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是直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智库型出版传媒集团。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领导下,充分发挥直属高端智库和自身服务链完整的优势,正致力于建设集智库传播、智库研究、智库会议、智库园区为一体,具有一流竞争力和影响力、提供高质量发展解决方案的智库型出版传媒集团,为中心高端智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中国发展出版社除图书出版外,旗下还有《中国发展观察》《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报告》《新经济导刊》等期刊,国研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研智库)、国研智库创新科学园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研智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智研未来信息咨询中心。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院亦城财富中心1号楼7-8层网址:https://www.devel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