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赵鹏军教授团队在Nature Cities发文揭示中国城市间就医流动特征

文摘   2025-01-05 22:01   安徽  

本推文来源: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




     就医流动是人群流动的重要类型之一,摸清就医流动规律对于科学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和规划医院公共设施布局具有重要的决策价值。但是,当前交通地理学对就医流动的时空特征认知仍然不清晰,尤其对于就医流动与城市体系之间的耦合关系存在认知空白。

    北京大学赵鹏军教授课题组聚焦城市之间在医疗供给与需求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构建了“城市间医疗体系”(Intercity Healthcare System, IHS)理论框架(图1),采用3亿多手机用户的出行轨迹数据,识别了到访中国1404家三甲医院的近两百万次异地就医行为,揭示了364个城市间的异地就医格局(图2),并探明了不同城市在跨城就医流动中的角色。

图1. 跨城市就医流动形成城市间医疗体系(IHS)的理论框架





研究发现城市间就医流动呈现三种类型(图2),分别是寻求最佳治疗的流动(5%)、寻求更好治疗的流动(76%)、以及流动人口返乡就医流动(19%)。其中,流动人口返乡就医流动(pseudo patient mobility)指流动人口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临时返回医疗资源较为匮乏的家乡就医。

图2. 中国异地就医流动格局 a. 三类异地就医流动在全国中的占比,不同类型就医流动涉及的流入地和流出地在全国城市中的占比;b. 流出地城市中流动人口返乡就医的占比;c.流入地城市中流动人口返乡就医的占比




      研究进一步采用二分K-means对城市的医疗供给和需求角色分别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为非本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城市根据其供给角色,可分为四种类型(图3):1)国家级医疗服务中心(13个城市,提供35%的全国跨城就医服务);2)区域级医疗服务中心(30,31%);3)准医疗目的地(流动人口返乡就医目的地城市)(141,9%);4)偶然性异地就医目的地(89,25%)。在医疗需求方面,364个城市均存在病人外流,其需求角色分为四种类型(图4):1)全国移动型(16个城市,产生27%的全国跨城就医需求);2)区域移动型(33,20%);3)不移动型(203,19%);4)本地移动型(112,34%)。

图3. 城市在IHS中的四类供给角色

图4. 城市在IHS中的四类需求角色




    研究通过跨城就医流动揭示了城市间医疗供需的相互依赖关系(图5)。结果显示,与国家医疗中心城市相比,区域医疗中心城市更能为弱势的本地移动型和不移动型城市(主要为偏远中小城市)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同时,那些往往被忽视的准目的地城市,能够为全国移动型和区域移动型优势城市的流动人口提供医疗服务。这些优势城市主要是发达的省会和一线城市,也是流动务工人口的主要集聚地。

图5. 跨城就医流动揭示城市间医疗供需的相互依赖关系




综合城市在IHS中的供给角色和需求角色,研究通过考察城市医疗资源对本地居民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本地居民获得跨城医疗资源能力两个关键指标,得到了9种复合模式(图6)。其中,全国首要城市(Magnate,共13个)、本地首要城市(Local magnate,14)、搭便车者(Free-rider,17)三种类型的城市能够通过IHS获取城市间医疗资源来增强亦或弥补本地医疗服务的不足,属于优势方;而避难所(Refuge,88)、照料者(Caretaker,26)、给予者(Giver,14)三种类型的城市是IHS中的劣势方,其难以或无法获取跨城医疗资源,却将本地资源提供给非本地病人。研究发现了两种交易者类型(Trader 1,51;Trader 2,45),其在IHS的利益结构中介于优势方和劣势方之间;还存在一类局外型(Outsider,89)城市,既没有外流病人,也不向城市间系统提供任何医疗资源。

图6. 城市在IHS中的复合角色及其不平等效应。a. 综合供给和需求角色的9种复合模式;b. 城市本地医疗资源对本地居民需求的满足程度(左),本地居民获得跨城医疗资源的能力(右);c. 本地医疗供给充足度与跨城就医获取能力的关系




     研究揭示了IHS中存在马太效应(the Matthew Effect),即少数(12%)本地医疗资源丰富的城市能进一步通过城市间医疗体系获取资源,强化其本地医疗服务的优势;而大多数城市(35%),不仅面临本地医疗资源短缺,还在城市间医疗体系中处于劣势,进一步加剧其在保障本地居民医疗服务方面的不利地位。尽管IHS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供需的空间错配,但也产生了新的医疗服务获取结构性不平等。为提升公平性,研究建议提升弱势城市(如避难所、照料者和给予者)的系统地位,使其向更具优势的城市(如交易者)转型。

该研究成果以“Unequal roles of cities in the intercity healthcare system”为题于2025年1月2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ities期刊上。北京大学赵鹏军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李娟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梦竹助理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25003, 42301220, 42401228)等资助。



论文链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84-024-00185-8





图文 | 李娟 张梦竹

审核 | 赵鹏军



GISer last
GISer last 公众号 主要以分享互联网数据资源为主。也分享过GIS、FME等技术教程方法。我个人对于大数据资源、可视化制作、地图制图等方面有很大兴趣,也会分享个人的一些应用和教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