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在后台回复【投稿】稿费50r/篇
+gaoyanglucky8备注【1】
领取【自媒体搞钱大礼包】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人们想成为某领域的专家,需要付出约10000小时的专注练习」。
100个小时太过短暂,1000个小时不足以让量变产生质变,而10000个小时刚刚好。
因为我们的时间花在哪里,我们的收获就会在哪里取得,时间一直是这个世界上交换东西的硬通货。
我们常常感叹,在现代生活当中抽出时间去专注做一件事情是多么的艰难。但只要我们想,做到以下三点,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变强。
把大目标逐渐细分化
其实前两年刚高考完的时候,我就动了做自媒体的心思,但迟迟没有行动。
那个时候我刷了许多靠自媒体实现变现的帖子,也收藏了许多号主的自媒体写作秘籍,但始终在原地打转。
我每天在视频软件上刷着别人的变现成果展示,而自己空有一个把公众号做起来的目标,却没有思考如何才能把目标具象化为行动。
而再次迎来公众号的风口,我痛定思痛,总结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不再把目光停留在长期成果上。
我把目标细分化作了每一步具体的行动:
先做眼前能做到的事情,例如注册公众号,这种最微小的事情反而容易拖延,所以我要求自己立刻完成;
把一个公众号做起来需要多出爆款文章,而零碎的新媒体写作知识无法让我迅速掌握技巧,于是我开始寻找合适的自媒体写作课程;
自己对如何起号所知有限,所以我需要寻找一个自媒体引路人,告诉我接下来如何走的大致方向。
当我把要走的每一步在脑中清楚地罗列出来后,我在一个月内就从写作小白迅速上稿了写作平台,效率远远地超过了过去的两年。
目标谁都会立,但把大目标细分化,才是我们从心动走向行动的关键一步。
死磕效率而不是时长
其实提高效率比盲目堆时间更重要的道理,早在以前学校就告诉我们了。
记得我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位同学晓玲,每次我在班上看到她的时候,她都在努力学习:
早上她是最早到教室早读的,下了晚自习她也是最后熄灯走的那一个;
晓玲的保温杯里永远弥漫着咖啡的味道,在宿舍也每天开台灯熬夜学习。
这样一个标准版的努力型学生,成绩却连续三年稳居班级倒数第一。
相反,我从小到大遇到的那些成绩优异的学霸会学也会玩。
一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但后来我想通了:和我们得到的成果成正比的不是时间,而是效率。
同样的时间内,有的人能够完成当天的任务还挤出时间放松休息,而有的人却要倒贴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加时完成。
这时候,如果我们是后者,我们就要开始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而不是死磕时间。
事半功倍永远比事倍功半让人更有动力,实在不济,我们也要让事情和效率达到一比一的效果。
毕竟,努力是积累,效率是升华,有效率地努力才是王炸。
完成后及时复盘总结
稻盛和夫说过:「不懂复盘,再努力都是低水平勤奋」。
以前我特别抗拒复盘,我觉得复盘不但毫无意义,而且还浪费时间,我认为结束的事情已经结束了,不必再在上面花费时间和精力。
但我发现,复盘不是为了给过去的事情画上完美的句号,而是为了给以后的自己避坑。
我大一的时候,既想绩点部门一手抓,又想体验大学的自由生活,于是我把在网上看到的有用的部门都报了个遍,每天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做部门工作汇报。
但这间接导致了我的学习和娱乐时间大大减少了,平时得挤出时间复习专业课不说,「特种兵式大学生」的生活就更没机会体验了。
这样的生活过了一年之后,我发现我并不快乐,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件事情背后的逻辑。
我逐渐认识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
所以我在大二开学就把多余的部门退了,只留下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部门。
平时有空就去旅游,期末周的时候拼命复习专业课,这样既没有浪费大学的大把空闲时间,绩点也够用。
在大学的第二年我才真正过上自己想要的大学生活,而这离不开我大一结束时对过去生活的复盘,否则我得忙碌且挣扎地过完接下来三年。
复盘不是为了审判我们自己,而是为了让我们不再重复地度过过去的每一天。
时间所在,能力所指
时间是最公平的,因为它每天给任何人的都是24小时;但是时间也是最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24小时产生的价值不同。
大学生活自由度极高,我们可以选择继续躺平,也可以选择从现在开始用一年的时间来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但我们的时间花在哪儿,我们的收获就会在哪儿。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而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报之最珍贵的礼物。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把时间都用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上,见证属于自己的复利效应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