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在后台回复【投稿】稿费50r/篇
+gaoyanglucky8备注【1】
领取【自媒体搞钱大礼包】
“这周末大家都有空吗?要不要一起去吃火锅?”
“好啊,咱们宿舍好久没聚过餐了。”
“粲儿,你周末也没什么安排吧?”
刚结束了一天的仔自习,从图书馆回到宿舍,室友们正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周末的聚餐。
这周刚忙完好几个社团活动,过度的社交透支了我的很大精力,到了周末难得清闲,比起跟室友去吃火锅,我更愿意一个人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去书店点杯咖啡消磨时光,
可是所有室友都去了,我要是不去恐怕会显得很不合群,于是我只好勉强答应了下来。
是的,我是个很怕不合群的人。
来大学报道的第一天,我就准备了家乡特产分给室友们,希望能快一点融入宿舍。
一个人在外省上大学,人生地不熟的,若是能跟室友处好关系,平时在生活中就有了可以互相帮助的人,日子也会过得舒服很多。
就这样,我很快融入了她们。我们宿舍一共六个人,平时上课总是坐在一起,即使有人起晚了其他室友也会给她占上座位,吃饭和班级活动也总是结伴而行。
别人都羡慕我们宿舍关系融洽,合群也确实带给了我很大安全感,可也带来了很大限制。
比如,我早早收拾好了东西想要去教室抢占前排的座位,却不得不等室友们一起走,不得不和室友们一起坐后排。
再比如,一起吃饭时,我明明想吃麻辣烫,却因为室友们不喜欢而被迫妥协。
我开始反思,用我的自由来换取那份让人心安的归属感,是否真的值得?
仔细想想,从小到大,为了合群,我做出过不少妥协和挣扎。
高中时,哪怕是去个厕所、接个水,也要拉上我的搭子一起去,总觉得一个人去有些不自在,担心别的同学会觉得我“没人陪”“很孤独”“很奇怪”。
大学录取结果出来后,没多久班级群就建起来了。
为了快速融入班集体,那个暑假,我在班群里踊跃地聊着天,还加上了不少同学的好友,发出了一段段自我介绍。
可刚开学没几天,原本热闹的班群就冷了下来,除了班委偶尔发送的通知以外,几乎不再有人聊天了。
我和那些同学们也并没有因为暑假的寒暄而熟络起来,而是变成了仅限于见面打个招呼的泛泛之交。
而那些中学时期的“搭子”们,也随着毕业而天各一方,渐渐断了联系。
其实想来也是意料之中,本来就只是糊了一层纸的关系,又怎么会变成人脉?
我承认,是我的内心不够强大,没有独来独往的勇气,才不得不报团取暖。
但好像,除了在特定的时间段让我看起来不那么特殊,以及暂时帮我抵御了外界的异样目光以外,合群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可我却为了它牺牲了很多东西。
想明白这点后,我开始放下对合群的执念,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
我不再参加那些没有意义的饭局,不再与室友们聊那些无关痛痒的八卦,也不再维持那些流于表面的人际关系。
当我一个人去上课、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去图书馆自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孤独,恰恰相反我感觉前所未有地自由。
当室友问起“最近怎么不跟我们一起走”“怎么总是一个人”的时候,我只是以一个淡淡的微笑应对,然后转身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短暂的合群和热闹只会给我带来更长久的空虚,让我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下,变得内耗又拧巴。
猛兽总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如果我本身足够发光,不需要在群体中找寻归属感,那么干脆退出这场无聊的游戏。
《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段话:“群体盲从的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群体可以给人带来帮助和温暖,但过度依赖群体的人,往往会失去自我,变得随波逐流。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
在大学里,如何与人交往确实是很重要的一课,不主张大家特立独行,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比起盲目合群,更主要的是你内在的感受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愿你永远忠于自己,活成自己宇宙里的独一无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