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是刑警》,这个片子其实优秀的并不是那些扑朔迷离的案情和剧情,我一直认为,剧情无论如何精彩都只体现了编剧的个人见解和世界观,这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不喜欢虚构类作品的原因。
人是无法想象没有见过的东西的,这是个铁律。
当编剧写伦理剧、感情戏,甚至是悬疑戏的时候,因为这在他的体验范畴内,所以他是可以非常擅长的,他可以充分的炫技,而我们也很容易沉浸在编剧和导演给我们营造的幻境里。
而职业编剧,在职业剧里的普遍表现极不职业,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编剧是自由职业者,没上过班,没做过高管,也没有当过官员,很少有管理过20个人以上团队的经验,所以职场人一看职场剧,瞬间就会出戏,一眼假。
所以很多职场剧,都只能把真正重要的职场,也就是“一群人组织起来去做某件有价值的事“,当成幕布和背景,让人物之间的利益或者感情冲突来推进剧情,这样可以偷巧一点。
而《我是刑警》这个剧,对职场的还原,应该超出了绝大部分职业编剧的能力上限(合理推论,这是一个职场人推动的剧,而不是编剧推动的剧),如果其他职场剧都是教人做人,那《我是刑警》这个剧是非常罕见地教人做事的。
这个剧是给了相当多的方法论输出的,特别是“清江爆炸案”和“东林杀人案”,甚至是剧里不厌其烦,让秦川在饭桌再把“清江爆炸案“的侦破过程重新复述了一遍,我觉得,不只是刑侦,大部分时候工作也都是这么做的。
首先是定下方向,确定思路,确保答案一定在这里面,在这里就是”以物找人“,犯罪现场,不可能没有任何可以追溯的物,无论如何要找到这个”物“,它是什么,在哪里,不知道,但它肯定有,有就要找。
其次是把爆炸案现场画格子,每个格子筛查可疑物品,把土都给翻成细沙了,也没找到。一群刑警跟农民似的在土里刨了那么多天,没有任何发现,很难不情绪上头,但是,答案肯定就在这里,找不到就是还要找,结果找到了遥控器。
遥控器确定了牌子,找到了这个牌子所有的销售记录,都对上,没有任何嫌疑。
事情到这里,几乎就是死局,但秦川的思路是,我们不是查账,我们是破案,这些个遥控器都对上了,但是案没破,就说明你查得有问题,继续查,第一,再查一遍,第二这个遥控器是否有其他的渠道可能,穷尽这个渠道。总之这个遥控器不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定是在哪儿买的,就一定会留下痕迹。再查一遍,不是让同一波人再查一次,而是换人换方式再查,因为人是有惯性的,要用不同的人来穷尽这种可能。
其实我们都很能理解具体办事警察的崩溃,你让我查,我查了,没问题,然后你让我再查,我再查了一遍,还没有问题,你说有问题,让我再查。
最终发现这个遥控器是在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交易的,犯罪嫌疑人留下了清晰的影像,最后这个结果,看似是侥幸,其实是必然。
而这个思路给东林命案的启发也很明显,东林命案让三个刑警变成了魔怔人,但秦川接手案件以后的指导思路,首先是重新圈定范围,先推断是熟人作案,那也就是最多是案发地周围15公里的范围,如果找到的这个DNA根本不在15公里范围内,那可能方向就错了,你在这个方向上的所有以往的努力可能都是没意义的,你跑得追溯得多远,往上追溯得多久,你跑遍全国,你查到秦始皇都没用,很辛苦,但接近无用功,一定是源头有问题,所以只能导致一个结果,就是你一开始的DNA检查结果可能是错的,重新检,果然嫌疑从顾家转移到了穆家,最终锁定了真凶。
几十集其实这个方法论用了很多次:有限范围内穷尽。
如果穷尽了,没有结果,不是说方法出了问题,而更可能是其实你没有穷尽,或者在穷尽的过程中出了问题,不管里多么上心,不管你多么努力,不管你多么辛苦,很简单,如果你穷尽了,为什么答案没出现?没出现就是没穷尽,要么是工作中有人不尽责,要么是穷尽的思路有问题,去找穷尽过程中的漏洞去。
所以就是全剧的高频词:再查一遍,重检。
大量的问题其实都是在“重检”里发现的,这是很多工作人员感到压力巨大又不胜其烦的地方,你是怀疑我做得不好吗,你是怀疑我们没尽力吗?
剧中张克寒案里有个细节,秦川在银行门口看到摄像头,问旁边的局长,说这个摄像头的视频有吗?局长说,当然有,我专门嘱咐的,这一带肯定都有的。但视频组的人说,我不记得有这个角度的视频。秦川一行走进银行,一问,根本没人来找他们要过录像。
这个细节其实很重要,没有人能保证下面人的工作不存在疏漏,这个局长是坏人吗?不是,生活中大部分职场人都是这样,当领导问起来,这是他的本能回答,他确认过吗,他看过吗,没有,但既然领导随口问,我就随口答,绝大部分时候领导就开始问别的问题了,就算我没说实话又怎么样呢,难不成全城几千个摄像头就差我这一个?
这是我们普通人非常正常的心态,但就是这种心态,让“有限范围内穷尽”这个简单的方法论,需要巨大的成本才能落实下去。
这不是要假设每个人是坏人,而是要理解,在现代高度复杂的分工合作环境中,绝大部分职场人自己的那点工作,其实和最终目标的实现之间,是弱关联的,他就是很难对最终结果负责,秦川或者说组织的目标是破案,而他的任务是布置下属搜集视频,把视频交给视频组。
这种弱关联就会导致正确方法导出错误结果,明明哪里都没问题,但为什么就是没有正确答案?
那这种情况怎么办,可能的有效手段首先是就是精神动员,让一个员工知道他为什么努力,为什么而辛苦,让他也看到目标,感受到目标的价值,而不要让一个基层员工觉得他的工作就是在圈定的范围内敲土搬砖,其次就是重要的事情找不同人从不同方向反复做。
不光是破案啊,我原来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同事,当过我很短一段时间的下属,我观察到她有一个特别好的习惯,就是不完全相信其他同事交给她的数据,也看,但总是想自己跑一遍,就是会发现,总能有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很多时候也就是在这些错误数据里,看似合理的,能够自圆其说的流程里总有问题,我当时就觉得此人前途不可限量,以后确实在业务上拿到了非常好的结果,在其他人看来是运气,但在我看来这几乎没什么悬念,准备晋升材料的时候还还让我给建议,我说 ,那些评委我认识一些,你做事的方法,那些拿到过结果的人一眼就能把你识别出来,你要相信他们眼不瞎。最后果然一路晋升,业绩骄人。
跑题了,这就是我觉得这个剧,是可以成为一个职业培训教材的,不管是对经理人,还是基层员工,都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