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古代,你可能连路都不会走!

文摘   综艺   2024-08-23 20:00   江苏  
关注我↓↓↓看更多有趣的内容

在现代,走路纯粹是日常操作,谁会没事研究“怎样走路才能更酷炫”?管他三七二十一,走得快就是王道!但回到古代,嘿嘿,那你可得悠着点了。古人走路可是一门高级学问,场合不同、身份不同,哪怕心情有点小波动,都得换着花样走……那么话不多说,咱们这就看看古人是怎么走路的~

古人是怎么走路的?这一点在《释名·释姿容》中把古人走路姿势说得很详细:

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变也,有急变奔赴之也。


所以按照行走的快慢顺序,我们可以理解为:

步<趋<走<奔


慢悠悠的“步”

所谓的“步”,那就是轻缓悠闲地走,即我们日常所言的“遛达”。要是哪天有人跟你念叨“行行重行行”,或者在路上送了你一程又一程,那你可得留心啦,这可不是一般的念叨,这多半是种离愁别绪的暗示,是对你依依不舍的诠释哦!


小碎步的“趋”

“趋”是指小步快走,它与我们现今常说的“趋之若鹜”相呼应。这种行为既反映出内心的急迫感,也体现了对上位者的敬意。而在趋行的时候,你的头得稍微低一点,上身微微前倾,就像要鞠躬似的,然后迈着小碎步快走。虽然步幅不大,但脚步频率可得嗖嗖快。

比较微妙的是,古人根据趋行的步频,将“趋”进一步细分为迅猛的“疾趋”与和缓的“徐趋”。所谓“疾趋”,意味着行走速度极快,几乎脚后跟不沾地;而“徐趋”步伐稳重,虽然速度比“疾趋”慢但更显端庄和谨慎。因此,在遇见长辈或尊贵客人时,年轻人通常会采用徐趋的方式。


《礼记》中还提到了一些不趋的场合:例如在狭窄的空间,趋来趋去,容易磕碰。拿贵重器物时,万不可趋行。这不仅显得不够稳重,还存在着意外绊倒而导致器皿损坏的风险。


总之,是否趋、如何趋,皆应依据具体的环境与场合来决定。


快速的“走”

至于“走”,它意味着一种较为迅速的走路方式。这通常是因为时间紧迫,导致人们选择这样的步伐。然而,也不能排除是由于心情舒畅或愉悦,而自然展现出这样的步态。


紧急的“奔”

“奔”顾名思义就是迅速奔跑,往往发生在极度紧迫的情形之下,如逃生或是紧急施救等情境,此时人们都会选择以“奔”的方式走路。


在古代,不论一个人的身份如何,面临何种境遇,一旦需要“奔”,就必须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坚持。或许这便是现代我们将“奔”演变为“奔波”的原因之一。因为在这段奔跑的旅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必须经历种种波折才能安然渡过。

此外,古代达官贵族为了仪态更加端庄得体,他们会选择用配饰来规范和矫正步伐。


比如男子会在腰间两侧佩戴玉佩。如果步伐不够稳重,就会导致两边佩玉乱甩,腿动身不动,玉佩就不会乱晃,这样人在走路的时候就会变得从容端正、快慢合拍,符合君子的礼节。


女子会在头上佩戴步摇。步摇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如今它已成了衡量古装剧演员仪态的重要标准。由于特殊的垂珠结构,步摇可以做到一步一摇,展现女性的婀娜柔美。但如果晃动幅度太大,或随意抛甩,则将失去那份独有的美感。

除了对体态和步伐要求外,古代在多人同行、在路上走哪一边等方面也有明确的规定。


先秦时期规定,男女不能同行,男子靠右,女子靠左,车从道路中间通过。汉魏时期,这种规范得到了加强,违者要受罚。直至唐代形成了明确的“交通法规”——来左去右,不分男女,进城的走左边,出城的走右边,才改变按性别走路的这一陋习。(“左迎右送”的礼俗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还有如果在路上遇见了熟人,那你也不能低头假装看不见或快速超过去~


《礼记》里写得明明白白:碰到和父亲差不多年纪的,要跟在后头,先请长辈上车、下车、进门、出门;遇到和兄长年纪相仿的,要走在旁边稍后的位置;跟朋友走时要互相让行;遇见老师,要快走上前,立正拱手。


总而言之,在古代走路可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走路或许只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情,没人会去特意感受。但是从古人的角度来看,走路也是一种非常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无论是“步”、“趋”还是“走”、“奔”,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希望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行走”姿势~

本 期 互 动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行走礼仪呢

来评论区聊聊吧~


- 完 -

文:静静酱

图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一看书就犯困

55555我发誓再也不熬夜了

明朝的皇帝都姓朱,那明朝猪该叫啥

让我看看是谁没有“一键三连”

阅读原文好好学习

学渣乐园
知识也可以很性感!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逗你学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