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后封了四位藩王,为何只有“三藩之乱”?谁没参与?

文化   2024-10-10 20:00   湖北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因爱妾陈圆圆被起义军中的人侮辱,一怒之下投奔清军,他自行开启山海关的大门,助清军入关,他打开的不仅是山海关的大门,更是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之门。
清军入主中原之后,皇太极论功行赏,分封了四位藩王,这一决定为日后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康熙帝登基不久,一场“三藩之乱”差点让清王朝土崩瓦解。
四个藩王,三个作乱,那另外一个藩王为何又能置身事外呢?


论功行赏,立藩王

明朝末年,作为辽总兵官的毛文龙在皮岛形成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藩镇,发展自己的势力。
作为督师的袁崇焕,因看不惯毛文龙的作风,借故斩杀了毛文龙,而毛文龙死后其部下认为他是“无罪横受屠酷”,失望无奈之下投奔清军。
其中三人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成了日后清军平定天下的三大势力,三人助清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归降的时间比较早,被早早封为了恭顺王、怀顺王、智顺王,并称为“三顺王”。


和“三顺王”一起帮助清朝坐稳江山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是袁崇焕手下的部将,崇祯皇帝受离间计的影响将袁崇焕处死,吴襄心中不平,“大淩河之役”中,他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前线军队全军覆灭,被下狱处罚,吴三桂奉命接替父亲的职位。
之后,得知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本欲投奔起义军的吴三桂,听闻起义军中的刘宗敏霸占自己的爱妾,欺辱父亲吴襄,一怒之下打开山海关,投奔清军。


至此,在“四大藩王”的帮助下,清军有如神助。
1644年,皇太极在吴三桂的帮助下顺利踏足山海关内,彼时清军兵力不足,面对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李自成起义军在中原以及南部地区作乱的状况,皇太极不得不继续重用投奔他的明朝将领。
一来明王朝是汉人统治,汉族地位逐步提升,身为女真族的清军即使入主中原后,也会造成人心不服的状况,而“四大藩王”是汉人,重用汉族将领可以帮助清廷打开局面,方便之后统一中原和南方地区。


二来,四人骁勇善战,清军此时缺乏兵力,正好借助他们四人的势力,清除起义军和明朝残余势力。
清军入关过程中,投降的明朝将领立下汗马功劳,其中属吴三桂贡献最大,皇太极平定天下后,他也与其他三位亲王并封为四藩,论功行赏将四人封为异姓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和定南王孔有德。
但自古以来藩镇割据乱象频出,清廷也未能避免这个现象,藩镇境内拥兵自重,势力直逼王朝,藩王终究是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康熙削藩,三藩之乱

清廷局势稳定之后,就在考虑把权力集中在中央皇帝手中,在入关过程中,分封的藩王就成了中央集权的最大阻力。
藩王在其所掌管的省份权力甚大,可以掌控所管省份的军队、税赋等,手中的权力远超过当地其他官员,康熙帝登基之后,一直对分封的三个藩王有所顾忌,计划削藩。
1673年,尚可喜上书给康熙,因自己年老想念东北老家,想让自己的儿子尚之信继承自己的藩位,镇守广东,自己告老还乡,康熙自觉这是趁机削藩的机会,告诉尚可喜体恤他年事过高,需要人照顾,让他的儿子尚之信跟随他回东北,把“告老还乡”当成“撤藩”,批准了尚可喜的请求。


耿仲明的藩位已经被其孙耿精忠继承,耿精忠听说尚可喜“告老还乡”一事之后明白了皇帝的意思,随即也上书主动请求撤销藩位。
两个藩王都主动上书,吴三桂也只好跟着上书,但此时的吴三桂无论是兵力还是财力上,都可以和清廷媲美,他自认为康熙帝不敢真的撤销自己的藩位。
他此时的行为只是表明自己的忠心,手握重权多年的吴三桂自然是不愿意撤藩放权,但康熙帝已经看出吴三桂的野心,藩位撤不撤吴三桂都有造反的图谋。


康熙帝不顾众臣的反对,说道:“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既然他迟早要造反,不如先下手为强,现在还能压制住吴三桂的势力。
这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打着“兴明讨清”的名号,正式起兵造反,他号称自己是“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耿精忠受到他的号召,也加入造反的行列。
平南王尚可喜并无造反之心,但却有个爱造事儿的儿子尚之信,尚之信用武力夺取了他手中的兵权,加入吴三桂的队伍,“三藩之乱”正式开启。


叛乱前期,此时的清朝廷刚入关不久,政权尚不稳定,而且战争刚过,国家建立之初,国库空虚,处于弱势,叛军队伍一路攻城略池,势如破竹占据了大半江山。
但叛军队伍主要由三股势力构成,时间一长问题频发,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之后自己称帝,内部出现争斗,人心涣散,而且战争持续时间长,粮饷不足成了最大的问题。
吴三桂掌管着云南,即使前期他在云南盘踞敛财,但云南在清朝算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战中吴三桂没有夺取江南等富庶地区,数十万大军只靠着云南一地的收入当作后勤保障,自然会被限制住脚步,拥有稳定江山占据富庶之地的清军逐渐占据上风。


战争后期,由于吴三桂战略上决策的失误,1681年,维持七年之久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康熙彻底收复藩王之权,达到中央集权。
最初被分封的有四个藩王,“三藩之乱”为何没有定南王孔有德的身影呢?

时运不济孔有德

孔有德效忠明朝时,是毛文龙的部下,也是他的养子,毛文龙被袁崇焕处死成了孔有德投靠清军的导火索。
身为辽总兵官的毛文龙尚且是这种下场,作为他的养子和部下,自己的官途也算是走到了尽头,于是他和毛文龙的另一员麾下大将耿仲明发动了“吴桥兵变”。


孔有德知道清军兵力不足的现状,于是带着自己手下的军队当作投名状,投奔清军,皇太极也对他施以厚待,封他为异姓王,在帮助清军平定南方时,他带着对清军的感激之情,主动选择了地形崎岖复杂的广西地区。
1650年,孔有德率领清军一路南下,攻打桂林,俘虏了明朝的重臣张同敞、瞿式耜,以及靖江王等人,接着占据了靖江王府,改为定南王府。
孔有德念着在前朝的情分,对被俘虏的靖江王等人如坐上之宾,但发现瞿式耜传情报给城外的明朝军队,让他们攻城,一怒之下将几人斩首。


孔有德攻打广西的过程甚是顺利,占据了广西的大部分地区,一路如鱼得水的胜利让孔有德骄傲自得,岂不知自己的杀害张、瞿等人的行为让南明将领李定国将其视为复仇攻打的主要目标。
李定国率领南明的东路军一路南下攻打广西,直逼桂林,面临敌军压境,还在沾沾自得的孔有德有些轻敌,两军在兴安县的严关发动战争,李定国带领明军以象阵大破孔有德的军队,被打败的孔有德狼狈的逃回桂林,整日紧关城门,不敢再迎战。
七月,明君攻占桂林城,孔有德自知这一战必败,走投无路之下,让家中妻妾子女上吊自杀,紧接着他放火烧了定南王府,随之也自刎而亡,全家上下只有孔有德一女孔四贞逃出生天,顺治皇帝念及孔有德的功劳,孔四贞被孝庄皇后收做义女,封为和硕格格。


但清朝的爵位也是遵循着“父位子承”的原则,女子无法继承爵位,因此孔有德的爵位也就被撤除。
孔有德对清朝建国的功劳足以媲美其他三位藩王,但天道有命,时运不济的他并没有等到清朝朝局稳定论功行赏的时候,也就更没有机会参与“三藩之乱”。
不过即使孔有德能活到这个时期,他大概率也不会参与吴三桂的造反行列,因为投奔清军后,皇帝对他待以最高的礼遇,可以说是不计前嫌的知遇之恩。


就像晚年的尚可喜,坚决拒绝叛清,参与“三藩之乱”的藩王是他的不孝子,用武力夺取他的权力后走上造反之路,他听说后竟要以死谢罪。
孔有德和尚可喜同受清廷厚待,即使有命活到叛乱时期,也不会走上造反之路。
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藩王的势力,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是足以让清廷为之依靠的实力,但朝局稳定后,就是皇帝掌权时时忌惮的存在。
就今天来看,我们不能事无巨细的了解到“三藩之乱”的前因后果,也就无法去评判他们的历史功过,但毫无争议的是,这段历史仍旧是地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围炉讲史
如停更请搜索备用公众号:猎奇视频库、文学品读(gwms0930)时事、史实、人物、国学、老照片等,中国最有情怀的文化微刊!笑谈历史风云,戏说野史人家。茶已备好,坐等君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