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不同颜色天然色素代表
吡咯(Pyrroles)是一类具有五元环结构的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根据吡咯环的数量,它们主要分为四吡咯、三吡咯和二吡咯类。四吡咯类化合物包括叶绿素、藻蓝素、维生素B12(钴胺素)、血红素等,参与光合作用、电子传递等重要生理过程。例如,叶绿素通过捕获光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化学能,而血红素则在体内负责电子传递及感应气体信号分子,为植物提供ATP及参与胁迫应答。吡咯类化合物的多样性也反映在其色彩上,如叶绿素呈绿色,血红素、普罗地戈辛呈红色,藻蓝素呈蓝色。这些颜色源于分子结构的差异。它们的合成通常由复杂的酶促反应驱动,例如,叶绿素的合成从谷氨酸开始,通过原卟啉合成酶等关键酶完成。某些微生物还可以合成独特的吡咯类色素,如灵菌红素(Prodigiosin)和Tambjamine,在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胁迫应答和生态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嗜氮酮是一类具有氧化的吡喃-喹啉二环色素的真菌代谢产物,颜色从黄色到红色不等。它们主要由黄曲霉、单胞霉等真菌通过聚酮途径合成。其合成涉及乙酰辅酶A和丙二酰辅酶A等底物,通过酶的催化形成具有结构多样性的二环结构。黑色素是广泛分布于微生物、植物及动物中的色素,具有聚合性。植物黑色素的生物合成依赖于酚类物质,通过酚氧化酶(PPO)催化生成。在微生物中,黑色素的合成主要通过将酪氨酸转化为多酚单体,形成不同类型的黑色素。甜菜碱色素主要分为甜菜红素(betacyanins)和甜菜黄素(betaxanthins),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甜菜科中。这些色素的合成从酪氨酸开始,通过一系列酶反应形成Betalamic acid,进而合成甜菜碱色素。提高酪氨酸的生物合成或优化途径中的活性,有助于提高这些色素的生产效率,具有潜在的食品和医药应用价值。
图3 天然黑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pbi.14522
为了能更有效地帮助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获取相关信息,植物生物技术Pbj特建立微信群,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投稿以及文献相关问题、公众号发布内容及公众号投稿问题都会集中在群内进行解答,同时鼓励在群内交流学术、碰撞思维。为了保证群内良好的讨论环境,请先添加小编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之后我们会及时邀请您进群。小提示:添加小编微信时及进群后请务必备注学校或单位+姓名,PI在结尾注明,我们会邀请您进入PI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