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一视界】捡来的瓷器史

教育   2024-12-03 15:30   广东  

微 阅 读  第444期

翻开一页

是不一样的视界



《捡来的瓷器史

自序节选



我们今天大多数时候理解的瓷器史,基本可以称为编年史。哪个朝代,出现了什么样的风格;哪个时期,诞生了哪件名器。于是,当人们谈及宋代的五大名窑与景德镇窑时,都将它们理解为一种并列关系,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但事实上,它是一部成长史。宋瓷只是青涩少年,在之后的数百年间,不断地成长、成熟,有时候也遇到一些困难,出现危机,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所以,我选取了瓷器发展历史上十个重要的节点,尝试勾勒出整个瓷器史发展的历程。而这个成长的历程,工艺是它的骨架,历史、文化与美学是血肉。


瓷器史最重要的节点,由一块块并不引人注目的破碎瓷片引出,这些瓷片,无论如何无法靠“捡”来完成。某块特殊的瓷片,非但根本就捡不到,即使是富于瓷片收藏的藏家,也未必拥有。好在得到余骏、余善勇和张扬等诸位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补充了捡不到却必需的瓷片,在此一并感谢。


写作的过程,困难重重。某些问题,了解不深因而出现种种错漏,在所难免。不过好在我把它当作一个学习的过程,心理上就没有那么大的负担。对自己而言,亦收获巨大。于是,这本书的写作,也成为我个人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玉既然成为君子德行的最高标准,地位当然远超“物”的范畴。不过玉成于天然,美玉的获取并非易事,虽然孔子一再强调玉的价值并非在其稀有,但这无疑更印证了美玉的珍贵。美好与稀有集于一身,自然,便不是普通人轻易可以得到并拥有的。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大概也无意中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吧。


美好而珍贵的材料,人们当然想要找到它的替代品,这样的事例,史不绝书。想法虽好,岂是易事。孔子身后千余年,这样的想法也从未实现。


直到北宋景德镇烧造的瓷器跃入世人眼帘,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哪里是瓷器,简直就是玉。于是景德瓷的“假玉器”之名,流布天下。把景德镇瓷烧制最初的动因归于对玉的模仿,只是一厢情愿的猜想,并无确凿的根据可言。只是某个时间,高水平的瓷器,已然近乎于玉,市场对此大加肯定,匠人们自然精益求精,把仿玉的审美追求变成工艺的方向,这或许才是更合理的解释。


不过,“假”字太过刺眼,虽然是夸奖,看上去却像讽刺。景德镇地属饶州府,于是人们又把此地所产的瓷称为“饶玉”。这样的说法,让人们觉得景德镇瓷,简直就是玉的一种。


难怪真宗皇帝如此兴奋。


回到我捡来的瓷片。事实上,这种瓷器在当时,也算不上是最高水平的产品。不过瓷器的基本特征,却已经清晰显现。


在陶瓷史上,这种瓷器的学名叫青白瓷。名称已经透露了瓷器的面貌:白里微微透出淡淡的青绿色调,不经提醒,常常意识不到那层幽微的色彩。倒是花纹的边缘,青色更深、更明显,宣示它的存在。这种淡淡的青色,在后世得到一个略带诗意的美名:影青。疏影横斜,月来弄影。青白瓷反倒少有人提。这也造成一个误会。青瓷历史上有诸多的名品:天青、冬青、粉青、梅子青。影青的名字让它会被误认为是青瓷的一种,实际上却属于完全不同的一大类。


这一类,恰好介于青瓷与白瓷之间,听上去是又青又白,分类上,显然是不青不白。这种白里泛青、青中透白的感觉,恰好更接近于玉的质感。相比之下,北方白瓷的白更接近于象牙,而青瓷的色调与白又离得太远,很难与白玉联系起来。


仔细观察这块瓷片,可以看到表面雕刻着简单的叶状纹饰,颜色白中泛青,在纹饰边缘,青色略深,更为明显。从瓷片的断面可以看到瓷的胎质,虽然长时间埋在土里,但仍能看出具有很高的白度。人们谈论白瓷,常常会以为瓷器的表面是白色,是一层白色的釉(的确,白色的釉如今并不少见)。但古代白瓷,釉其实是透明的,呈现白色的是胎体。而青白瓷,即是在这白色的胎体表面,附上了一层略带青色的透明釉。而在纹饰的边缘,釉会更容易堆积、变厚,于是看上去色调就更深、更“青”。所以,本质上,青白瓷更接近于白瓷,或者干脆,就是南方烧制白瓷的结果。毕竟,白瓷的烧造,长期以来,就是北方瓷窑的强项。而南方的强项,是青瓷。


从古代白瓷到青白瓷,釉色变化带来的深远影响,要到数百年后青花瓷独步天下时,才能清晰地显现出来。而此时,青白瓷虽然大得皇帝欢心,但仍面对四面八方的竞争与挑战,在宋代数百年的历史中,艰难前行。甚至种种原因,让现代人误以为景德镇窑在宋代,根本称不上是第一流的窑口。现代人认为景德镇的光辉历史,要从元青花开始书写。


景德镇的地位,此时显得颇有几分尴尬。尴尬的起因,源于一个流传甚广、影响巨大却经不起推敲的说法:五大名窑。

涂睿明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8年1月

本馆索书号

K876.3/49


本书导读

《捡来的瓷器史》选取了中国瓷器发展历史上十个重要的节点,以工艺为骨架,以历史、文化与美学为血肉,尝试勾勒出瓷器史整个发展的历程,作者将这些历史节点,通过一块块并不引人注目的、所谓拣来的破碎瓷片引出,以小小瓷片切入,从工艺史的发展出发,兼及文化、美学、技术与贸易的历史,并着重梳理了景德镇作为瓷都在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景德镇的工艺技术发展引发的瓷业变革。整本书,见微知著地勾画出瓷器史在宋元至清末民初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面貌。

                   图源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涂睿明,长物居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著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作家。致力于景德镇瓷艺复兴,传承传播传统陶瓷文化、美学,推动传统陶瓷艺术的当代转化。已出版《制瓷笔记》。


          图源来自网络


编辑:燕君

审核:燕东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
读者服务,宣传推广,为一切人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