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
悦 读 第522期
一起享受阅读生活
输入
本馆索书号:R74/15
内 容 简 介
世界知名神经科学家、精神科医生、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以短小精干的篇幅,综合当前学界的最新研究,为我们阐明孤独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各种神经与精神疾病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本书首先探讨了产生我们心智的大脑过程如何变得紊乱,从而造成了困扰人类的各种破坏性疾病。研究这些紊乱过程对于增进我们对大脑正常运作的理解,以及寻找治疗这些障碍的新方法至关重要。其次,研究大脑功能的正常变化可以丰富我们对大脑运作方式的理解,比如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如何分化,将决定我们的性别和性别认同。最后,本书展示了生物学取向的心智研究如何开始揭示创造力和意识的奥秘,其中特别注意到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案例。
虽然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我们都听说过,但并未真正了解,结果是我们对这些疾病和病人有太多误解、偏见与恐惧,而这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可怕。本书从科普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各种神经与精神疾病的病因是什么,病人通常是怎么发病的,症状有哪些,科学家做过哪些探索,现有疗法有哪些,其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相信多一分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就能少一分望文生义、误解乃至污名化。
图源来自网络
作 者 & 译 者 简 介
作者: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192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与文学专业,1956年在纽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长期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2022年荣休。他一生致力于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因在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译者:喻柏雅,科普作者,作品见于《读库》《南方周末》《新京报》等;译有埃里克·坎德尔的系列作品《追寻记忆的痕迹》《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其他译著包括《自私的人类》《友者生存》《不被定义的年龄》等。致力于提升中文读者的科学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原 文 语 录
“每一种精神疾病大概都是在大脑神经环路系统的某些部分(包含一些神经元及其所属的神经环路)过度活跃、不活跃或不能有效交流时发生的。我们不知道这些功能障碍是源于我们观察大脑时看不到的微观损伤,还是源于突触连接的关键变化,或者源于大脑发育过程中的线路搭错。但我们知道的是,所有的精神障碍都是由神经元和突触功能的特定变化导致的;我们还知道,心理治疗能够奏效,是因为它作用于脑功能,在脑中造成了物质性变化。”
“我们中的许多人,在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时,会相沿成习地拿出一张纸,列出一个利弊清单,以帮助我们做出决定。但实验表明,这恐怕不是做决定的最佳方式。如果你的意识过于强烈,你可能会说服自己,认为自己更喜欢你实际上不喜欢的东西。如果你允许自己收集尽可能多的关乎决策的信息,然后让它们无意识地渗入大脑,你反而会得到最好的结果。偏好是会自己冒出来的。睡眠有助于平衡情绪,所以在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之前,你应该睡一觉。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的有意识决定依赖于从无意识中选择的信息。虽然适应性无意识是一组非常聪明、复杂的心理过程,但它并不完美。”
图源来自网络
读 者 书 评
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一个学渣,你找人来给你讲题,学霸能给你把这道题讲明白、以后这种题你都会做了;而学神能给你把题背后更深的逻辑讲明白,你不仅会做这种题、千变万化的考法你也会了,不仅会了,还学会抢答了。给你讲知识的科普,是学霸写的。让你学会抢答的科普,是学神写的,他的讲法是给你讲在认知逻辑上更深一层的所以然,讲完你就打通了任督二脉,不仅这个题会了,以前你感觉好像会但又有些地方吃不准的陈年老题突然也会了。我读这本《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就是一种学神给我讲题的感觉。
——闻夕felicity(来自豆瓣)
单从书名来看,埃里克·坎德尔的《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很容易与卡伦·霍妮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弄混。虽然二人都被称作是精神病医生,但是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却有着千差万别。埃里克·坎德尔基于的是神经病学(脑科学/神经科学),卡伦·霍妮基于的是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埃里克·坎德尔致力的精神病学的研究与科普可谓是医学的未来之光,即讲明了疾病的产生机制,又洗刷了疾病的污名。从医学到科普,人的精神状态如果能够通过拍个片、验个血就能把说不清道不明的都说个清楚明白,那真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
——阿梦(来自豆瓣)
编辑 | 燕君
审核 | 燕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