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0碳中和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郝勇研究员:太阳能甲烷重整制氢研究进展

文摘   2025-01-01 12:10   山东  







太阳能与甲烷协同转化的重整制氢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和提高太阳能占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聚光集热技术、重整反应器和制氢系统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太阳能甲烷重整制氢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反应温度高、聚光不可逆损失大、能耗高等问题的原因。通过热力学思路、流程设计与制氢方法的创新,有望突破与太阳能聚光技术结合的瓶颈,解决传统重整制氢的高温、高能耗、高碳排放挑战,并为近中期可持续氢能技术的突破开辟未来。

这是《洁净煤技术》2060碳中和的第26篇文章

欢迎下载、引用






太阳能甲烷重整制氢研究进展


作者
王彬1,2,郭轲2,3,邵煜2,4,孙萌竹2,4,郝勇2,4,刘明恺2,4

单位
1. 华北电力大学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科学学院
4. 中国科学院大学

引用格式
王彬,郭轲,邵煜,等.太阳能甲烷重整制氢研究进展[J].洁净煤技术,2024,30(9): 1-25.
WANG Bin,GUO Ke,SHAO Yu,et al.A review on solar methane reforming for hydrogen production[J].Clean Coal Technology,2024,30(9): 1-25.




创新点


(1)全面综述了传统工业甲烷重整制氢反应、太阳能热化学甲烷重整制氢技术的发展瓶颈;梳理了聚光太阳能集热技术、微观催化剂材料改进、宏观集热反应器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创新性地提出了多产物分离中温太阳能甲烷重整技术,同时实现了反应温度、制氢脱碳能耗的大幅下降以及制氢装置的大幅简化和高度集成,促进一体化中温太阳能天然气直接制氢脱碳技术发展。

(3)给出了太阳能甲烷重整制氢及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建议,未来研究应聚焦在更广泛、深入的领域及学科交叉、更广泛能源类型的转化与应用、更广泛的基础研究探索。通过研究创新与突破有望为能源创新与“双碳”目标的实现开辟新的思路并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背景
氢能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力。太阳能甲烷重整制氢脱碳的研究有助于近中期可持续氢能供应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传统甲烷重整与太阳能聚光集热技术的简单结合,仍需800~1000℃的反应温度与1000以上的高聚光比,不仅导致高辐射热损失和对流热损失,而且难以解决传统重整制氢系统复杂、碳排放高等关键技术挑战。因此,降低重整反应温度、实现与太阳能光热技术深入结合的研究亟待推进。

研究内容
本文基于热力学和动力学双视角分析了传统工业甲烷重整制氢反应、太阳能热化学甲烷重整制氢技术发展瓶颈;开展了聚光太阳能集热技术、微观催化剂材料改进、宏观集热反应器和系统设计相关方面的梳理工作;从能量分析深化到能质分析,从单方面追求制氢效果到综合考虑碳氢协同转化。针对当前太阳能甲烷重整技术面临的反应温度高、制氢和碳捕集能耗大、不可逆损失大的挑战,重点关注中低温甲烷重整技术,详细总结了产物(CO2和H2)定向分离在促进甲烷转化和化石能源原位脱碳制氢等方面的作用。

研究结论

(1)传统太阳能甲烷重整研究利用高温太阳集热替代燃烧供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排放。传统太阳能甲烷重整研究主要关注催化剂和反应器设计,主要追求甲烷的高转化率,但导致高温、高聚光比、高辐射损失及高聚光集热成本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制氢思路仍局限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能量互补,制氢流程与反应热力学规律没有根本变化。

(2)根据Le Chatelier原理,产物分离(H2或CO2)强化甲烷重整可以降低反应温度、提升甲烷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进一步,通过交替分离H2和CO2两种目标产物,可避免单一产物分离导致的分离能耗高问题,不但将重整反应温度大幅下降至400℃,还将甲烷转化率提升至>99%,并实现高纯氢获取、CO2近完全捕集、制氢脱碳能耗大幅下降(20%~40%)、制氢系统简化与高度集成。该方法使一体化中温太阳能天然气直接制氢脱碳技术成为可能。

(3)太阳能甲烷重整制氢及相关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更广泛、深入的领域及学科交叉,突破传统思路,解耦反应温度与反应物转化程度之间的强关联,基于能量品位对口原则,对反应流程进行重构,促进“降温、降耗、降碳”目标的实现;更广泛能源类型的转化与应用,太阳能不仅可驱动天然气重整制氢,还可与更广泛的碳氢能源(如焦炉煤气、沼气等)结合,还可以将驱动反应的热源从太阳能拓展至工业余热、核能等广泛来源;更广泛的基础研究探索,包括高效聚光技术、新材料、碳氢燃料与可再生能源热-电协同转化新方法、CO2资源化利用等方面。




重要图表


 图1 产物交替分离的甲烷重整

 图2 中低温聚光太阳能与甲烷热化学互补利用技术


作者简介

郝勇

郝勇,2007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2012年入选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计划(青年类),现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太阳能燃料、氢能、低碳转化、分布式能源系统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研究项目与课题10余项;主持研发北京市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装备通用太阳模拟试验平台。在Nature子刊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获得国际专利、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软件著作权1项;任国际期刊 Science Bulletin副主编/特邀编委、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专题主编(太阳能)、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力学分会理事。担任科技部中美科技战略对话智库专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会评专家及项目咨询专家、太阳能热利用及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国家标准编写组专家。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等荣誉。

作者简介

刘明恺
刘明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7年获得华北电力大学学士学位,202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太阳能制燃料、化学链技术、多能源互补低碳能源系统。



课题组简介




郝勇研究员课题组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余名。主要研究方向为太阳能热化学转换、低碳转化、氢能、分布式能源系统等。





END


编辑丨李莎

审核丨常明然




精彩回顾





版权声明


本平台刊登的《洁净煤技术》所有稿件均按照国家版权局有关规定支付了相应稿酬,《洁净煤技术》享有稿件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电话:010-87986452/87986451

邮箱:jjmjs@263.net

网址:www.jjmjs.com.cn      

微信客服:438351866


微信公众号

我就知道你“在看”

热辐射与微纳光子学
热辐射与微纳光子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