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数字驿站” — 在层叠的节点想象交织的未来

文化   2024-09-30 19:30   辽宁  



在西部广袤的大地上,驿站无疑是坐落其间,贯穿空间与时间的重要形象。驿站是传统通信和交通服务的重要设施,是丝路联通上的重要节点,在广阔的大地上连接出相互流通的生活与文化网络。





在今天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时代,“驿站”则在这片土地上转化出新的意义。就像是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在数字化时代,算力逐渐成为核心生产力,尤其是在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的带动下,新疆已加入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新疆地区的数字化转型注入全新活力,广阔的腹地再度成为全球数字连接上的重要“驿站”,映射出新疆作为重要节点所构建东部与西部之间的互动与交织,迸发出深厚的力量。


驿站似乎与数字世界形成完美的呼应。在数字语境中,“驿站”可以理解为供给、节点、转换和链接,贯穿于能源、基础设施、算力共同编织的系统之中,构成能源与信息、算法与想象、现实与虚拟相互交叠的世界。


数字板块聚焦艺术世界对新兴数字技术和媒介的回应及思考。艺术家们的创作从不同视角切入,探讨数字信息如何通过算力和能源的基础支撑,通过数据视听美学呈现对数据的使用和转换以及对数据与环境关系重新的认知,呈现“驿站”作为节点所关联的能量与算力、数据与算法、信息与网络、智能与想象构成的多层维度的美学逻辑和创造力路径,构成数字背后所层叠的深度,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 邱宇、任庆齐,《共织》

展厅入口处悬挂着艺术家邱宇、任庆齐的作品《共织》。LED屏幕后的数据线与电源线被交织成一张“挂毯”,物理世界的编织与数字世界的编程在这里共存,物质属性与数字算法相互连通,如同信息与能量的编织与数字算法共同构成了今天的智能科技。共同的编织形成视觉与审美的共通性,同时编织形成传统技艺与今天数字技术的关联与写照:虚拟与现实交织,能量与信息交织,情感与记忆交织,过去与未来交织。


> 徐昊旻,《无本之木》

在技术与自然混交的世界中 — 一个由隐喻和物质相互接力的多层系统,“生命”“自然”和“人类”都(在)被重新定义。艺术家徐昊旻的作品《无本之木》在展厅中重构了一棵枯木被连根拔起后的场景,树池中的“土壤”被替换为数字图像,LED显示屏的表面在此被视作“地表”,一组颜色传感器和电缆取代了枯木的“根须”,并对该“地表”进行探测,观众以上传图像的方式对这块“土壤”进行编辑。《无本之木》想象了一种生物信息与数字信息的交叠与对话,自然环境跟数据技术的链接隐喻了今天技术层面与物质层面的支撑关系和物质数据的相互链接。


> 武子杨,《互联生态系统》

在武子杨的作品《互联生态系统》中,自然现象被数字和人工智能系统取代,成为推动发展的力量:电力=维持,WIFI信号=能量,Lidar数据=火/热能等。“生命形态”将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形式填充这个数字生态系统。在这个网络景观中的参与者开发了新的数字感官,以体验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数据,并在不断变化的在线环境中与模拟的世界彼此互动。艺术家虚拟了一个与现实相映射的数字生态系统,虚拟能量对应现实自然环境,隐喻了我们数字世界背后的能源、物质的流动。数字世界的背后也包括数字和信息等一切物质交织在一起的生态系统,在电子与自然之间重新思考生命、人、自然与技术。


> 刘嘉颖,《YAP721》

展厅中巨大的石币雕塑是艺术家刘嘉颖的作品《YAP721》,灵感来自雅浦岛石币 (FEI)。这是人类最初的账本形态,在信用机制的线索上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共识。艺术家创作了一个巨大的石币作为虚拟货币的实体象征,将比特币创世区块的16进制码刻在石币的一面,另一面将作品在TopBidder拍卖平台上的竞拍地址按照先后顺序以环绕的形式刻制在石币上。刘嘉颖用这种方式重新链接虚拟与现实之间对价值的定义,并借由石币的历史,思索Web3.0时代虚拟货币的所有权与实体的关系。


> 亚历珊德拉·黛西·金斯伯格,《替代》

一头已经灭绝的北方白犀牛在人工智能算法下在展厅中再次复活,最初只是一团移动的灰色像素块,犀牛在漫步中愈发清晰,直至真实到似乎是复活的状态。亚历珊德拉·黛西·金斯伯格(Alexandra Daisy Ginsberg)以数字方式构想已经灭绝的生命如何生成和演化,这头栩栩如生的白犀牛完全脱离了自然环境在虚拟的白色房间中来回踱步,仿佛在向驻足的观众发问:数字生命真的能替代真实的生命吗?真实和虚拟的边界又在哪里?


> 纠缠的他者,《沉积物节点》 

纠缠的他者(Entangled Others)的作品《沉积物节点》(Sediment Nodes)探讨了我们认为是惰性的事物间的连接和相互联系,但彼此也相互受到干扰,颜色和光线的复杂性被光线的范围和扩散以及液体介质中的渗透作用所掩盖。生命的形态在计算机算法的演算和过程化作LED屏幕墙上的热流,浅水区域中不可见的生命形态在算法的流动与偶然中生成。艺术家用机器学习来模拟微观世界中水生生物、淤泥、粘土、藻类与细菌的相互作用,沉积物相互关联的节点在自然元素的构建中生成,通过算法想象水中淤积物中的生命的状态,其间也生成了我们与环境之间不确定的流动性。


斯佩拉·彼得里奇(Špela Petrič)的作品PL’AI以延时摄影的方式在爬藤植物与其环境之间建立起一个“游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游戏不仅是人类的特权,还属于任何形式的生命。植物通过生长的欲望、身体的努力与智能算法进行连接与互动的过程充满了创造性和智力的挑战,“玩”的过程又显现出一种超越物种的联系。植物和机器对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改变不仅是一种本能反应,也是两种智能在变化中的行为“策略”。作品中通过延时摄影呈现的植物及由人工智能控制的小球的运动状态,也体现了一个超越人类时间尺度的生命行为 — 那些植物行为常常被我们忽略,不是因为它们微不足道,而是因为它们超越了人类感知的维度。作品通过一场“游戏”实验,呈现出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重新理解智能与今天的生命算法之间的关联。


> 费俊,《生命花园》

艺术家费俊则把植物与中国的宇宙观相关联,作品《生命花园》把东方哲学的生命命理映射到一个充满植物、微生物、矿物和不可见能量的场景之中,重新把生命个体关联到宇宙环境之中。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来自五行元素“金、木、水、火、土”的多元组合,生命的能量则是由五行元素间相生相克的动态关系生发而成。《生命花园》以中国五行观念结合数字生成艺术,来创建以生命数据作为种子的五行生命体,由此探索东方文化中独有的生命观与宇宙观,试图以艺术化的方式来表现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作品中的“花园”隐喻的是与生命元素形态连缀的复杂网络,它织造出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人与非人、自然与技术盘结的生态画卷。《生命花园》勾勒出一种超自然的幻象以及非人间的场域中个体命运网络的交织,这种深层生命链接的关系逐渐构建出灵性的、开放的生态美学。


把生命延展至宇宙力量中,声音艺术研究学者道格拉斯·凯恩(Douglas Kahn),把能量模式推向了行星尺度,“极地的光和高山上的大气也可能产生电的声音,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技术的,在转换与传导中,这个角度所用的声音都属于力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然的、也是技术的领域。从局部和远距离的声音,到大气的影响,再到以地球维度的光速发生的电磁活动成为一个具有地球视角的生态思考。


> 半导体组合,《20赫兹》

《20赫兹》把视角推向天空,记录了地球上层大气中发生的地磁风暴,由半导体组合(Semiconductor)从 CARISMA 射电阵列收集的数据被转换为音频,我们从而听到了由太阳风引起的嗡鸣和轰响;通过声音和定制编程技术生成的动态的雕塑,当不同频率在视觉和听觉上相互作用时,图像会愈发变得复杂。作品探究我们感知的极限,并延展我们对这些不可见现象的体验。


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提到地球物理学的媒体世界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声音成为描述深层时间媒体美学的一种方式,就像是咆哮着的一般。费德里安·戴博斯(Florian Dombois)的作品《环太平洋5.1》( Circum Pacific 5.1 2004 )记录了环绕太平洋周围的五个地震台(加利福尼亚,加拉帕戈斯,南极洲,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三周的持续测量数据,这些声音包括地质震动的轰鸣、来自地壳和地心的地震的不同回波,使听者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巨大的共鸣地球中间,甚至有可能区分地壳上的地震的不同回波与地心的地震回波。通过声音的时间轴的技术控制,地震信号变化的低频转换为人类听觉所能感受的频率,在这种技术带来的时间压缩之中地球地壳的运动如同地球自身的咆哮,通过聆听五大洲地质运动的声音景观,观者心里去感受跟地球的连接。


> 曹澍,《四亿年前是海洋,四亿年后是沙漠》

艺术家曹澍的作品《四亿年前是海洋,四亿年后是沙漠》基于双目立体成像的原理,模拟双眼的观看间距制作了拍摄与观看设备,观众可以同时观测到四亿年前的“过去”和四亿年后“未来”。这种超越了人类时间的维度,正暗示了一种深刻的当下感,一种特殊的超然感,在这种超然感中,有可能在今天的风景中看到千年一遇事件的影响,并有可能看到稀有和长期被遗忘的事物在今天及未来要发生的事件。曹澍通过数字设备创造一种过去和未来景象的交叠,以及技术的基础设施跟时间变化的关系。


> 曹舒怡《史前史及其后》,树脂雕塑,8k影像,2023

曹舒怡的作品《史前史及其后》通过数字方式呈现出对时间的想象,数据时间与地质时间交织,追逐磷元素的痕迹透过多孔的地层,打开潜行于不同时间的通道,从中去获得新的感知,观众在这个时间的堆叠与褶皱中如何想象人类的未来。


> 利亚姆·扬,《伟大的努力》

陈萧伊则深入“人类世废墟”,在废弃的矿区放置了红外相机来进行隐秘的监控。相机捕获到的是往往被人的眼睛和意识所遗漏的生命痕迹 — 风吹草动、飞过的虫子、觅食或游荡的小动物,呈现在“心跳”系列中。艺术家用数字方式去捕捉自然,采集自然界生物的运动、地质、信息与能量的交叠状态。我们总是建造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大陆之间开凿运河,用铁路连接海岸,在遥远的星球上登陆,建造直入云霄的城市。现在,在气候崩溃的边缘,我们需要再次建造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台行星碳清除机器。利亚姆·扬(Liam Young)与科学家团队合作,展示了建设如此庞大基础设施的愿景,这是一次伟大的行星改造行动。该系统由庞大的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提供动力,从大气中清除大量温室气体并泵入地层。镜头在海洋与沙漠中游走,犹如地球史诗般设想着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建设项目《伟大的努力》( The Great Endeavour )。


“数字驿站”在新疆美术馆呈现,“驿站”同样成为思想上的支撑和节点,通过科技与艺术连接艺术创作所呈现的无限可能。在“驿站”短暂的停歇是为了去达更远的地方,去感知在辽阔的腹地之上的能量脉动,将我们带往更广袤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宇宙是一张数字编织的大网,那么我们如何走进能源与信息、算法与想象、现实与虚拟共同交织的未来



文 Article > 邢丹 Xing Dan
图 Pictures > 新疆美术馆 Xinjiang Art Museum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欢迎购买艺术与设计杂志


长按二维码左侧

跳转购买链接


热门文章

盘点2024最美录取通知书

2024巴黎奥运会中国队领奖服公布

多所高校学位服上新,有你的学校吗?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创刊于1997年,面向全球发行的创意杂志,以介绍优秀的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当代艺术、包装和展示设计、时尚与潮流设计为主,强力推荐国内设计大师和设计工作室、各大艺术、设计展览会和重大设计、艺术交流活动的艺术设计类杂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