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南公园
面对当今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公园在城市中不仅要承担休闲、娱乐、运动等人性化活动空间职能,还需要满足绿色生态建设、雨水调节、城市景观美育等多重功能需要。由俞孔坚带领北京大学和土人设计团队设计的西安雁南公园获2024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城市设计类荣誉奖。设计师通过“海绵系统”的构建,将雁南公园打造成一个几乎“零维护”的再野化公园,为当地提供了集功能性、生态性和美学价值于一体的“城市阳台”。
“城市阳台”是城市中连接人、自然与社区生活的多功能平台,它不仅可为市民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空间,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延伸。作为城市中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的一片开放空间,“城市阳台”要在自然体验、休闲活动和社区互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雁南公园
为了让雁南公园充分发挥“城市阳台”沟通人与自然的作用,俞孔坚及其团队在公园边缘设计了一条长1500米的“城市阳台”,以透水性砾石铺地、种植2万棵乡土树木等自然元素设计手段来构建生态系统,使其不仅能为市民提供绿意盎然的体验,还具备生态功能,如净化空气、降温和调节雨水。除了营造人们与自然的接触空间,俞孔坚认为“城市阳台”还应成为市民交流和社区活动的公共场所。为实现这一目标,俞孔坚设置了色彩丰富的模块化座椅和适合各种活动的空间,为太极、亲子互动、广场舞等活动提供便利。这些空间与居民的生活需求紧密契合,激发了市民的参与兴趣。此外,“城市阳台”需要注重无界连接,增强与社区的融合。雁南公园将“城市阳台”与社区无缝衔接,让市民可以随时进入公园,同时保留开敞视野,方便人们日常步行、慢跑,甚至骑行穿过公园。这种无界连接让阳台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缩短了住宅与自然的距离。
雁南公园
促进社区互动是城市公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俞孔坚说:“雁南公园的设计从多个层面促进了多样化的社区互动,围绕不同年龄层、兴趣和需求的人群,打造了一个包容性强、互动性高的公共空间。这些设计不仅极大丰富了市民的活动类型和参与方式,还通过细致的功能分区和无缝连接的步行通道,让不同年龄、兴趣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场所,从而促进了社区多样化的互动和交流。”
雁南公园
俞孔坚及其团队在公园中心设计了一片近5公顷的开阔大草坪,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宽敞的多功能活动空间。草坪没有过多的固定设施,可以适应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活动需求。这种灵活的空间布置不仅便于家庭聚会,还能够容纳更大范围的社区活动,成为市民共享的大型公共空间。并且,在大草坪周边设置了39个功能各异的口袋花园,每个花园都根据社区需求设计成不同的主题。比如,一些花园被设计成圆形剧场,供扭秧歌、跳广场舞和演奏户外音乐使用,中心设有舞台,周围有长椅围绕,形成自然的观赏空间;另一些花园则作为宿根植物园或草药园,提供静谧的冥想场所,让人们可以亲近自然。此外,为了鼓励社交活动,公园中布置了色彩丰富的模块化玻璃纤维座椅,座椅可以自由组合,适应不同规模的聚会。公园内还设置了多个功能亭子,供居民遮阳避雨,成为亲友相聚、老年人交流的好去处。亭子与座椅的灵活配置让公园可以承载多种类型的社交活动,也为不同人群创造了舒适的停留空间。
雁南公园
除人性化活动空间属性外,绿色生态建设也是雁南公园备受赞誉的一个方面。雁南公园的雨水管理设计通过构建“海绵系统”,有效达成了多重生态目标。最终呈现效果包括稳定的水源供应和有效的雨水收集与净化能力,维持公园湿地、湖泊等景观水体的生态平衡。通过植被过滤、生态湿地等措施,雨水被层层净化,为生态系统提供了洁净水源,同时降低了园区的洪涝风险,使公园在暴雨季节依然能高效排水,达到了城市生态安全与景观美观的双重效果。俞孔坚分享道:“项目结合天然地形设计了低洼区与雨水花园,以延缓雨水流速,降低径流对下游的压力。并且,湿地净化系统通过浅根植物如千屈菜和芦苇的根系过滤,将皂河污染水净化至可达IV类水质的水准;同时,设计了蓄水池等储水设施,维持干旱季节的水体循环。设计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将生态功能无缝融入景观体验中。例如,湿地和下沉式绿地成为公园独特的生态景观,既有助于雨水收集,又赋予场地独特的自然美感。此外,乡土植物的合理配置不仅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还使公园四季常青,达到了兼具功能性与美学价值的设计目标。”
雁南公园
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海绵系统”的构建还须同时赋予场地自然美感,如此才能营造出人们常去、爱去的社区公园。“我们利用地形变化打造景观层次。我们借鉴黄土地貌‘塬墚峁沟’的独特形态,在场地内设计了低洼地、坡地等多样地形,原本是为了雨水的滞留和下渗,但在设计时,我将这些地形变化融入景观视野中。例如,低洼地和下沉式绿地形成了自然的观景点,同时为周边的植物提供了有利的水源支持。通过地形的设计,既满足了雨洪调蓄的功能需求,又让整个场地具有层次感,使市民在步行中能够欣赏到丰富的自然景观。在植物选择上,我们以乡土植物为主,它们不仅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减少了维护需求,还带来四季变化的视觉效果。乡土植物的多样性使得景观不必过度修饰即可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达到功能性与美学兼备的效果。例如,芦苇、千屈菜等植物在雨水净化和吸附污染物的同时,也营造了湿地特有的自然氛围,为场地增添了生态美感。”俞孔坚讲道。
“在设计中,我坚持‘大脚美学’的理念,即强调粗放自然的美感,反对过度人工雕琢。通过低维护、接近自然状态的设计风格,公园的每一处景观都显得朴实自然,既为市民提供舒适的游憩空间,也展示了城市雨洪管理的生态智慧。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功能需求,更使得功能本身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和美。”
欢迎购买艺术与设计杂志
长按二维码左侧
跳转购买链接
热门文章
盘点2024最美录取通知书
2024巴黎奥运会中国队领奖服公布
多所高校学位服上新,有你的学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