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第七届“智能媒体学界与业界30人论坛”在上海顺利举行,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参会嘉宾围绕“智能传播新逻辑、新生态与新趋势”这一主题,从理论建构、实践探索、人才培养等角度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碰撞思维火花。论坛由盟海投资总裁、上海大学校董张大钟,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广告研究院院长杨海军联袂主持。
论坛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赵瑜教授对内容的多模态生成进行分析,认为多模态下内容生成效率逐渐提高,对人工智能在人际情感的作用提出思考。
上海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汤砺锋认为新闻从业者工作理念出现“由向播出服务转为向传播服务”“从终点转向起点”的变化,人工智能已然嵌入新媒体“制作采编播发存”的全过程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孟威研究员以新兴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题,认为人工智能影响下传媒内容生产格局正在重构,存在机械化、程式化等问题。
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陈良飞以新闻生产微观层面的挑战为题,重点从假新闻、情感层面进行分析,认为新媒介生态下材料真实性的甄别存在挑战,并指出情感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副院长杨庆国教授从互联网平台媒体化的角度分析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认为数字时代价值链弯曲,虚拟组织大量出现,互联网的组织边界模糊。
新华网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方为分享了新华社在智能媒体方面的融合实践,指出在信息采集过程中,以人工记者采集与AI采集相结合的方式汇聚价值线索,同时发挥AI助手在信息校对方面的作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笑教授认为新传播格局中,媒介边界正在消失,带来内容产品成本低位固化,媒体横向垄断正在形成。
人民网上海频道副主编轩召强对人机协同问题进行了分享,从技术角度分析AI技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指出亟需从技术层面进行修缮,并从传播角度分析中国国际传播的困境。
人民日报社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部副主任汪大伟分析了AIGC针对敏感问题的回答,探讨不同平台AI的异质性及跨数据库内容AI作答实践。
擎雾科技总经理刘佳能认为需要强化我国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搭建好算力服务器资源,以提升我国AI和算法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叶青青副教授围绕课堂内容生产实践,分析了学院在该领域的具体案例。
《视听理论与实践》高级编辑赵文丽结合期刊特色,介绍了视听理论相关文章的选题方法与撰写技巧。
群邑中国市场与传播中心负责人赵林娜关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能源消耗问题,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参与本届论坛交流的学界嘉宾还有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晓程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张芸教授、黄山学院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汪家庚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琦教授、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魏少华教授、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王业明副教授、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系主任刘罗玉副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系主任郭玉琴副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郭喜春副教授等。
参与论坛交流的业界嘉宾还有九州文化董事长汪家城、科大讯飞集团高教人才总裁胡江院、剧星传媒执行总裁俞湘华、上海市浦东新区工商联副主席邵超、广州欢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CEO吴盛刚、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COO陈旻麒、雷鸟创新技术董事长李宏伟、无锋科技董事长吴迪飞、富名谦润资本创始人高鷁劼、东方怡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庞博、苏州盈天地科技董事长王洪志、利欧数字副总裁陈文钰、北京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元宇宙实验室主任尹健等。
最后,盟海投资总裁、上海大学校董张大钟和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广告研究院院长杨海军为本届论坛作总结发言。张大钟先生赞扬本届论坛聚焦智能传播的前沿话题,涵盖多模态生成、新闻业态变化、技术融合挑战、算力提升等诸多关键议题,为智能传播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考与启示。杨海军教授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倡议学界与业界需携手共进,以创新思维与实践探索,共同开拓智能传播的新局面,在时代浪潮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智能媒体迈向新高度。
“智能媒体学界与业界30论坛”自2018年设立以来,就以学界与业界的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为智能传播领域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搭建起重要的桥梁,成为备受行业内外瞩目的品牌学术活动,今年的参会人数再创新高。
文字:余梦蝶 李沛轩
图片:黄易文
出品:全媒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