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月的开启,各位受邀老师为我院研究生学子带来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全新的科研视角,激发同学们的学术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通过聆听专家的分享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学术研究的魅力。
11月6日下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洪浚浩教授应邀参与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论坛月活动,为同学们带来了“关于国际学术期刊写作和发表的一些建议”专题讲座。
洪浚浩教授深入探讨了国际学术论文发表途径和发表策略。在讲座中洪浚浩教授强调了研究方法与刊物要求的匹配性,指出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在学术界认可程度上的差异,他提到,国际学术期刊倾向于发表以证据为基础的研究,当下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两者结合的趋势愈加突出,并建议研究者在投稿前仔细了解刊物的研究方法偏好。此外,洪浚浩教授还讨论了理论框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强调在专业理论框架下展开的研究更有说服力。最后,他分享了作为评审者在评估学术论文时的考量标准,包括论文的题目、研究方法、理论贡献和文献引用等,并强调了英语表达的清晰性和准确性对于论文发表的重要性。
讲座中,洪浚浩教授与同学们积极互动,耐心解答疑问,亲切关心同学们当下投稿中出现的问题。在场的同学们不仅明晰了国际学术期刊的投稿要点,还对如何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月8日下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蒋建国教授为上大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们带来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人学内涵”学术分享,此次讲座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周叶飞副教授主持。
蒋老师首先指出,人学即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当前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即“人的缺失”。因此,蒋老师强调,学术研究应当回归本位,关注个体的内心需求、情感及社会关系,倡导研究应具有深度与温度。同时,他提倡历史与现实研究的结合,鼓励研究者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多元知识,以人文主义为指导,勇于提出新观点。
讲座中,蒋老师进一步指出,转向于立体的人的研究,一是理论上要突破描述性范式,注重人的哲学思维训练;二是要突破传统的资料来源,注重史料之间的关联性;三是要强化阐释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术的品质。
讲座的最后,蒋老师就此谈到,研究者不要沉迷于媒介,而是要回归到人的世界,因为技术与文明的背后是人。讲座中蒋老师所分享的观点充满人文关怀,给予同学们诸多启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月12日下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以“媒介、媒介物与本体论”为题进行主题讲座,讲座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沈荟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从媒介与媒介物、媒介本体论、媒介物与技术物的差别、界面对媒介认识论的意义四个方面展开。在讲座开始,胡翼青教授便指出,媒介作为我们学科领域最接近时间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极为丰富和复杂。他强调,媒介并非仅仅是我们所熟知的实体机构或技术,而是一种更为深刻和隐喻式的存在。
在谈到媒介本体论时,胡翼青教授提到,本体论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对于理解媒介和媒介物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他详细剖析了拉图尔、基特勒、格罗伊斯、西蒙东、斯蒂格勒等学者的观点,并借此展开了对媒介本体论的深入探讨。胡教授认为,媒介既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我们塑造世界的手段。不管是媒介的一元论二元论还是三元论,都反工具论、主客二元论和主体间性,都将媒介建构成行动者。
随后,胡翼青教授将话题引到媒介与媒介物的区别,胡翼青教授认为,媒介物是媒介的具体化和物质化形态,而媒介本身则具有更为抽象和宽泛的含义。他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如打篮球时眼镜的存在与失灵,以及数字技术在元宇宙中的应用等,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媒介与媒介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接着,胡翼青教授针对界面对媒介认识论的意义展开接下来的内容,他指出,界面是一种制造连续性和可见性的技术,它一边将选择、调试和操作的权利下放给用户,一边将不同的、独立的元素组装起来,营造一个充满虚幻感的无缝空间。因而形成了德波所说的景观社会和鲍德里亚所说的拟像世界,形成了一种媒介批判的视角。
讲座的最后,现场学子就媒介考古研究的必要性、如何将物质性问题接入知识生产的框架等向胡翼青教授进行了提问。此次讲座胡翼青教授关于媒介的学术思考和研究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和启示,也为上海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月14日下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伟长学者齐爱军老师以“新型新闻文本的认知层级问题研究”为题进行讲座分享,讲座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宇豪教授主持。
齐爱军教授从新闻文本的“认知层级”这一核心视角切入,深入分析了在当今数字媒体环境下,新闻文本的结构、叙事方式以及情感表达的演变与挑战。齐教授提出,当前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闻文本生产与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情感与客观性”“叙事与事实”之间,新闻从业者需要重新审视文本的定位与表达,以更好地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
讲座中,齐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深入剖析了新闻文本的“叙事经济”概念,探讨了如何在当代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利用叙事提升新闻文本的社会价值与认知层次。此外,她还强调,新闻文本应在专业性与情感表达之间寻求平衡,以增强受众的理解与共鸣。她的讲解逻辑严谨,内容丰富,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将专业理论与新闻实践相结合,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
在讲座最后,现场同学们纷纷表示对新闻文本认知层次的理解更加深刻,并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聆听此类高水平的学术分享。本次讲座圆满结束,为学术论坛月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月15日下午,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国家行政学院)严书翰应邀参加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月,为同学们带来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解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几个问题”专题讲座,讲座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宇豪教授主持。
在本次讲座中,严书翰教授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要就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刻讲解。严书翰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十四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强调应该从政治和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认识这个问题;同时论析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的重要性艰巨性,带领大家全面理解和把握《决定》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的意蕴;三是论述了必须坚持的3条重要原则,强调这是坚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方向和如期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根本保证。
讲座中,严书翰教授与老师同学积极互动,并结合新闻传播专业所面临的现状以及在我国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的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同学们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经济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月16日下午,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新闻传播学院实验中心 201,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出版研究院执行院长万安伦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指导下的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专题讲座,讲座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主持。
万安伦教授首先探讨了自201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指导下的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及共建,讲述了学科专业建设的过程与成果。随后万安伦教授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对认识出版的属性功能和价值展开论述。接着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向同学们介绍了出版的前世今生,指出出版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对人类知识和信息的收集、挖掘、整理、编选、校勘、把关、传播、传承的过程和活动。在讲座的最后,万安伦教授论述了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指导下,探索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路径,指出了必须坚守的原则和几点探索思路。
通过万安伦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同学们对出版学知识体系建构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纷纷表示受益颇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策划: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会
文字:盛文悦 付佳仪 任书婷 郭好好 李若曦
图片:李哲 范庆龄 臧子悦 季晴
排版:曾抒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