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体验桂林​“最美非遗”|龙胜庞桶浴:盘瑶独具特色的洗浴养生方式

文摘   2025-02-06 11:36   广西  

FOCUS ON US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探寻体验桂林“最美非遗”




天天洗个热水澡,不需郎中抓药草;常常蒸洗庞桶澡,消灾除病百年好。这是流传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盘瑶聚居区的一首民谣。千百年来,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瑶族同胞,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植物,进行治病防病和保健养生的习俗。瑶胞采大山之百草,加水熬煮,修木桶浸泡洗浴,成就颇具地域特色的龙胜盘瑶庞桶药浴(以下简称“庞桶浴”)。

  

2012年,龙胜盘瑶庞桶药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瑶族文化中亮眼的存在。不久前,记者前往龙胜龙脊镇大柳村,跟随当地的百姓,一起采草药、熬药汤、泡药浴,感受这项独特的养生方式。


记者跟随龙胜龙脊镇大柳村的村民跋山涉水采草药归来。
有上千年历史的瑶族洗浴传统

庞桶浴,瑶语称之为“绕生”,南岭瑶族则称之为“瑶浴”,是瑶族地区传统的洗浴方式。瑶族人民多依山而居,山里多雾气缭绕、瘴气流行,且因山多难行,常缺医少药。为了强身健体,瑶族先民拿出采集的草药,煎煮后进行泡浴。据记载,盘瑶庞桶浴和药浴大约是在“贞观之治”时期出现的,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龙胜县志》中记载:“盘瑶有‘庞桶浴’之习,桶高2至3.5尺,直径2.5至3尺。洗时,用九牛藤、节骨草、血藤、钩藤等治风湿草药煮浓,注入桶中供人沐浴,可去瘴气、风湿痛等。”

  

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千百年来,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瑶族同胞,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植物进行治病防病和保健养生。庞桶药浴以其独特的保健和治疗作用,成为瑶族人民抵御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和从村民口中交流得知,庞桶药浴按其作用,可分为预防类、治风类、妇产类、治伤类。而过去预防类药浴,对于盘瑶家庭成员而言,每人每年只有一次泡洗的机会。这次机会定在除夕的晚上,家人每人连续浸泡三夜(除夕至大年初二)。药浴时,按家庭成员的班辈,从大到小轮流浸泡,一般每人10至20分钟。



千辛万苦熬制庞桶浴汤

那么,庞桶浴究竟如何制作?为此,记者跟随龙脊镇有名的盘瑶庞桶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肖美凤,一起采草药、制药汤。

  

记者跟随肖美凤等三位瑶嫂一起背着背篓,拿着镰刀上山。沿路的崇山峻岭、茂林绿树、梯田、吊脚楼等,在冬季清晨的云雾缭绕下,若隐若现,美景若画。一位瑶嫂告诉记者,这山间、河边的一草一木,都有可能是当地人用来熬煮药汤所需的草药。

  

盘瑶妇女个个都是采药能手,她们从小就和前一辈的老人,通过口授心传和采药实践等,学习识别各种草木的性质,利用草木的枝、根、皮、叶、花医治疾病。肖美凤告诉记者,以前制作一次庞桶浴,需要采集72种草药,现在则只剩下60多种。这些草药大多生长在深山老林中,需要耗费数天的时间才能采齐,有的草药因为生长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逐渐采集不到了。

  

沿着大柳村群山之间的一条河进入山林,肖美凤和另外两位瑶嫂,很快每人就采集到了一大背篓的草药。这些草药,大多为新鲜草木,有些长满了尖刺,有些长在悬崖边,还有的因为体形较小很难发现。有时,为了采集到一种难得的药材,甚至要跋山涉水,非常不易。

  

“我们采药的时候,要根据季节和草药的生长情况来选择。有些草药只有春天才有,有些草药则是秋天最好。而且,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功效,要根据需要来搭配。”肖美凤说。

  

60多种草药采集完毕,并不意味着辛劳的结束。肖美凤和丈夫赵福乾把装满药材的背篓卸下,就搬来了砧板和簸箕,为砍药材、晒药材做准备。记者尝试砍药材,发现这真是一个力气活。砍的时候,不仅要持续用力,而且要时刻注意不要被药材上的尖刺刺伤。一背篓的药材有几十斤,得砍半小时左右,很累人。

  

接着,经过数日晾晒的药材,就可以熬煮了。用布袋子把数斤干药材装好、束紧,再放入装满山泉水的大锅中熬煮至少2个小时。在熬煮的过程中,还得时不时地用铲子翻动草药包,以确保药性能够充分释放出来。

  

数小时后,熬煮好的药液倒入木桶中,庞桶药浴的制作,终于完成。由于木桶桶身庞大,当地人故称“庞桶”,又因其木桶外观呈黄色,亦称“黄桶”。龙胜当地的瑶医将这种桶泡浴的方式,称为“庞桶药浴”。



神奇的药浴代代相传

在庞桶中沐浴,让记者倍感新奇。初时,觉得药汤过烫,只能缓缓试探进入水中。不一会儿,浸泡其中,感觉全身热汗淋漓。不过,泡了十来分钟,记者就感觉胸口有些发闷。

  

“泡庞桶浴,可不是泡那么简单。”肖美凤说,采药和熬制庞统浴汤有讲究,洗浴的过程也非常有讲究。她告诉记者,泡庞桶浴讲究“三进三出”,每次进桶都有不同的目的和效果。“第1次进桶是为了打开毛孔,第2次进桶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吸收药效,第3次进桶则是为了巩固功效。”她说,中间三次出来休息时,需要补充一些姜糖水。记者在泡澡的间隙起身喝了一杯姜糖水后,果然觉得全身更舒服了。此外,肖美凤还说,泡澡的时间因人而异,不宜太久,以半个小时左右为宜。

  

泡完庞桶浴,记者感觉全身舒坦,轻松无比,上山采药、下山砍药材积累的疲惫,消散一空。跟肖大姐交流得知,她也因为第一次体验了庞桶浴的神奇,才与此特殊的养生方式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9年出生的肖美凤是汉族人,1991年嫁到了大柳村的瑶族家庭,次年便生育了孩子。她告诉记者,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她第一次体验了庞桶浴。据她回忆,当时家里人告诉她,根据一直以来的传统,需要她带着婴儿一起泡庞桶浴。“刚开始泡的时候有一点头晕出汗,家里人让我喝点鸡汤和甜酒休息一下。”她告诉记者,泡完之后,感觉精神焕发,身上没有了疲惫感,恢复得很快,让她忍不住赞叹庞桶浴的神奇功效。

  

这次体验,让肖美凤对庞桶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因需要养家糊口,她并没有专门去学习庞桶浴的采药、熬制等知识。直到2015年,她发现很多人热衷养生,才在丈夫堂妹的指导下,正式踏上了学习的道路。而堂妹则是跟奶奶黄老太学习的。在当地,这门手艺一直有着传女不传男的传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在学习制作庞桶浴的过程中,肖美凤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认识草药就是一大挑战。她长期跟着堂妹在山里一边看一边学习认识草药,边看边问。由于草药生长在不同的地方,采集起来非常耗时费力。她告诉记者,光是收集所有的草药都至少需要3—5天的时间。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她对草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悄悄“改变”着庞桶浴。肖美凤告诉记者,以前当地不少人家是按照一抓或者两抓来进行药材的配比,这样的方法并不精确。现在,她和家人经过不断测试,发现一个人最少需要按比例配置一斤的草药才能达到最好的药浴功效。

  

多年坚持,终有回报。从2015年开始学习,到2018年首次获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统项目“盘瑶庞桶药浴”代表性传承人,再到2024年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胜“盘瑶庞桶药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肖美凤的努力,不断得到了肯定。

  

如今,肖美凤每个月都要接待270多人来到她家建设的吊脚楼中泡庞桶浴。为了保证客人们能够享受到最优质的庞桶浴,她采取了预约制,并建立了1000多平方米的晒厂来晒草药。“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庞桶浴,亲身来体验这项非遗的功效。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这个行列,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肖美凤夫妇正在晒草药。


肖美凤夫妇正在砍药材。

END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 刘教清 秦丽云 刘菁 李忠波
通讯员 潘志祥 沈春桃 文/摄

值班编辑丨母   丹

责任编辑丨唐新颜

值班编委丨黄月波

桂林日报出品






桂林日报
桂林日报社主办的官方全媒体发布平台,实时发布桂林党务政务权威信息及其它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