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桂林故事 “老房子系列”之听涛阁:伏波山下 涛声依旧

文摘   社会   2025-01-23 11:05   广西  

FOCUS ON US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花桥GUILIN CULTURAL
         桂林故事    


桂林老房子系列32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桂林的建筑史上曾有过一个高光时期。这一时期正逢改革开放前夕,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成了中国对外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之一。为了让这“窗口”能够以最佳状态示人,政府开始关注城市风景建筑,并逐年有计划地建设和修整。也因为有此契机,当时许多建筑界有志之士纷纷来到桂林大展拳脚,他们大胆尝试与实践,留下了许多作品。这些作品具备了自然风光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如今,时过境迁,在伏波山、叠彩山、七星岩、芦笛岩等景区仍可寻到这些“老房子”。本期我们走近伏波山的听涛阁。

于听涛阁上可观漓江风光。


有一种建筑叫桂林风景建筑

说到楼阁这样的建筑形式,早在战国时已出现。汉代时,阙楼、市楼、望楼等都是应用较多的楼阁形式。历史上有些用于庋藏的建筑物也称阁。此外,可以登高望远的风景游览建筑往往也用楼阁为名。

  

伏波山是桂林开发较早的风景名胜地,历代地方官员、文人墨客常常在此祭祀山川、登山畅饮、临水赋诗。相传,在伏波山所建亭台楼阁就不少。

  

新中国成立前百年,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内忧外患,灾难重重。桂林风景区的开发和建设是处于停滞状态,并不断受到战争的破坏和人为的摧残。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发展,政府开始逐年对各风景点有计划地进行修整。在桂林各风景点中,新建了各种供游览使用的风景建筑共有百项左右,包括了楼、阁、亭、榭、画廊、展览室、餐厅、接待室、茶室、冰室等各种类型。在这些风景建筑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于风景建筑同桂林自然景观的配合,以及风景建筑同游览路线的联系。也因为这一波系统且集中的建设,这些建筑有了一个概括性的称呼——“桂林风景建筑”。位于伏波山东南石崖上的听涛阁就是这样一座颇具时代特点的桂林风景建筑代表作之一。

  

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前,伏波山下的建筑大多已破败,或仅存遗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伏波山进行了长时间的整理,重建或新建了山门、癸水亭、听涛阁、临江阁、钟亭、聚味楼等。听涛阁建于1964年,是一座依山贴崖而建的两层坡顶楼阁,其相对高度30余米,阁通高约12米,建筑面积353平方米。

建筑内部。

出自大师之手

“风景建筑”是一种宽泛的概括,如果我们更加细分时代和建筑特点,这一时期的桂林风景建筑其实有更权威的学术称谓——业内称其为“岭南新园林”或“现代岭南园林”。而提到这个学术称谓,那就不得不从最早研究和定义这种建筑风格的人说起。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官网公开资料显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人居环境建设持续改善。因此,岭南园林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该时期广州和桂林的园林作品因其传统庭园布局与现代建筑风格结合的创新风格受到了全国风景园林界的广泛关注,并被称为“岭南新园林”或“现代岭南园林”。

  

具体时间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开始,此时第一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结束,在全面学习苏联的思想影响下,全国开始了系统的建筑科学研究,各地政府或专家开始研究传统民居和园林。岭南地区的杰出设计师们也踏上了岭南现代园林的探索之旅。来自广东的莫伯治就是早期研究岭南传统园林的专家之一,他与多位设计师共同开拓了现代建筑与岭南传统庭园的融合之道。而桂林伏波山的听涛阁正是出自他领衔的设计团队。

  

提起莫伯治这个名字,非业内人士可能不太清楚他是谁,但在业内他和他的作品被誉为“岭南建筑之光”,早在1995年他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部院士。

  

1914年,莫伯治出生在东莞麻涌镇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童年和少年在珠江三角洲的农村度过。这里天然的田园风光和淳朴人情关系使其形成了一种乡土田园审美习惯。1932年,他考入中山大学工学院学习土木工程。

  

随着专业学习的累积和先天的成长环境影响,莫伯治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底蕴和飘逸,又具有科学理性中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探索的思维经验,也让他即使身在土木工程专业,依然对建筑设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大学毕业不久,赶上了抗战爆发,身处动荡年代,他带着自己的设计梦奔走于云贵川等地。新中国成立前,他担任了滇缅铁路和四川公路局工程师,参加了道路桥梁的抢修工程,还参加了机场的修建。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莫伯治回到广州,他跟随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建筑师夏昌世教授,开始了岭南庭园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们一起扎扎实实地把岭南园林测绘了一遍,留下了珍贵的记录资料。

  

莫伯治认为,封建时代古典庭园局限于私人生活起居,新中国成立后,他希望园林绿化、庭园建筑能让更广大的民众享受到。于是,年轻的莫伯治将精力投入到把岭南庄园融合于岭南建筑之中。翻阅其作品不难发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阶段,莫伯治建筑创作主要倾向历史和环境的对话与沟通,建筑造型、建筑环境既保持地方特色,又赋予新意,被建筑界公认是岭南建筑和岭南庭园相结合的新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时,莫伯治最钟爱梁思成的建筑文章;多年后,他设计的北园酒家亦成了梁思成口中最欣赏的广州建筑。再后来,莫伯治也荣获第一届梁思成建筑奖。

  

1965年,莫伯治设计的广州白云山山庄旅舍开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南粤的第一家国宾馆,曾接待过众多中外贵宾友人,留下了多位各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足迹,如今白云山山庄旅舍依然是广州海拔最高的豪华酒店。早一年的1964年,桂林的伏波山下,一座同样出自莫伯治之手的作品宣告出世,那就是我们的听涛阁。

目前听涛阁处于“文物修缮中”,游客暂时无法进入。

这里涛声依旧

说到楼阁这样的建筑形式,早在战国时已出现。汉代时,阙楼、市楼、望楼等都是应用较多的楼阁形式。历史上有些用于庋藏的建筑物也称阁。此外,可以登高望远的风景游览建筑往往也用楼阁为名。

  

伏波山是桂林开发较早的风景名胜地,历代地方官员、文人墨客常常在此祭祀山川、登山畅饮、临水赋诗。相传,在伏波山所建亭台楼阁就不少。

  

新中国成立前百年,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内忧外患,灾难重重。桂林风景区的开发和建设是处于停滞状态,并不断受到战争的破坏和人为的摧残。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发展,政府开始逐年对各风景点有计划地进行修整。在桂林各风景点中,新建了各种供游览使用的风景建筑共有百项左右,包括了楼、阁、亭、榭、画廊、展览室、餐厅、接待室、茶室、冰室等各种类型。在这些风景建筑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于风景建筑同桂林自然景观的配合,以及风景建筑同游览路线的联系。也因为这一波系统且集中的建设,这些建筑有了一个概括性的称呼——“桂林风景建筑”。位于伏波山东南石崖上的听涛阁就是这样一座颇具时代特点的桂林风景建筑代表作之一。

  

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前,伏波山下的建筑大多已破败,或仅存遗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伏波山进行了长时间的整理,重建或新建了山门、癸水亭、听涛阁、临江阁、钟亭、聚味楼等。听涛阁建于1964年,是一座依山贴崖而建的两层坡顶楼阁,其相对高度30余米,阁通高约12米,建筑面积353平方米。

融于自然景观的阁楼。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 苏展 文/摄

值班编辑丨母   丹

责任编辑丨王晓莉

值班编委丨陈小东

桂林日报出品



桂林日报
桂林日报社主办的官方全媒体发布平台,实时发布桂林党务政务权威信息及其它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