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震天响,瑞兽踏春来。正月初始,象山景区游人如织,精彩的舞狮表演正热闹上演。
横戈百兽,推狮为首。在民间,狮子被视为“祥瑞之兽”,能驱邪避祸、带来安康。因此,逢年过节舞狮也成了一项传统。
舞狮是一门融合了舞蹈、音乐、武术和杂技的古老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通常由两个人合作完成,一人扮演狮头,另一人扮演狮身和狮尾。两位表演者通过巧妙的配合,模仿狮子的动作和神韵,完成翻腾、跳跃、扑倒、登高、朝拜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舞狮主要分南北两派,北派舞狮以表演“武狮”为主,南派舞狮以表演“文狮”闻名。
桂林的舞狮文化久矣。逢年过节,但凡听到咚咚咚的鼓声,就能看到神气活现的舞狮队。彩球引狮舞、双狮拼搏抢绣球、桩走多层八仙桌、独狮爬杆顶上转、狮王展姿桌上乐、抢吃鞭炮不烧身……精彩的舞狮表演更是为春节增添了浓厚的年味儿。
在《桂林民俗文化》一书中,记载了一段有关舞狮的文字:“春节期间,民间兴耍狮子,有街道组成的舞狮队,也有农村来的舞狮队,游街串巷,到商店或乡村去拜年,是很热闹的。狮队中有扮罗汉、猴子的,做各种表演。其中还要搞个登高抢青——商店主人将红封包高高悬挂,还扎束万年青叶子,悬挂在屋檐口处。舞狮队便人叠人上去摘取红封包,这叫叠罗汉宝塔;有的则用一根长竹竿,由扮猴子的队员攀援上去,还做一些动作;有的要用狮子上去抢青。狮子抢青难度大,要求高,是对各舞狮队员武功的考验,抢完青,还要进行武术表演,演拳法,耍刀枪,双人对打等。”
桂林人不仅会舞狮,还会制作舞狮的狮子头。灵川县大圩古镇的民间手艺人周以林是“周氏纸塑狮头技艺”的第九代传承人。从清代开始,周家便开始扎制狮头。
扎制一个狮头需要10多个步骤。简单地说,首先要做出狮子头的雏形,这就需要手艺人用竹篾编出狮子头的样子。这一步也是整个狮子头制作的关键,它决定着狮子头能否呈现出威严气势和惟妙惟肖的神态。其次要用纸或者绸覆盖在狮子头的框架上,再涂上不同的颜色。最后把下巴、耳朵、睫毛等活动关节组装上。狮子头制作的工艺繁复而精细,哪怕像周以林这样的老师傅,做完一个狮头前前后后也需要20多天。在反复打磨后,一只威风凛凛的狮子头就做好了。它将带着人们对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无病无灾的美好祈愿,出现在春节期间的街头巷尾。
入夜了,在临桂区六塘镇,一只雄狮飞身攀上数米高桩,随之做出各种高难度旋转动作,向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拜大年。伴随着写有“大吉大利”的红色条幅“唰”的一下展开,烟花在夜空盛大绽放,欢呼声四起,掌声雷动,一个热热闹闹、吉祥喜庆的中国年便在人们盼望的目光中到来了。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 韦莎妮娜
值班编辑丨胡逢超
责任编辑丨郑 华
值班编委丨唐林洪
桂林日报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