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古称“齐昌”,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30年来,兴宁人民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在这片2105平方公里的“红色苏区”热土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发展热潮。
1994年,兴宁市全部工业总产值2.3亿元;2023年,兴宁市9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0.28亿元。2008年,兴宁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6.12亿元;2023年,兴宁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90亿元。1993年兴宁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6.81亿元;2023年,兴宁市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为107.92亿元……这30年里,兴宁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业蓬勃发展,工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兴宁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
驱车进入兴宁城区,只见路面整洁,楼房高耸,绿树环抱,一幅让人耳目一新的精美画卷徐徐展开。30年来,兴宁市的城市建设区面积扩大了近9倍,城镇化率超过百分之四十五。撤县设市之后,随着东风新区的建成、城西片的改造、南部新城的开发等,兴宁城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中等规模城市正在逐步建成。
撤县设市以来,兴宁市交通网络也日趋成型。广梅汕铁路的通车,拉近了山区与珠三角的距离;梅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使兴宁一跃成为珠三角三小时经济圈新成员;全市行政村公路实现硬底化,叩开了农民的致富大门;兴宁大道实现双幅通车,成为老城区和南部新城之间的一道靓丽风景;国道205线兴宁洋里至茅塘段绕城公路实现全线通车,极大缓解了兴宁城区的交通压力;梅龙高铁兴宁南站正式开通运营,让兴宁融入珠三角1.5小时经济生活圈变为现实……
“30年前的街道狭窄、房屋低矮,交通十分不便。现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兴宁这30年来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为过。”76岁的退休干部陈义云感叹道。
近年来,兴宁市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更是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除了城区的发展,镇村的建设也在提速增效。如今,首批典型2镇6村正有力推进,黄槐镇全力推进总体布局为“一路一街一园三区”的军旅特色镇建设;叶塘镇和径南镇浊水村、水口镇水洋村、永和镇新寨村入选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大坪、径南入选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专业镇建设名单……
如今的兴宁,正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全面加快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兴宁片区)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兴宁新篇章。
梅州日报记者:陈思杰、特约记者:钟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