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实验室研制出纯国产竖屏轻量化超高清拍摄技术,成功助力央视总台奥运转播……
南京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
取得积极成效
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形势,必须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南京又将如何走在前做示范?
9月19日,南京召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专题发布会。南京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鼓楼区、雨花台区、浦口区等多部门、板块走进新闻发布厅,围绕“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详解南京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思路。
紫金山实验室。
@高层次人才
南京推出“优享八条”
顶尖人才服务方面
高层次人才服务方面
青年人才服务方面
问:南京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有哪些具体工作举措?
(滑动查看全部↓)
南京市人社局一级调研员马书婷:
问:青年创新人才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生力军,南京在集聚青年创新人才、加速产学研融合方面有何举措?
(滑动查看全部↓)
南京市人社局一级调研员马书婷:
近年来,南京始终高度重视以博士、博士后为代表的青年创新人才集聚培养,围绕培养机制、创新创业、经费投入、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改革创新,从博站设站、招收和博士后进站、科研等方面予以支持,博士后人才成长迎来加速度。一是建强人才集聚平台。坚持把各级博站作为集聚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载体,鼓励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申报博士后载体,目前南京共有国家、省、市三级博士后载体381个。二是丰富人才招引形式。通过持续举办“海内外博士·项目对接会”“知名博站高校行” “4266”产业硕博人才专场招聘会等特色活动,积极助力博站招引培养优秀博士后。举办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以赛引才、以赛选才、以赛聚才,挖掘引育一批优秀博士后及科研项目。三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持续加大博士后人才培育力度,从进站、培养、留用等各个环节给予政策保障,在站博士后还可以享受职称绿色通道、落户安居、子女入学、重点人才计划等各类优惠政策,近三年共有395名博士后先后入选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2023年南京在站博士后共承担或参与省级以上重点课题705项,获批专利429个,取得知识产权469项,博士后科研项目及成果转化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14亿元,已成为服务“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
下一步,将聚焦博站“设立、建设、发展”三个阶段和博士后人才“引、育、留”三个环节,完善博士后政策、经费多元支持机制,切实提升博站建设数量和质量。同时,探索建立具有南京特色的博士后引才和培养计划,对进站博士后在人才安居、职称评价、人才选拔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支持青年人挑大梁、当主角,为博士后从事科研创新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加速助力。近期,我们将通过举办“百站千博”2024南京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博士后优秀成果展示、专场招聘会等,加速产学研融合,吸引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来宁就业创业。
问:请问教育部门,将如何助力南京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
(滑动查看全部↓)
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
一直以来,南京教育都注重与科技部门的协作、配合,为提升南京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9月14日,教育部、江苏省共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启动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会在北京召开,南京市作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的两个核心承载区之一。南京教育人深感责任重大,将积极配合科技部门和有关板块,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共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提升我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抢抓发展新机遇,实现与在宁高校的“双向奔赴”。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南京市教育局将充分利用在宁高校众多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联动发展的新路径。市区联动加强高校沟通服务,市教育局将建立健全面向在宁高校的常态化沟通服务机制,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明确联系服务驻地高校的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通过定期、不定期会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在宁高校对接、沟通及服务等工作。强化专项工作联系和对接。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跟进了解学院建设进展等情况。会同省教育厅、市科技局召开“在宁高校支持南京市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工作座谈会”,做好服务。持续深化校地融合发展。推进教育领域校地深度合作,继续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校地融合创新示范区 ,让更多的校地融合实践成果惠及在宁高校和中小学。
激发育人新活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核心力量。我市将加大力度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贯通协同发展。目前,我市正在起草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文件,积极争取省教育厅支持南京市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南京将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加快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遴选和培养机制。联合高校共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究指导中心,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划和实施。
探索育人新模式,推动产教科教深度融合。近年来,南京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目前已获得三个江苏省市(县)域产教联合体。国家第二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正在申报中,南京已获省级推荐。南京将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力争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体、本科为引领的南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开展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戴尔“数字经济下的未来劳动力技能提升”项目ICDL课程试点工作。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发展水平,推进市属高校做好产教融合和大学创新港、大学科技园建设等工作。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技术研发中心、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建设2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市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新征程上,南京教育将以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强协作,共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贯通协同发展,为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问:鼓楼高校院所汇聚、科教资源富集,如何用足用好区域资源禀赋,深化科技创新校地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滑动查看全部↓)
鼓楼区委常委、副区长郁健:
鼓楼科教资源丰富,有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8所高等院校。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富矿,因此我们高度重视校地合作,持续深化校地协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主要做了四件事——
“搭平台”,建立协同创新体系。牵头18所驻区高校、5家科研院所组建协同创新发展联盟,与9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定113项服务清单,共同打造了南京邮电大学空天地海通信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取得很好的成效。比如,和央视总台、东南大学、南京市科技局四方共建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研发的竖屏轻量化超高清摄像系统在本次巴黎奥运会上应用,还研发出了全球首款偏振体全息光波导AR眼镜“云雀”。
“建桥梁”,贯通产学研用链条。聚焦全区“1+2+3”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致力于以校地合作的创新成果来推动产业能级提升。主要是紧盯三条赛道发力:在数字经济赛道,联合高校共同打造江苏首个“智改数转网联”解决方案供应商集群。在绿色经济赛道,与南京大学共建碳中和研究院,打造“双碳”创新发展集聚区。在健康经济赛道,成立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转化中心,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建智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加速推进“环五台山生命健康中心”建设。
“拓渠道”,集聚全球科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同15所高校建立15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苏港青创基地、中奥(江苏)创新合作中心等一批平台落地鼓楼。今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在鼓楼揭牌成立,现场12个项目进行签约。这个月,研究院又带着20多个创新成果回到鼓楼,走进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后期将有一批涉及机器人、智能装备、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在江苏转化应用。
“汇要素”,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以高校院所为核心,建成智梦园硅巷、南财硅巷等硅巷载体60万方。2020年,鼓楼组建了南京首个主城区“科技镇长团”“科技专家团”,到今年已经是第五批。我们还和高校联合举办“创赢鼓楼”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南京大学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实施“学子雁回”工程,近年来,一批高校院所人才走进鼓楼创新创业,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0人,入选区级人才计划58人,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55人。
下一步,鼓楼区将持续深化校地协同,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加速构建“从0到1到10再到100”的科技创新生态链。
催生“0到1”的“颠覆性”,加快开展创新研究。鼓楼有47名两院院士、120家科研机构,这都是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将加快推动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成生物学医药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服务专家学者们在更多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推动高校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让科研供给和市场需求“一拍即合”,尤其是在“卡脖子”领域,以产业需求引领科研供给有的放矢,把蛋糕越做越好,让大家看到更多的“硬科技”。
跨越“1到10”的“死亡谷”,有效拓宽转化路径。以市场化为导向,打造一批高水平概念验证中心,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在鼓楼就地转化应用;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引育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加快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设立“拨投结合”专项资金,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
点燃“10到100”的“喷射器”,全力推进产业革新。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产业化为目标,营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一流生态。数字领域,以“算法名区”建设为抓手,打造“中国(南京)算数空间”,做强区块链集聚区、江苏5G智慧创新中心。绿色领域,发挥中国电工学会南京科创中心驻区优势,放大国家电网、五大电力集团和中石油、中石化、中煤能源等能源类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加快建设电力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健康领域,依托中国药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平台,打造临床医学、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的新地标。
问:围绕省、市委“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主承载区”的战略安排,雨花台区如何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创造更多引领性、标志性的创新成果?
(滑动查看全部↓)
雨花台区副区长、党组成员刘峰:
问:近年来,浦口区作为南京江北新主城的重要板块,创新氛围愈发浓厚,年初在发布的江苏县域科创指数中入选30强,请问浦口区在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升整体效能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滑动查看全部↓)
浦口区政府党组成员、南京市省第十七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科技镇长团团长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