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南京最新发布

文摘   2024-09-20 09:31   江苏  

○紫金山实验室研制CMOS毫米波芯片与超大规模集成相控阵技术,在航天员返回通信保障中得到应用;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面向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及储能应用,研发出中低压碳化硅MOSFET系列产品,累计订货量超过1000万只;

○石城实验室研制出纯国产竖屏轻量化超高清拍摄技术,成功助力央视总台奥运转播……



南京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

取得积极成效



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形势,必须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南京又将如何走在前做示范?










9月19日,南京召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专题发布会。南京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鼓楼区、雨花台区、浦口区等多部门、板块走进新闻发布厅,围绕“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详解南京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思路。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璐介绍,科技成果转化是整个科技创新发展大链条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成败。近年来,我市持续探索全链条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子、新模式,努力提升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取得了积极成效。8月底,我市发布《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22条“含金量”十足的干货政策也标志着我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迈入新阶段。


陆璐表示,下一步,科技部门将抓住六个“关键”、畅通六条“渠道”,全面加速创新与产业双向发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抓住“高校科研院所”关键,畅通“创新策源”渠道。将出台科技成果源头发现对接工作指引,建好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对接平台,梳理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两项清单”,挖掘优质原创成果。全面开展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品牌。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专业化服务机构,构建全流程转化服务体系,推动技术转移转化高效率开展。

紫金山实验室。


抓住“战略科技力量”关键,畅通“技术攻关”渠道。将支持国家实验室(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积极承担国家任务,联合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成果产业化。鼓励产业园区联合重大创新平台,以“平台+基金+公司+载体”模式,推进平台成果“沿途下蛋、持续转化”,提供更多产业技术支撑。


抓住“企业创新主体”关键,畅通“需求牵引”渠道。将建设“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和人才联合体,持续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企业出资、政府资助、联合发布”的方式遴选一批“揭榜挂帅”项目,激发社会各界成果转化潜能。组织实施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扩大国家、省科技进步奖产业化规模,提升成果产出的匹配度。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世和基因,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进行基因测序。


抓住“转移转化平台”关键,畅通“价值验证”渠道。将支持不同创新主体分类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概念验证中心,高效开展市场化商业价值验证。引导企业联合高校、新研机构、产业行业协会等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加大研发用地、标准厂房、定制化厂房等要素供应力度。促进新研机构提质增效,持续培育高水平平台型新研机构。支持江北新区、紫金山科技城强化与省产研院合作,探索以“拨投结合”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抓住“市场多元赋能”关键,畅通“金融服务”渠道。将加大金融保障力度,支持银行开发创新产品,推动保险公司开发科技成果转化险,丰富资本赋能体系。发挥省市联合产业专项基金牵引作用,合作设立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等产业专项基金,组建未来产业、未来网络天使基金,健全科创类子基金投资决策和激励容错机制,适度延长投资期限、发展耐心资本,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抓住“体制机制改革”关键,畅通“生态优化”渠道。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等试点单位探索“科研经费项目制”等新机制,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转化动力。实施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支持在宁高校设立技术转移研究院,推进设立技术经纪专业职称序列,不断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跨部门多层级协调推进机制,出台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配套工作指引,着力构建全市域资源统筹、全过程生态优化、全周期服务保障的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



@高层次人才

南京推出“优享八条”






















当前,南京正积极争创国家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南京如何打造更优的服务环境,唱好“吸引集聚人才”的这场重头戏?


南京市委考核办副主任陈美华介绍,吸引集聚人才,看政策更看服务,比真金更比真心。去年以来,我们以国家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为总牵引、主抓手,推出“人才强市25条”和重点产业“人才7策”,配套出台了38项实施细则,涵盖计划项目、科创载体、产学研对接等重点领域,多项政策力度位居同类城市前列。其中,我们把做优人才服务作为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一环,系统打造了紫金山院士卡、英才卡、青柠卡“三位一体”全域人才服务体系,让“人才友好”成为城市特质。



顶尖人才服务方面

统筹市区两级资源,围绕家政服务、适老化改造等重点需求,制定院士个性化服务清单,配备“一对一”服务专员,24小时响应。持续开展院士学术休假,创新实施特约医疗服务,建立一家对口医院、一位特约医生、一名医务专员的“三个一”服务机制。




高层次人才服务方面

把服务项目选择权交给人才,通过组织问卷调查和访谈,确定了城市通勤、就医诊疗、机场高铁出行等“优享八条”,升级推出紫金山英才卡2.0版,目前已申领发放近5000人。为便于日常对接,目前已建立了300多人的服务专员队伍,为各类人才提供及时提供精细化服务。打造家庭式、场景化的“才遇金陵·四时长伴”服务品牌,举办牛首踏青、人才跑团等50余场,参加人才及家庭成员3000人。




青年人才服务方面

市委人才办正配合人社等部门,面向35岁以下新就业大学生、来宁求职应届毕业生以及短期学术交流的青年科技人才,推出紫金山“青柠卡”,提供景区游览、文化演出、体育赛事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服务项目,让他们自主选择,更好体验城市历史和文化活力。

下一步,市委人才办将继续紧盯人才关心关切,把“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努力办成“暖心实事”,不断擦亮人才友好型城市的服务品牌,为创建国家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问:南京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有哪些具体工作举措?

(滑动查看全部↓)

南京市人社局一级调研员马书婷: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全域人才理念,抢抓海外人才回流的战略机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截至目前,我市留学人才总量达7.07万人,近三年年均引进留学回国人员7300人以上,增速和增量均居全省首位。一直以来,南京不断建强引才载体,提升引才服务。自2008年以来,我市连续举办十六届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大会已成为立足南京、面向海外、服务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引智交流平台。自2018年起,我市连续实施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择优资助计划,围绕创新产业、重点产业发展支持留学人员在宁创新创业。

今年以来,我市拓展海外引才渠道、推动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力度再加大,制定了《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补贴实施细则》,支持企业通过社会力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实际支付佣金的50%给予企业补贴,单个引才项目最高补贴10万元,单个企业年度最高补贴50万元。下一步,将发布补贴申报通知,根据企业运营情况、引进海外人才的数量及层次、引才绩效、引才中介机构实力等进行综合衡量,确定补贴发放对象,推进落实该项工作。同时,将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持续建强南京留交会、“赢在南京”海外人才创业大赛等引才载体,大力引聚海外高层次人才,促进更多海外创新资源落地转化。




问:青年创新人才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生力军,南京在集聚青年创新人才、加速产学研融合方面有何举措?

(滑动查看全部↓)

南京市人社局一级调研员马书婷:

近年来,南京始终高度重视以博士、博士后为代表的青年创新人才集聚培养,围绕培养机制、创新创业、经费投入、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改革创新,从博站设站、招收和博士后进站、科研等方面予以支持,博士后人才成长迎来加速度。一是建强人才集聚平台。坚持把各级博站作为集聚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载体,鼓励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申报博士后载体,目前南京共有国家、省、市三级博士后载体381个。二是丰富人才招引形式。通过持续举办“海内外博士·项目对接会”“知名博站高校行” “4266”产业硕博人才专场招聘会等特色活动,积极助力博站招引培养优秀博士后。举办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以赛引才、以赛选才、以赛聚才,挖掘引育一批优秀博士后及科研项目。三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持续加大博士后人才培育力度,从进站、培养、留用等各个环节给予政策保障,在站博士后还可以享受职称绿色通道、落户安居、子女入学、重点人才计划等各类优惠政策,近三年共有395名博士后先后入选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2023年南京在站博士后共承担或参与省级以上重点课题705项,获批专利429个,取得知识产权469项,博士后科研项目及成果转化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14亿元,已成为服务“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


下一步,将聚焦博站“设立、建设、发展”三个阶段和博士后人才“引、育、留”三个环节,完善博士后政策、经费多元支持机制,切实提升博站建设数量和质量。同时,探索建立具有南京特色的博士后引才和培养计划,对进站博士后在人才安居、职称评价、人才选拔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支持青年人挑大梁、当主角,为博士后从事科研创新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加速助力。近期,我们将通过举办“百站千博”2024南京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博士后优秀成果展示、专场招聘会等,加速产学研融合,吸引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来宁就业创业。





问:请问教育部门,将如何助力南京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

(滑动查看全部↓)

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

一直以来,南京教育都注重与科技部门的协作、配合,为提升南京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9月14日,教育部、江苏省共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启动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会在北京召开,南京市作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的两个核心承载区之一。南京教育人深感责任重大,将积极配合科技部门和有关板块,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共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提升我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抢抓发展新机遇,实现与在宁高校的“双向奔赴”。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南京市教育局将充分利用在宁高校众多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联动发展的新路径。市区联动加强高校沟通服务,市教育局将建立健全面向在宁高校的常态化沟通服务机制,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明确联系服务驻地高校的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通过定期、不定期会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在宁高校对接、沟通及服务等工作。强化专项工作联系和对接。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跟进了解学院建设进展等情况。会同省教育厅、市科技局召开“在宁高校支持南京市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工作座谈会”,做好服务。持续深化校地融合发展。推进教育领域校地深度合作,继续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校地融合创新示范区 ,让更多的校地融合实践成果惠及在宁高校和中小学。


激发育人新活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核心力量。我市将加大力度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贯通协同发展。目前,我市正在起草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文件,积极争取省教育厅支持南京市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南京将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加快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遴选和培养机制。联合高校共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究指导中心,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划和实施。


探索育人新模式,推动产教科教深度融合。近年来,南京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目前已获得三个江苏省市(县)域产教联合体。国家第二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正在申报中,南京已获省级推荐。南京将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力争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体、本科为引领的南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开展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戴尔“数字经济下的未来劳动力技能提升”项目ICDL课程试点工作。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发展水平,推进市属高校做好产教融合和大学创新港、大学科技园建设等工作。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技术研发中心、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建设2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市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新征程上,南京教育将以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强协作,共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贯通协同发展,为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问:鼓楼高校院所汇聚、科教资源富集,如何用足用好区域资源禀赋,深化科技创新校地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滑动查看全部↓)

鼓楼区委常委、副区长郁健:

鼓楼科教资源丰富,有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8所高等院校。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富矿,因此我们高度重视校地合作,持续深化校地协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主要做了四件事——


“搭平台”,建立协同创新体系。牵头18所驻区高校、5家科研院所组建协同创新发展联盟,与9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定113项服务清单,共同打造了南京邮电大学空天地海通信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取得很好的成效。比如,和央视总台、东南大学、南京市科技局四方共建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研发的竖屏轻量化超高清摄像系统在本次巴黎奥运会上应用,还研发出了全球首款偏振体全息光波导AR眼镜“云雀”。


“建桥梁”,贯通产学研用链条。聚焦全区“1+2+3”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致力于以校地合作的创新成果来推动产业能级提升。主要是紧盯三条赛道发力:在数字经济赛道,联合高校共同打造江苏首个“智改数转网联”解决方案供应商集群。在绿色经济赛道,与南京大学共建碳中和研究院,打造“双碳”创新发展集聚区。在健康经济赛道,成立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转化中心,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建智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加速推进“环五台山生命健康中心”建设。


“拓渠道”,集聚全球科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同15所高校建立15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苏港青创基地、中奥(江苏)创新合作中心等一批平台落地鼓楼。今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在鼓楼揭牌成立,现场12个项目进行签约。这个月,研究院又带着20多个创新成果回到鼓楼,走进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后期将有一批涉及机器人、智能装备、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在江苏转化应用。


“汇要素”,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以高校院所为核心,建成智梦园硅巷、南财硅巷等硅巷载体60万方。2020年,鼓楼组建了南京首个主城区“科技镇长团”“科技专家团”,到今年已经是第五批。我们还和高校联合举办“创赢鼓楼”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南京大学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实施“学子雁回”工程,近年来,一批高校院所人才走进鼓楼创新创业,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0人,入选区级人才计划58人,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55人。


下一步,鼓楼区将持续深化校地协同,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加速构建“从0到1到10再到100”的科技创新生态链。


催生“0到1”的“颠覆性”,加快开展创新研究。鼓楼有47名两院院士、120家科研机构,这都是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将加快推动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成生物学医药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服务专家学者们在更多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推动高校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让科研供给和市场需求“一拍即合”,尤其是在“卡脖子”领域,以产业需求引领科研供给有的放矢,把蛋糕越做越好,让大家看到更多的“硬科技”。


跨越“1到10”的“死亡谷”,有效拓宽转化路径。以市场化为导向,打造一批高水平概念验证中心,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在鼓楼就地转化应用;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引育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加快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设立“拨投结合”专项资金,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


点燃“10到100”的“喷射器”,全力推进产业革新。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产业化为目标,营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一流生态。数字领域,以“算法名区”建设为抓手,打造“中国(南京)算数空间”,做强区块链集聚区、江苏5G智慧创新中心。绿色领域,发挥中国电工学会南京科创中心驻区优势,放大国家电网、五大电力集团和中石油、中石化、中煤能源等能源类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加快建设电力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健康领域,依托中国药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平台,打造临床医学、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的新地标。





问:围绕省、市委“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主承载区”的战略安排,雨花台区如何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创造更多引领性、标志性的创新成果?

(滑动查看全部↓)

雨花台区副区长、党组成员刘峰:

雨花台区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积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形成“全域高新”的布局格局,成功入选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区建设名单。截至2023年底,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4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0家,成为我市第一个拥有千家高企的主城区。

下一步,雨花台区将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加快打造新领域新赛道首发区。雨花台区将以“首发先至”的工作标准,加快建设数字经济领域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工业软件、元宇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领域新赛道技术取得突破,扎实推进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江苏目前有8款AI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南京占一半,其中3家在雨花台区(华软、硅基、汇智)。

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区。近四年来(2020—2023年),全区有6个项目成功立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未来,雨花台区将建立有效的需求对接机制,将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和科创企业的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共建需求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共同开展技术定制、测试检验、产业化开发等活动,从源头上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加快打造科学家集聚区。近年来,雨花台区高端人才不断汇聚,截至2023年底,拥有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23人,省级人才203人,市级人才532人,获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成全省首个数字经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后续,雨花台区将全面落实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大力引育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顶尖人才。同时,面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引进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并持续扩大青年科技人才规模,打造卓越工程师队伍,让更多年轻人挑大梁、当主角。

通过以上措施,雨花台区将在聚焦“全面创新、全域高新”方向一致性、战略连续性和统筹科学性的基础上,围绕省、市委部署,结合实际制定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加大改革力度,全力以赴推动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提升,创造更多引领性、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努力做到“试在雨花、服务省市、贡献全国”。




问:近年来,浦口区作为南京江北新主城的重要板块,创新氛围愈发浓厚,年初在发布的江苏县域科创指数中入选30强,请问浦口区在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升整体效能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滑动查看全部↓)

浦口区政府党组成员、南京市省第十七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科技镇长团团长方正:

近年来,浦口区科技创新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得益于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强化,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梯次培育,企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遵循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企业成长规律,浦口区构建完善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打造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近两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平均入库数达千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首次突破400家、增长超75%,在全市排名前进了两个位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4家、单项冠军企业1家;连续两年获省科技成果转化类专项立项,连续三年获得市重大科技专项立项;久吾高科入围2023江苏民营企业创新100强,华天科技入选“南京市企业科技成果十大典型案例”。

强化平台建设,企业创新支撑不断增强。浦口区与南大共建南京原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推动原子极限微制造预研项目开工建设。与南工大、省产研院共建绿色智慧化工研究所,与南邮、南信大分别共建集成电路学院,与重庆大学合作设立研发及转化平台。引进清华大学科研力量,建设清研华科新能源研究院,打造新能源动力系统研发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孵化企业42家,获批江苏汽车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截至目前,累计建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家,其中省级16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4家;建成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4家。

做优科技服务,企业创新氛围不断优化。用好政策工具,浦口区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依托“浦口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借助科技镇长团等资源,开展“成果转化高校行”活动,推动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正向链接”,累计发布高校科技成果25期400余项。持续举办5届科技人才企业训练营,搭建科技人才一站式成长服务平台,毕业企业已超过100家,帮助入营科技企业融资近2亿元,在人民网主办的“2023优化营商环境案例征集”活动中,我区“科技人才训练营”项目成功入选全国100个优秀营商环境案例。

下一步,浦口区将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特色高地、高质量发展活力强区”建设目标,着力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创新主体、营造优质创新生态等方面,凝心聚力、久久为功,着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级,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动创新平台能级跃升。紧扣创新链与产业链关键环节,抓好南京大学原子制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建好久吾高科、集萃精密等高水平实验室矩阵,推进华天科技、依维柯等高质量创新联合体打造,着力培育建设一批“塔尖重器”。

推动创新项目加速集聚。面向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创新资源招引,以科技招商集聚项目,以产学研合作催生项目,以创新载体孵化项目,不断加大对高企、高成长性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培育和招引力度,以新项目生成新增量,以新动能打开新空间。

推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用好用足各类政策工具,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高效集聚,努力营造创新主体多元共生、创新要素多维聚变、创新服务多链融合的一流创新生态,为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作出更多贡献。



来源:南京日报
审稿:钱宸
审核:王晓荣
发布:李雅婧

创新南京
树立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标杆,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