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又“看好”,外国高端专家深耕南京

文摘   2024-10-09 19:46   江苏  



10月7日至14日,2024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陆续揭晓。9月30日,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举行,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阿夫拉姆·赫什科作为主宾,介绍了其在宁创新创业的情况。据了解,阿夫拉姆已加盟宁企,并与在宁高校共建实验室,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高端专家选择来南京。

诺贝尔奖得主厄温·内尔在宁建诺奖医学工作站;

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莫索尔携其精准医疗项目落户;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与南京师范大学携手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开展合作……


9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南京第八次进入十强。


创新南京

正敞开怀抱欢迎海内外英才




看中南京

外国高端专家纷至沓来

作为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阿夫拉姆主要从事泛素调节蛋白质降解领域的生物化学研究。2004年,他因“破译”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机制获诺贝尔化学奖,其成果在学术界有着颠覆性意义,将助力人类解开神经退行等疾病之谜。

“当时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蛋白质的合成,我把精力放在蛋白质的分解上,因为我坚信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做科研要脚踏实地,不要跟风。”9月29日,阿夫拉姆来到南京财经大学,对接洽谈前沿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合作事项,并与南财学子交流对话。

今年5月,阿夫拉姆加盟江苏公元前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自己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落地。次月,该公司即与南京财经大学签约共建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前沿交叉研究院,组建以阿夫拉姆牵头、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和海外留学归国博士为中坚力量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在科研体系构建、科研方向拓展、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开展具体工作。

在南京,像阿夫拉姆这样的外国高端专家还有不少。

近年来,南京主动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加快引进海外高水平创新人才,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根基。

世界航空业顶尖人才、全球第一台波音787模拟机研发项目L3的总工程师罗伯特·安德鲁·阿姆斯特朗,3年前加入南京英科信釜航空技术研究院,担任首席技术官,负责波音FSTD737/空客A320模拟机的核心研发。据了解,飞机模拟机从驾驶舱结构到飞行数据均模拟真实驾驶,它不仅是飞行员学校的“高级教具”,更是飞机研发制造过程中的实验设备。

“罗伯特的加入,为我们整个企业的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带来了特别大的提升。”英釜航空总经理徐舒青透露,国产C919大飞机的模拟工程机,便有英釜航空“力量”参与。该研究院还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展了飞行数据采集研发项目,技术水平位于业内前沿。“这个项目一期主要聚焦小型飞机,目前已经完成。二期我们准备上大型飞机,顺利的话年底前能进行试飞。此外,我们还在加大投入开展直升机模拟机研发工作。”徐舒青介绍。



何以南京?

创新实力、人才友好强吸引

“我去过中国很多城市,南京是顶尖的。”说起为何“牵手”南京,阿夫拉姆脱口而出。

随后,阿夫拉姆详细阐述了他“看中”南京的几个关键点,“环境干净、气质古典,我的夫人是瑞士人,我们行走在南京的大街上,有一种在她家乡的亲切感。同时,南京的创新环境、研发环境也很友好。做学术的人其实更追求一个相对自由、舒适、友好,且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环境,要有能够一展所长的平台,这些南京都做得非常好。”

南京在2023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吸引力指数中的表现,从侧面印证了阿夫拉姆的话。从分指标来看,南京在环境友好度一项表现最好,其中,经济发展、城市宜居指标是环境友好度指数的重要加分项;同时,南京职业发展、劳动权益等工作环境指标满意度也较高,成为吸引外籍人才留宁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采访中记者发现,南京的文化厚度、创新活力、人才友好、产业发展等被外国专家频频提及。

例如,南京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硬实力越来越强,在《自然》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排名第6位,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排名升至第9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居全国大中城市第6位,技术合同成交额去年已突破1000亿元;全市现有两院院士96人、在校大学生100.76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55.14万人。

一定程度上,一批批外国高端专家愿意将核心研发落在南京、将成果转化落在南京,也传递出他们持续看好南京发展前景的信号。


 当然,“硬核”实力之外 

 南京还有“舒心”服务 

对外国高端专家,南京从不只是一纸邀约,而是从签证和出入境、用汇便利化、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并联办理、社会保障接轨、工作生活融入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套全方位的政策保障机制;南京还升级推出紫金山英才卡,高层次人才可免费获得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等“优享八条”,目前已发放5000余人。这些满满诚意,消除了人才来宁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迅速融入、安心发展。

筑巢引凤、凝智聚力,南京还联合在宁高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支持在宁高校引进顶尖人才、落户海外博士,并建立校地合作联席会议机制,联合举办南京人才日、留交会、千名博士全球招引、海外青年学者看南京等活动,倾一城诚意,邀天下英才。

政策的暖风,无疑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在这片热土上播种梦想、收获未来。

“离开芝加哥来到南京后,我们研究项目的产出和影响力增长了5倍。从学术角度来看,我来中国太对了。”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克雷格·罗伯茨5年前全职加盟南大物理学院,“当时我在美国、欧洲以及中国南京进行了考察,南京反馈非常快,还能让我接触到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我们这里有一位巴西人,他也获得了其他地方的工作邀请,但最终选择来我们这里工作,因为他看到了中国的机遇。”



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

无论是技术攻关还是成果转化

在南京,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近日印发,明确支持企业协同高校院所与国(境)外高校院所、企业开展国际联合研发及成果转化,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支持新研机构协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根据新增投入20%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深化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池,以“拨投结合”方式推动成果转化。


英釜航空的罗伯特说,在南京工作的3年,他亲身感受到南京对人才的渴求、对创新的追求,在这里只要有技术,就有舞台,“南京会为你搭建好创新平台,会为你解决后顾之忧,特别是相关部门经常性走访慰问、关心关爱,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融入南京

城与人共同成长

9月26日,集萃智造机器人八周年庆典暨代理商大会举行。现场,集萃智造与11家企业分别签署合作协议。次日一早,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杭小树就坐在办公桌前,看起了研究所正在研发的便携式智能焊接机器人算法代码。

“来南京没来错,在这里我更容易发挥自己的专长。我也非常愿意将多年所学转化为一个个机器人产品,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具有多年海外机器人企业工作经历的杭小树2019年回国,2021年加入集萃智造,主要负责机器人技术研发,他坦言,“回国创新创业的第一站并非南京,后来是南京在智能制造产业方面的大步发展吸引了我。”

集萃智能制造所是南京江北新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的第一家专业研究所。7月11日,江北新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举行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并同步推进首批“拨投结合”项目及集萃智能制造所产业化基地项目签约合作。




引天下英才而聚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融入南京产业发展大潮,为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注入更多“国际智慧”。与此同时,他们还纷纷化身“城市代言人”,把南京的人才友好环境、“硬核”创新实力传播至更广范围,用实际行动为南京招引更多人才。




罗伯茨一家已经完全融入南京,“我的儿子在这里上学,我的妻子在这里教书,我们对未来5年甚至10年都有规划。我们将把更多外籍人才引入南京,组织更多国际会议,帮助学生们海外就职获得经验,然后吸引他们回到中国。”


这两天,英国全球技术创新联盟创始人、南京腾森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首席执行官彼得·腾森正忙着带领团队对接几个海外创新团队,帮助南京的科技企业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团队成员胡丹丹介绍:“有三四个基本敲定要在南京落地了,涉及绿色科技、智能制造等领域,都很契合南京的产业方向。”

阿夫拉姆建议,要多多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让更多国际人才了解南京、熟悉南京,继而选择南京。

记者了解到,最近几年,南京正着力织密开放创新网络,已在全球20余个国家布局一批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近两年开展各类活动200余场次。锚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南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条件成就人才。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南京将以更加积极的工作姿态、更加开放的工作格局、更加有效的工作方式,进一步拓宽引才聚才渠道、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加大科创平台牵引力、服务凝聚力,讲好南京故事,让外籍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来源:南京日报
审稿:钱宸
审核:王晓荣
发布:李雅婧

创新南京
树立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标杆,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