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军,江苏射阳淮海农场人,1965年出生。男,农艺师、政工师,射阳县杂文学会理事,曾担任过分场农业技术员、大队长、分场副场长等职,现供职于淮海农场党委宣传部。爱好写作,新闻、散文、言论、摄影屡见报端网络,每天笔耕不辍,并有多篇作品获奖。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农场的田埂
作者 陆军
驱车在淮海农场田间道路上疾驶,看着许多南北向的条田上的田埂,近几年来农场在利用水旱轮作的空档,借助北斗导航系统,采取大机械集群搞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南北高低差大的田块变得更加平整,甚至机插秧的秧埂都不需要了,加上目前劳动力的短缺,精明的淮海人索性将田埂也变成了农田,相应农田的面积也增大了不少,这也让曾经当了30多年农业管理人员的我大感意外,要知道,这些田埂那可承载着我许许多多的记忆哩!
一块条田,两条田埂,或大或小,或弯或曲,既方便管理农田的人员行走,又是田间隔水或护水的保障。记忆中的田埂,满是泥土的气息,行走其上不仅人显得高大,更是夹杂着青草的芬芳和阳光的味道。
小时候的我,每到春天,我们总爱趴在田埂的坡坎上,手摘着从土里冒出来的茅针,那种甜滋滋的滋味,总是让口腔生津,回味无穷。上学路上,遇到雨天或雨后,宽宽的泥土路上泥泞难走,我和小伙伴们就捡长满草的田埂上行走,避免了泥土的拖累。平时许多时日,大路不走,就爱在田埂上行走,或掐根紫穗槐当武器,或躲在浓密的紫穗槐后相互砸泥块,或追逐着水流里的鱼儿,说不定还能在田埂上找到适合嘴里吃的那酸酸甜甜、色彩鲜艳的草本美食,那可是大自然眷顾我们的独特零食。
夏天我们站在田埂上帮助在沟中弄抬网的父辈们拾鱼,有时顺着沟坎摸田螺、捉草虾。更多的时候也会用小小的灯笼叉在田里沟中叉鱼,一天到晚乐此不疲。
秋天,帮助父母收获长在田埂上的黄豆、花生、山芋。更多的时候,是沿着田埂帮助母亲去地里捡拾遗漏下来的稻穗,虽然腰酸了,肩麻了,但总有着不小的成就感。
冬天的田埂宁静了不少,但我们会沿着田埂去寻鱼戽鱼,捉窝塘里的鱼虾。寒风瑟瑟中,我们也会到田埂上砍树桩、割杂草,让家中淼淼的炊烟持续。
孩提时代的田埂上,我们看着大人们在田里劳作,品味着艰辛,也学会了勤劳,尝到了生活的不易。在田埂上,我们更学会了感恩,懂得了生活,滋润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如今,看着那些消失了的田埂,这是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我,却常常怀念那段流淌在田埂上的甜蜜时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点击上方二维码,关注“黄海潮声”公众号。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是一个集新闻性、文学性、交流性为主的综合性平台。所用稿件坚持原创首发,凡来稿10日后没有刊发的,作者可另投他处。
2、来稿类型不限,小说、散文、诗词、评论、杂谈及新闻、通讯等均可。有条件的,可以同时配图、配音或视频。
3、作者首次投稿,需附百字个人简介及生活或工作照1张。
4、所有文稿须遵循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严把导向关,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5、作品所获赞赏金,凡每笔达10元以上,其中70%发放奖赏作者个人,30%用于平台维护,在平台发布15日后以微信红包发放。
6、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7、诚邀商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独家冠名、荣誉主办、特别协办、协办、指定用品,欢迎商务加盟。联系人:陈先生 18961965666
《黄海潮声》公众号编委会
联系我们
主 办:射阳县杂文学会
顾 问:李志勇
编委会:郭开国 陈允标 董素印 张同祥 陈冬平
特邀编委:皋德超 吴炳生 李健 钱娟
总 编:郭开国
副总编、编辑部主任:陈允标
本期编辑:陈允标 袁卫东
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