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薅秧(散文)

文摘   文化   2024-11-18 06:00   江苏  

      作者李健,男,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射阳县杂文学会会员。先后出版作品集《走进阳光》、《心潮逐浪》,在各级媒体《中国教育报》、《中国科技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发表千余篇,获奖数十次。2019年,被评为海通镇文教功臣(唯一)。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薅秧


       作者 李健

 

     我读小学三年级那年,端午节后不久的一个星期天,跟着父亲到国营临海农场打工,给晚秧除草。

     这天,天气晴好。天大亮,母亲就早早地做好早饭,还特地做了大麦面饼,让我们带着做午饭。我们步行约3.5公里,来到做工的地方。来薅秧的人中,有五六十岁的老人,也有三四十岁的青壮年,跟我差不多大的小孩有两三个。要是现在要追究场部不该使用童工了,可那时父亲是找人打通关节,我才有个薅秧的机会。一位干部模样的人对着大家说了几句话。主要有三条,一是工钱,大人日工钱7角,小孩5角。一天的工作量大约是多少,不打足精神是完成不了任务的,身体不好的不要勉强。二是强调做工纪律,不得怠工耍滑,保证薅秧质量。三是分组,有人带队监工,保证任务的完成。

     水稻田离农场砖窑厂北面不远,秧苗已经长得好高了,但还没有合行,也许是地力不足,缺少肥料,秧苗黄巴巴的,没有精神的样子。秧田里夹杂着不少我叫不上名字的杂草。带队人重复了薅秧的要求,特别强调要扒根处处到,给秧苗松土。于是我们按照要求,挨着下到田间开始劳作。那位带队的就在田埂上来回走动,不停地扫视着我们。从小就被母亲教导要勤快老老实实做事的我,十分认真地拔草去杂扒土,几乎不停頓。年龄小,也不知站起来直直腰,好像带队的眼睛常看着我,所以更加卖力。

     上午让大家上田埂休息了一会,我只在田埂上玩。望望天空,天空万里无云,蓝蓝的。看看田旁小沟,沟水有点混浊,少量的杂草漂浮在水面,沟边长满了茅草苦菜小芦苇。大人们告诉我,走在沟边田埂上,脚要自然地将茅草压倒,形成草面,从而有效保护脚底不被刺伤。远处,一块块秧田一眼望不到边,田间也有劳作的人群。接近中午时,肚子饿了也不敢说,就那样焦急地等待着下工的号令。

     没有亲历过的人,真不知道面朝黄土背向天,汗流手锈(在水田劳作时间长了,手掌指头会生出不易洗掉的黄色斑块)泥中薅的辛劳。上午的劳作终于结束了,午饭时,父亲跟食堂师傅要来一点水,吃了饼,看大人们说说笑笑,有人还讲了我听不懂的故事。我索性走出食堂,正巧看到带队的那位叔叔,正在喊他家小孩吃中饭,心中不免羡慕起他们来,带队的可以不用下田薅秧,小孩也可以在家玩耍。

     下午继续上午的活儿,略感单调与疲乏。忽然带队的在大声呵斥,批评一位做工的薅秧不认真,在收拾杂草离田时拖倒了许多秧苗,说他干活还不如小孩。在散工回家的路上,父亲告诉我,那带队夸赞的是我,我心里美滋滋的。那几年,我连续多次去农场薅秧,为家里挣了好几块钱呢。

长大书读多了,对薅秧有了更丰富的认识。这种劳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用脚踩或用手拔的方式给秧苗周围的土壤松土,同时除去田中的杂草,如稗子、野慈姑、鸭舌草等,以确保这些杂草不会与秧苗争夺养分和水资源。薅秧分早秧晚秧。以端午节为界,晚秧是在秧苗扎根后进行。晚秧田里的杂草较多,需要多次去除。

     当时四川东部(现重庆)一带的农民们在进行田间劳作时,为了激发劳动干劲和抒发对自然的热爱,还形成了薅秧歌。薅秧歌的歌词也不固定,口口相传中自有变化。如“月儿弯弯照九州,我们薅秧在田头。日晒雨淋难消受,年年月月忙不休。”薅秧歌的创作素材,多来自于田间大地,农民还会相互斗歌,年轻人也会通过薅秧歌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有资料说,薅秧歌在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呢。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薅秧这种田间劳作已经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但与薅秧息息相关的薅秧歌仍然在部分地区流传,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在都江堰一带,甚至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形式。走进柳街镇,“柳街民众乐悠悠,水月义学第一流,耕读传家是正路,三月儿童怀抱书”的薅秧歌,传递的是杠杠的力量。一望无际的绿色秧田之间,满目苍翠。演员们饰演的农民头戴草帽,手拿薅秧耙在田间劳作,手起手落,脍炙人口的薅秧歌从他们口中娓娓唱出,吸引了大部分游客的目光。

     我常想,要是我小时候薅秧时听到这样的歌多好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点击上方二维码,关注“黄海潮声”公众号。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是一个集新闻性、文学性、交流性为主的综合性平台。所用稿件坚持原创首发,凡来稿10日后没有刊发的,作者可另投他处。

2、来稿类型不限,小说、散文、诗词、评论、杂谈及新闻、通讯等均可。有条件的,可以同时配图、配音或视频。

3、作者首次投稿,需附百字个人简介及生活或工作照1张。

4、所有文稿须遵循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严把导向关,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5、作品所获赞赏金,凡每笔达10元以上,其中70%发放奖赏作者个人,30%用于平台维护,在平台发布15日后以微信红包发放。

6、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7、诚邀商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独家冠名、荣誉主办、特别协办、协办、指定用品,欢迎商务加盟。联系人:陈先生  18961965666                                 

《黄海潮声》公众号编委会

       

联系我们

主   办:射阳县杂文学会

顾    问:李志勇

编委会:郭开国  陈允标 董素印  张同祥  陈冬平

特邀编委:皋德超 吴炳生  李健  钱娟

总    编:郭开国

副总编、编辑部主任:陈允标

本期编辑:陈允标  袁卫东

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射阳县杂文学会
分享杂文作品,加强杂文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