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76岁李宗仁为什么娶了27岁的老婆?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中华民国总统,由李宗仁代理。
李宗仁是个优秀的职业军人,作为政治家的能力则一般。
他同蒋介石斗了一辈子,最终没有胜利。
李宗仁是广西桂林人,出生于农村贫穷家庭。有趣的是,童年和少年的李宗仁一度被认为是个笨蛋。
无论是求学还是做工,李宗仁的表现非常平庸,甚至做不过普通人。
家人对他很失望,直到18岁李宗仁加入广西陆军小学才改变了一切,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人,当时是1908年。
在1916年,身为中尉排长的李宗仁终于成为军官。随后就是一次次恶战,一次次负伤,到1921年李宗仁成为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司令(兵力为一个旅),终于成为一方军阀,前后只用了5年时间。
李宗仁之所以能够这么快的崛起,完全依赖当时广西省内和省外的无数军阀混乱。
这5年时间可不是熬,李宗仁的军衔也是用命换来的。
随后,李宗仁花费4年以区区一个旅的兵力,经过无数苦战而统一全省,这是非常困难的。
广西桂军同湖南湘军,并称国内最强的军阀部队,一般认为桂军还略胜一筹。
陈毅元帅曾这么说:桂军很顽强,是蒋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硬不缴枪,真是蛮子蛮打,非打死不缴枪。伤兵还拿枪打你,伙夫挑起担子逃跑还骂“丢你妈”。你捉他,他放下担子就用扁担打。他们不做工事,一到村子排长就用刺刀在围墙上划几个圈圈,以重机枪架起来打,呯呯呯都成了枪眼,十几分钟就把阵地摆好了,射击非常准确。”
“他们都是老兵,有些营连长还是黄埔时代的学生,他们把我们看作异族,封建团结很厉害。”
在统一广西的战役中,李宗仁和白崇禧经过各种谋划和苦战,终于击败了陆荣廷、沈鸿英等强悍军阀。
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驾马车领导的新桂系,在1925年成为广西的控制者。
三驾马车中,白崇禧是个军人,强于军事,弱于政治;黄绍竑则强于政治,弱于军事。这两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领袖人物,只有军政能力都不错的李宗仁才有这个资格。
李宗仁长期成为桂系的一号人物,也是团队众望所归的领袖。
1926年,李宗仁带着桂系大军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协助蒋介石击溃了北洋军阀,立下了很多战功。
桂系集团是有私心的。通过北伐战争,桂系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
桂系势力不但冲出广西,平定两湖,势力一直延伸到了冀东。
桂系南有黄绍竑、黄旭初镇守广西大本营,同广东李济深结盟。北有白崇禧统帅的10万大军,虎踞河北京津一带。中间李宗仁坐镇武汉,以武汉政治分会的名义控制两湖,掌握着夏威、胡宗铎、陶钧三个军,还可以指挥湖南何健、鲁涤平的部队。
桂系势力从镇南关绵延到山海关,如一字长蛇阵,横蔽整个中国,把蒋介石压在了东南一隅。此外,上海市长也是桂系的人。蒋介石感慨道:“平、粤、沪、汉这四个地方拿在手里头,全中国就在他的手里头了。”
桂系的军队也扩大到30万规模,相当惊人。
然而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虽然会打仗,政治手腕上比蒋介石还差了很远。
除了军事打击以外,蒋介石还用了正式拉拢的手段,分化桂系内部。
李宗仁和白崇禧均不是对手,最终在第一次蒋桂战争和中原大战中惨败,又败退回广西省称王称霸。
在西南军阀中,除了贵州以外,广西的经济最差。
白崇禧曾抱怨,广西地瘠民贫,最多只能养活3万军队,而蒋介石则有60万,附近的湘军、粤军也都有10万规模,川军更是有20多万。
由于白崇禧和李宗仁治军治省很有成效,广西内部稳定,维持独立地位一直到抗战爆发。
抗战中,桂系北上抗日,为国家民族立下大功。
就李宗仁自己来说,他长期担任战区司令长官,先后获得了包括台儿庄战役在内的一系列胜利,也是一个民族英雄。
抗战期间日寇两次攻入广西,李宗仁无法通过桂系自己的力量对付,被迫邀请中央军入境。
于是,蒋介石趁机将军政势力渗透入广西,桂系只能维持半独立地位。
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白崇禧仍然手握重兵作战,李宗仁则被边缘化,担任诸如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主任之类的虚职,没什么权力。这个阶段的李宗仁主要进行各种政治活动,为桂系获得政治利益。
除了向美国人示好和拉拢大量反蒋政客以外,李宗仁同中共保持相对友好的关系:1947年2月7日晚,军调部中共委员叶剑英、参谋长薛子正于北京饭店举行酒会与北平各界话别;李宗仁以次高级军政长官、各大学校长、民社党、民盟人士及美方高级军官等,均应邀出席。2月15日,李宗仁举行酒会,为军调部三方人员送行;叶剑英表示,决定2月17日离开北平,返回延安。
蒋介石看到了李宗仁的政治野心,对他很是忌惮。
此时战局颇为不利,国军连战连败。
李宗仁和白崇禧私下商量,认为蒋介石年龄大了,犯了过于自信、轻视敌人的毛病。
蒋介石错误估计了解放军的实力,也错误使用了全面进攻的战略,导致军队损失很大又难以补充。
李白二人认为,这么打下去,蒋介石十有八九会战败,桂系实力大不如前,已经无力扭转局面。
两人认为必须篡夺最高权力,由桂系来做主控制全国军队,或许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在1948年4月的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中,李宗仁用尽了力量。
蒋介石深知李宗仁的野心,做了很多预防措施。他甚至直接告诉李宗仁:“总统、副总统的候选人,均由中央提名。副总统候选人,已内定孙科,希望你顾全大局,退出竞选。”
李宗仁当然不会听:“半年以前,我已经向总裁请示,如果你不赞成,我当然唯命是听;不料你一直没有什么表示,所以我就积极准备一切。事到如今,我已经欲罢不能了。”
说通俗点,李宗仁就是公开和蒋介石作对。
蒋介石本来就有很多政敌,加上军事作战一再失利,内部对他不满的人很多。李宗仁因势利导,通过黄绍竑联系,与于右任、程潜联手反对副总统候选人由党内提名,复兴派、三青团地方干部广泛支持。三青团地方干部(大部分是复兴派)、蓝衣社、黄埔系一些骨干分子为对付陈立夫、陈果夫兄弟,一致支持李宗仁竞选。
最终,李宗仁获得1438票,孙科则得到1295票。
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当广播员报告李宗仁票数已超过半数当选时,蒋介石盛怒之下,把收音机踢翻。
随后,蒋介石还恶心了李宗仁一把。
在正副总统就职典礼上,李宗仁提前询问是穿礼服还是军服,蒋介石说大家都穿军服好了。
没想到,典礼当天蒋介石穿了礼服,只有李宗仁穿了军服,搞得像老蒋的副官一样。
对此,蒋介石的解释是:我们都是军人,如果都穿军服影响不好,外界会认为我们是军政府,所以我改穿了礼服。
李宗仁对此敢怒而不敢言,事后怒斥“感觉到蒋先生是有意使我难堪”。
当选副总统非同小可,让李宗仁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1948年8月15日,李宗仁飞往南京前发表谈话,希望对中国共产党恢复“和谈”,美国人对此也表示支持。
同蒋介石预料的一样,此后李白两人开始公开拆台,逼迫老蒋下野。
几个月后的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
本来蒋介石在10月底,内定能力极强的华中剿总负责人白崇禧,让他统一指挥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担任淮海战役最高指挥官。
在10月30日同蒋介石面谈期间,白崇禧一口答应。没想到,就任之前的白崇禧却突然反悔,无论如何不愿意干。蒋介石毫无办法,只能命令能力平庸的刘峙暂时代理,随后催促身在东北的杜聿明紧急赶来。刘峙是个庸才,连维持淮海的局面都做不到。
等到杜聿明上任时,黄百韬兵团已经被解放军合围,淮海国军陷入极为不利的局面。用杜聿明的话来说:徐蚌战场的形式很不好,如果不能出奇兵致胜,就只有失败了。
更夸张的是,白崇禧还拒绝华中的国军主力东进,去支援淮海战场。
在蒋介石的反复催促下,白崇禧才允许中央军系统的黄维第12兵团东进。
此时黄百韬兵团被解放军歼灭,后者兵力很快增加到70万,淮海国军则锐减到近40万,加上黄维10万大军也不到50万。敌我力量逆转,国军各兵团都有很大危险,连自保都困难了。
等到黄维第12兵团急行军在11月23日赶到战场时,以逸待劳的解放军调集兵力对其合围。
最终,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的重兵,包围在宿县西南之双堆集,根本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但白崇禧及时让黄维兵团东进,在战役初期就赶到战场,局面就会完全不同。
显然,白崇禧就是想让以中央军为主的淮海战役国军受到很大损失,借机夺权。
类似的行为,他还做了不少:蒋介石多次要求华中剿总放出黄维兵团和张淦兵团来支援。白崇禧拖延了很久才放走了黄维兵团,对于自己的嫡系兵团却坚决不肯放。后来蒋介石打电话和白崇禧吵架,双方闹得不可开交。出于缓和矛盾的考虑,白崇禧最终同意派宋希濂第十四兵团下属的两个军来参战。按理来说,宋希濂属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虽然归白崇禧管辖,但他们还是更听蒋介石的。然而,白崇禧却玩了一招......当两个四川方面的军队准备开拔时,白崇禧居然怂恿这些四川人,要他们不要去前线送死,而且还命令运输司令部不许运输士兵,最终导致两个军的军长拒绝奔赴前线。这一招不可谓不“歹毒”,蒋介石连自己的嫡系部队都调不动了,他差点被气得吐血。
后来蒋介石亲自给宋希濂下令,要求他火速前来救援。宋希濂无法直接通过白崇禧的地盘,于是绕道从湘西出长沙再坐火车东运,结果又遭到白崇禧的阻止。总而言之,在白崇禧的坚决抵制下,蒋介石的援兵未能及时赶到。既然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都无法赶赴战场,那么拥有十余万主力部队的白崇禧就更加不会出手援助了。最终,蒋介石只能坐看杜聿明兵团被围困,数十万大军在短短两个月内被打的崩溃,国军的局势彻底崩了。
宋希濂回忆说,白崇禧在此期间曾单独与他密谈,而白认为蒋介石所有的支持都在黄埔一线,而徐蚌会战不是必胜的,他不会去指挥,让宋希濂也不要去送死,只有让黄埔一线的精锐在徐蚌会战中一败涂地。蒋介石血本无归,只能下台。宋希濂听后大为震惊,急忙将谈话情况报告武汉保密局负责人,然后连夜赶回宜昌。
白崇禧的行为让蒋介石极为恼怒,侍从们回忆他经常对白崇禧破口大骂,甚至摔东西。
随着三大战役的惨败,李宗仁加大了政治上的逼宫。
他用各种方法逼迫蒋介石下野,提出所谓同中共谈判的要求:一、蒋介石主动下野,以便政府开始和谈;二、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务,宣布和平主张;三、与中共和谈事由行政院主持。并非正式协议准备和谈:甲、运用举国一致的内阁,其人选另行研究;乙、运用外交,特别加强对美、英、苏的关系,以期有利于和平的实现;丙、主动争取不满政府与主张和平的政治团体及民主人士,共同为致力和平而努力。
最终,李宗仁成功了。
在三大战役收尾期间,12月31日,蒋介石拟好下野谋和文告,准备元旦发表;李宗仁称:“我与总统并无不同的意见”;蒋介石称:“我并不要离开,只是你们党员要我退职;我之愿下野,不是因为共党,而是因为本党中的某一派系。”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发布元旦文告。1月4日,蒋介石到傅厚岗拜访李宗仁,询问对时局之处置意见,要求李出面主持与中共谈判,表示自己五年内不干预政治。1月11日,张群同白崇禧在汉口继续会谈,张群称:“总裁强调这样一种见解,就是今日之事,可和而不可降,能战而后能和。”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李宗仁宣布就代总统职,声明愿就毛泽东所提八项条件即行开始商谈;旋即下令撤销总动员令,停止戒严法之实施,改各剿匪总司令部为长官公署,并释放政治犯。
事实证明,张群说的没错,所谓的和平必须建立在军事的基础上。
很多人不能理解,李宗仁、白崇禧至少是国民党一份子,是中共的敌人。在三大战役如此关键时期,为什么李白不去支持蒋介石,反而要拆台呢?
第一是李白两人认为蒋介石集团内部问题太多,肯定不是中共的对手,一定会失败。自己不愿意同蒋介石一起完蛋,试图另起炉灶自救;第二是李白两人过于自信,认为可以对付中共。白崇禧恃才傲物,认为国军黄埔系将领基本都是草包,解放军没什么了不起。
早在红军时期,白崇禧在湘江会战仅仅损失少量兵力,就联合湘军将6万多红军杀得只剩下3万人,桂军还活捉了数千名红军战俘。
后来面对刘邓挺近大别山的12万5000大军,白崇禧同样没有花费什么力气。双方鏖战7个月,刘邓大军在1948年初撤出大别山时仅剩下5万8000人,重武器基本全部丢光,部队损失过半,几乎失去了战斗力。7个月内,刘邓大军只在张家店和高山铺打了两个大歼灭战,大部分时间都是分散部队打游击,白崇禧部队损失很少。
以上种种让白崇禧认为,解放军没什么了不起,单兵战斗力不如桂军和中央军。解放军的军官指挥能力很一般,都是自己的手下败将。
白崇禧傲慢的认为,国军之所以一再失败,是因为蒋介石任用了一批酒囊饭袋的黄埔系将领在重要位置。只要白崇禧亲自带领数百万国军打仗,根本不会畏惧解放军。
李宗仁认为,蒋介石又臭又硬,政敌很多,连美国人也不愿意帮助他,曾经对国军武器禁运长达1年多。
李宗仁是八面玲珑的人,获得几乎所有反蒋政治势力的支持,美国人多次暗示让他夺权取代蒋介石。
只要李宗仁成为总统,国民党就不会有什么反对力量,美国人更会大力支持。
事实证明,李宗仁在政治能力还是差了一截的。
在李宗仁上任之前,中共领袖毛泽东、朱德等人就做出三点判断:第一,美国人不会真正支持李宗仁,只是借助李宗仁压迫蒋介石彻底听话;第二,国民党反对派同样是借助李宗仁打压蒋介石,目的是扩大自己的政治利益。即便李宗仁上任,这些人没有得到足够的政治利益,同样会反对老李;第三,李宗仁会被蒋介石架空,无法获得真正的军政大权,这个代理总统也做不长。
事实证明,朱毛预料的完全正确。
李宗仁上台以后,试图大张旗鼓搞一搞:1月24日,李表示“决促进和平实现。”李又命令行政院长孙科办理“七大和平措施”:㈠将各地“剿匪总司令部”一律改为“军政长官公署”;㈡取消全国戒严令,接近前线者,俟双方下令停止军事行动后再行取消;㈢裁撤“戡乱建国总队”;㈣释放政治犯;㈤启封一切在戡乱期间因抵触戡乱法令被封之报馆、杂志;㈥撤销特种刑事法庭,废止刑事条例;㈦通令停止特务活动,对人民非依法不能逮捕。行政院不同意取消戒严令:“开释政治犯与戒严法系属二事,触犯戒严令不能称为政治犯。戒严法所规定之事项,无一为政治犯性质。在戒严地区负责当局,为维持治安与秩序起见,自应按照戒严法办理。”
1月27日,李亲电毛泽东,“促其迅速指定和谈代表与谈判地点”;并谓南京“政府业已承认,以贵方所提的‘八项条件’作为和谈的基础。”
只是,现实给了李宗仁几个重锤。
首先是美国人变了脸。本来美国大使一再暗示甚至明说,希望李宗仁取代蒋介石执政,美国方面一定会大力支持。
此时李宗仁希望美国进行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美国则表示无能为力。甚至李宗仁希望美国公开发表声明支持自己的政府,将中共列为敌人,竟然也被美国拒绝了。
为啥?除了美国只是利用李宗仁打压蒋介石以外,还认为完全可以同中共打交道,不愿意同中共撕破脸。
其次是,国内反蒋势力一部分直接投靠共产党,成为所谓的民主人士,一部分又转而反对李宗仁。
反蒋大佬之一的李济深,同李宗仁有着很好的私交。李宗仁认为自己上台以后,在香港反蒋多年的李济深一定会投靠过来。没想到,李济深从香港直接乘坐苏联客轮,北上投靠中共去了,让李宗仁极为失望。
你可以质疑李济深这些军阀头子的人品,但不能质疑他们的眼光。李济深认为李宗仁绝对会失败,才选择不同他站在一起。
最后,白崇禧发现自己无法对付解放军。除去他无法控制中央军以外,此时解放军正在准备发动渡江战役。
而三大战役中,国军损失了150多万大军,关键损失的基本都是骨干主力。
国军共有5大主力,在三大战役中都被歼灭。
以国民政府的经济实力和动员能力,根本无力短时间内恢复这种巨大的损失。
退一步说,即便能够紧急征召150万壮丁入伍,用白崇禧的话来说“这些新兵连枪都端不稳”,是无法同解放军正面对抗的。
而渡江战役中,解放军就有120万大军,全部是野战主力部队。
白崇禧只有70万人,一半左右还是新建的部队,一碰就垮,比民兵好不了多少。
战役的结局是,解放军仅仅损失6万多人,国军则伤亡以及投降高达43万人。
42天的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此时的白崇禧才知道对付不了解放军,解放军没有他想象的这么弱,可惜已经晚了。
随着战场的溃败,本来就有名无实的李宗仁更是坐不稳。
渡江战役爆发前,中共就认为同李宗仁、白崇禧没什么好谈的,他们只能投降:2月5日,中共中央在给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之覆电中指出,只要李、白崇禧“能站在有利于人民事业的一方面,仿照北平办法解决京、沪、汉等处问题,我们即会以对待傅(指傅作义)的态度对待他们”。
中共要求李宗仁投降,内部还有人不断拆台。
2月9日,渡江战役爆发前2个月,孙科率领行政院从南京迁往广州,等于架空了李宗仁这个总统。
2月17日,李令中央银行总裁刘攻芸,不得将中央银行存金他运。
在蒋介石的命令下,这些黄金、美钞和其他贵重物都被运到上海,随后转运到台湾,李宗仁的命令无人遵守。
到了渡江战役前的4月,李宗仁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蒋介石一直心力交瘁。这个军政摊子实在太烂!此时李宗仁竭尽全力的规划、奔走,改变不了任何事情。
李宗仁一再派人要求中共暂时不渡江,以便于自己说服部下进行和谈,对方不予理睬,甚至逼迫李宗仁主动让出长江防线。
到了4月10日,发现解放军一定会渡江的李宗仁终于撑不住要撂挑子了,表示“万一和谈破裂,则实难肩此重任;故决心‘引退’以谢国人”。
到了17日,李宗仁干脆邀请蒋介石复职。
20日,解放军全面渡过长江,这宣告了李宗仁的垮台。
4月23日,解放军攻占中华民国政府首都南京,李宗仁在明故宫机场乘追云号飞往桂林。
至此,李宗仁心灰意冷,只是希望尽量保住桂系大本营广西。
1949年12月,解放军占领广西全省,瓦解了桂系长达20多年的割据。
在这之前,李宗仁乘坐飞机逃到香港,后来又去了美国。
在这之前,美国人曾希望李宗仁即便流亡,也要组织第三方势力反蒋。
到了美国以后,李宗仁果然组织了第三方力量,试图反对台北政府。
美国人反复无常,没有给李宗仁什么支持。
到了1950年,李宗仁认清了美国人真实嘴脸,干脆宣布因病退休。面对蒋介石要求他去台湾,李宗仁认为做了很多反蒋的勾当,一旦过去恐怕不得好死,不敢去。
不过,对于中共统战工作来说,李宗仁这个代理总统还是很有价值的。
李宗仁在美国过得不太好:刚到美国的时候,李宗仁与夫人郭德洁租住在纽约市郊里弗德尔的一座房子。
这是一所带石沿的“都德”式小楼,小楼分成两半,李宗仁夫妇只占住其中的一半,另一半住着一位戏剧演员。也许因为李宗仁是一位特殊人物,所以在小楼外的草坪边上,有一个小警屋,里面总有带着枪、棍的警察,在这里昼夜值班,使小楼罩上了一层不同一般的森严气氛,而居住在小楼里的人物,也因此而显得格外神秘。
起初,经常有一些老部下、老朋友来看望他。与老友叙旧,是李宗仁的很大乐趣。但是,郭德洁有时却不太近人情。友人来访,李总是热情招待,挽留共餐。此时李家的经济已经很困难,更是坐吃山空,郭德洁认为再也没有多余的钱招待客人,有时居然当着李的面对来者下逐客令。时间久了,一些友人就不愿再来了,使得李宅门庭日益冷落,李宗仁也因此而备感孤独惆怅。
少了朋友之间的往来,本来就很寂寞的李宗仁只好以阅读报刊和中国古诗词来打发时间。
有一段时间,因闲极无聊,李宗仁经常邀请一些华人主妇到家里来搓麻将,一搓就是三天两夜。据李宗仁的牌友说,“陪李德公夫妇打麻将,如坐针毡”,原因是他们打的是“广东麻将”,“花色又少”,“输赢又小”,“出牌慢得不得了”。可以想像得出,打麻将并不能给李宗仁带来多大的乐趣。
不过,李宗仁也是很慎重的,利用心腹程思远同中共交涉了10年,这才决定投靠他们。
1965年7月20日,在程思远陪同下,李宗仁终于回到北京,担任一个虚职,实际上是在国内养老。此时李宗仁的身体不太好,常年患有肺气肿,年龄也大了。而回国后第二年,妻子郭德洁就因乳腺癌去世了。失去爱妻的李宗仁,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中,身体更加虚弱。
周恩来总理很关心他的生活,为了帮他走出阴霾,中央统战部为李宗仁挑选了60多位女士,希望能为他找到一位合适的伴侣。
于是,晚年的李宗仁就做了一件大事:经张成仁介绍,27岁护士胡友松与76岁李宗仁结婚。
1968年李宗仁被发现有十二指肠癌,长期住院治疗,这距离同胡友松结婚只有1年时间。看来,胡友松恐怕只是挂名妻子,有名无实。
胡友松多年后回忆:1959年,我从北京第三护士学校毕业,分配到北京结核医院工作,又转到积水潭医院。期间,曾经有过两次无疾而终的爱情。之后,在下放到农村巡回医疗一段时间后,最终到了复兴医院。
早在1966年的6月初的一天,张成仁碰到了老朋友程思远。两个人渐渐谈到了回国以后的李宗仁。程思远说李宗仁在最近一段时间里一个人生活很不便,情绪也十分低沉。张成仁不解地问是怎么一回事,程思远说是由于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洁在跟着他回国后,不幸患乳腺癌去世了,李宗仁感到很孤独,也很苦闷。作为跟随李宗仁多年的老部下,程思远最了解他,想私下先物色一下,给李宗仁找个伴儿,来照顾他晚年的生活。
张成仁就推荐了我,他说我如何如何合适什么的。张成仁找我要了一张近期的照片,说是介绍工作的时候要用。也就是说,最初张成仁把我介绍给李宗仁之前,并没有直接讲明他们的真实目的,而是首先问我想不想换个工作。我一听这个消息,当然觉得是个好事了。
这时候,张成仁对我说,你知道今天我带你见的大人物是谁吗?我自然是不解地摇了摇头。张成仁说这个大人物是李宗仁先生,我听了并没有感到太吃惊,只是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因为我在乡下的时候听村里的高音喇叭播放过有关他回国的报道,但为什么要带我来见这位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大人物呢?我只是感到困惑。
对于胡友松来说,同李宗仁结婚应该只是个政治任务,实际上就是半个保姆和半个护士的角色:婚后,胡友松承担起了照顾丈夫的全部责任。她每天为李宗仁准备三餐,帮他洗澡、剪指甲,甚至还要帮助他如厕。这些繁琐的日常琐事,胡友松都做得细致入微。
李宗仁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胡友松就寸步不离地守在他身边。她不仅是妻子,更像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护士。有一次,李宗仁突发心脏病,胡友松冷静地为他做心肺复苏,成功地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一刻,李宗仁更加确信自己娶对了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宗仁和胡友松的感情越来越深。他们常常一起聊天,李宗仁会讲述自己的从军经历,胡友松则静静地倾听。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胡友松想尽办法给李宗仁弄来营养品。她甚至学会了做一些广西特色菜,以满足丈夫的乡愁。
李宗仁本人在1969年1月去世,时年78岁,死在了文革初期。
李宗仁的运气不错,在文革中被重点保护起来。他的好友,曾经为桂系三巨头的黄绍竑就没这么好运气,1966年在文革风暴中自杀。
李宗仁死后,胡友松又回到医院做护士,却遭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李宗仁去世后,胡友松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备受关注的"李夫人"到孤独的寡妇,她的处境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那时的北京,风声鹤唳,文革的阴霾笼罩着整个城市。胡友松不得不搬出李宗仁公馆,开始了她独自一人的生活。
她租住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房间里没有暖气,冬天寒风刺骨,夏天蚊虫肆虐。胡友松却从不抱怨,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为了维持生计,胡友松重操旧业,回到了医院当护士。她的工作勤勉认真,但同事们对她的态度却很冷淡。有人背地里说她"攀高枝",有人嘲笑她"守活寡"。面对这些流言蜚语,胡友松选择了沉默,创造出了自己的一份事业,却没有再改嫁,整整守寡了40年之久。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