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讲史堂第二千七百六十一期】为什么雍正的经济改革对满清有重大贡献?1678年12月13日胤禛出生(历史系列第1467讲)

时事   2024-12-14 13:07   江苏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雍正的经济改革对满清有重大贡献?1678年12月13日:爱新觉罗胤禛,清朝雍正皇帝出生



雍正时期的经济改革有哪些?

我们首先看看,古代农民每年要怎么交税?

以明代为例,王朝建立以后首先核实天下的户口,随后不断登记这家人口增减情况,以确定收税的基础;其次,大明测量了全国土地的亩数,也作为收税的根据。

明代中期张居正进行改革,推行了一条鞭法。

简而言之,一条鞭法改变了赋税和徭役并存的局面,直接以土地亩数为单位。

以往的农民除了要加纳土地税,人头税以外,每年还要无偿为政府做工,也就是服徭役,另外还有乱七八糟的各种杂税。

除了纳税种类繁多,交税的形式也有很多,如农业税主要是缴纳粮食,有时候则要交纳丝绢或者钱银,没有统一的标准。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将各种税收统一起来,赋税和徭役只需要缴纳金钱,以白银作为缴纳的货币,根据家里的土地数量和人丁数量进行缴纳。



一条鞭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一切税费都是明确的。你家有多少土地、有几口人,就应该交纳多少银两的税收,全天下都是一样,连三岁孩子都知道。

这样就减少了各种官吏和地方豪强,借机剥削民众。朝廷本来要收税10两,他们能一共收税50两。



古代民众缴纳税收主要是粮食等实物,很多时候还需要运到省会甚至首都去,路费就是一大笔钱。一条鞭法直接缴纳银两,减少了运输费用,减轻了民众的负担。

当然,明代一条鞭法是有缺点的:除了按照土地缴纳税收以外,还要征收人头税,导致民众负担较重。

随着明代中后期人口增长,一些贫民家庭生育了很多孩子却没有足够的土地,这些孩子也需要交纳不小的人头税,导致生计艰难。



而雍正厉害之处,在于“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纳税改革。

雍正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他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王朝后期的税费太重却又国库空虚。

国库空虚导致朝廷不断额外加税,而税费太重导致老百姓无力承担,进而揭竿而起造反。

满清现行的税务制度也差不多,贫民的生活困难,人头税又是最大的问题。

一些贫穷地区的农民无力缴纳人头税,将新生的女婴送人、丢弃甚至溺死。

这导致清代初期人口增长缓慢,到了雍正时代仅有数千万人口,距离明代人口顶峰差距很远。

康熙时代执政后期,为了缓解人头税的矛盾,确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原则。也就是说,从康熙51年后出生的人口不要缴纳人头税,只对之前出生的人口征税。

雍正认为这还是不够的,最终选择“摊丁入地”制度。



简而言之,政府不再征收人头税,只按照土地亩数征收赋税。

这样一来,缺少土地的贫民负担就大为减轻,也敢于生孩子了。

自然,虽然雍正不再需要人头税,男丁仍然需要服徭役,同时还有变相的人头税,也就是盐税。

每个人都要吃盐,满清政府将食盐垄断后以高价销售,等于变相收取人头税。话虽如此,至少雍正朝代的人民负担降低了不少。



除了摊丁入地以外,雍正推行了“火耗归公”。火耗是各级官吏剥削民众的手段,在明清时代已经成为公开的规则。

官吏借口民众缴纳的白银需要重新熔铸,期间会有一定的损耗,迫使老百姓额外交税。

其实,火耗是基层官吏公开剥削民众的手段,额外交纳的钱财都被他们侵吞。

康熙进行税务改革的同时,对火耗这种公开的官场贪腐保持默认态度。可惜各地的火耗不同,有些地方火耗银非常高。

以山西为例,康熙时代后期民众缴纳1两白银,就要另外缴纳火耗2钱,全省火耗高达40多万两白银。

康熙时代末期,一些大臣提出由政府承担火耗,以减轻民众压力。康熙认为这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对此不予理睬。

雍正上台以后,认为火耗银必须取消,这是减轻民众负担的唯一方法。

于是,他上台第一年就在全国推行“火耗归公”。简而言之,所谓的火耗银两不再由老百姓承担,而是政府负责。

这样一来,火耗银成为公开的东西,等于政府发给各级官吏的福利。官吏则无法通过火耗敲诈民众,真实收入反而大为减少,老百姓负担减轻了。



另外,雍正还推行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中国古代的官绅属于特权阶级,享受免税的特权。

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刚刚中举,就有很多乡绅来巴结。为啥?当时举人以上的乡绅,以及各级官员都不需要缴纳各种税收,尤其他的奴仆也不需要纳税。

一旦有人中举,当地有些富户就做假手续,将自己的大量田产虚假过户给范进这样的举人,这些田产就不需要纳税。免除的税金则由范进和富户分享,大家都占了便宜。



随着官绅集团的扩大,到了康熙后期已经成为数量庞大的团体。任何一个县城都有不少家族属于官绅,即便非常富裕也无须缴纳税收。

久而久之,民间就出现一个怪相:地方上有钱的官绅家庭不要纳税,贫穷家庭则需要砸锅卖铁交税。这导致贫富差距加剧,也造成朝廷税收大为减少。

雍正认为,贫苦百姓一百家交纳的税收,还抵不上一户官绅,所以推行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也就是官绅也必须一定程度交税。

以上三项经济改革可不容易,因为它们动摇了地方实力派的利益。



摊丁入亩迫使大地主纳税更多,贫民纳税较少;火耗归公减少了官吏的剥削搜刮;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则强迫地方特权阶层交税。

于是,这些改革都引起了全面的抵制和反对。

以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为例,官绅们坚决反对,其中很多是考取功名的读书人,用笔杆子对雍正进行强烈抨击。

客观来说,雍正的政治改革成就远远高于父亲和儿子,执政时间又不是很长,根本没什么大的劣迹。然而,雍正的口碑却非常差,都是被反复舆论攻击的结果。

到了乾隆时期,为了争取地方官绅的支持,乾隆就逐步取消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制度,还是让他们掌握特权。

如果说官绅还算容易对付,那么火耗银的取消大大动摇了现有的官吏制度。

清代当官做吏是为了什么,难不成真的是为人民服务?

这里萨沙多提一句,有个电视剧叫做《以人民的名义》中,众多贪官贪污受贿、吃喝嫖赌甚至绑架暗杀,无所不为,却都打着“以人民的名义”的旗号,标榜自己的是公仆。他们是从古到今贪官们的写照,竟然还敢自称“以人民的名义”。

这里就用到诸葛亮的这张图了。




小说《红楼梦》中,贾政被任命为江西粮道。所谓江西粮道,就是负责征收和运输漕粮的官员。

江西粮道是绝对的肥差,粮道官员会借口漕粮有问题,敲诈勒索纳税的民众甚至官员。

而皇帝非常重视漕粮问题,地方官为了升职就会千方百计巴结粮道,大笔大笔的送礼送钱。

皇帝知道贾政清廉正直,又是自己的半个岳父,才委任了这个重任。

贾政上台以后宣布不收黑钱,不收礼金,导致手下官吏无法贪腐,不是检举造谣就是消极罢工。这导致贾政的工作无法进行,整个工作班子都要垮台。

而贾政手下家仆李十儿说得也很清楚,贪污就是清代官场的潜规则,不这么玩就做不了官:“那些书吏衙役,都是花了钱买着粮道的衙门,那个不想发财?俱要养家活口……”“若是依着老爷,不准州县得一个大钱,外头这些差使谁办?只要老爷外面还是这样清名声原好,里头的委屈,只要奴才办去,关碍不着老爷的。奴才跟主儿一场,到底也要掏出忠心来。”

同时,李十儿还指出了清代官场的实质。也就是贪污本身没什么,也不用在乎老百姓的舆论,关键要行贿哄好上级。像贾政这样不去巨额行贿管他的节度使,很快就会惹火烧身:“这个节度使在这里就是老大,天高皇帝远,他说你好你就好,他说你不好,你便扛不住。倒时候后悔就晚了”。

结果就是,贾政虽自己清廉不拿黑钱,也只能默认周围的官吏、仆人们贪污受贿。别的也不说,仅仅他的几个仆人就贪污了巨款:他们的“老婆便金头银面的妆扮起来”。

雍正搞了火耗改革以后,地方官吏失去了一大笔黑钱,怨声载道。大部分官吏不愿意吃亏,又用其他方法从民众头上勒索。



雍正为了缓解官吏的不满,搞了养廉银制度。

大体上,只要是个官,就可以得到薪资以外的补贴,这就是养廉银。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本薪的十倍到百倍,级别越高,拿的就越多。

中高级官员如果真的要做清官,是可以依靠养廉银为生的。光绪时代总督为一万至两万两,巡抚为一万至一万五千两,布政使为五千至九千两,按察使为三千至八千四百四十四两。

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年薪为一百五十五两银,养廉银则达一万两银。而台湾总兵年俸六十七两银,军事加给一百四十四两银,而养廉银则为一千五百两银,“都司全年俸薪、马干、养廉银四百四十九两,千总俸薪、马干、养廉银一百九十二两,外委养廉银三十六两,增设各兵加饷银九百五十二两耳,凡共需银四千六百余两。”



有趣的是,养廉银是雍正唯一改革失败的东西。

事实证明,养廉银对缓解贪污没有任何帮助。官员该怎么贪还是怎么贪,只要手中掌握实权就可以。

巡抚可以得到1万白银的养廉银,但对于这个级别官员可以贪污的巨款来说,就不值得一提。

而那些手中无权的闲官,得到这些养廉银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曾国藩担任翰林院检讨后,家书提到:“男目下光景渐窘,恰有俸银接续,冬下又望外官例寄炭资,今年尚可勉强支持。至明年则更难筹画。”

退一步说,就算雍正给每人10万两养廉银,也不可能杜绝贪污,因为人性本来就是贪得无厌的。

萨沙有个读者,以前是做中朝贸易的,有自己的公司。

朝鲜和中国差不多,想要做生意就要四处行贿打点。读者公司卡车运到朝鲜的货物,需要当地工人卸货。他的货物都是很重的,一袋轻则25公斤,重则50公斤。放在国内的话,卸货的工人肯定都是一些壮汉。

万万没想到,朝鲜负责卸货的竟然是一群中年妇女。朝鲜本来就只有两个胖子,这些妇女更是瘦骨嶙峋、皮包骨头,而且身材普遍矮小。

她们平时吃不饱肚子,体力不足,加上本来就瘦小,卸货时候扛麻袋只能一步一挨,双腿颤抖。我这个读者是老年人,小时候也是差点被饿死,侥幸活过来的。看到这些朝鲜妇女做重体力活的场面,他于心不忍。其实,这些朝鲜妇女做重体力活,完全是为了家里的孩子。妇女的口粮定额很低,每天只有300克。如果自愿做卸货之类重体力活,妇女每天可以多得200克的口粮。这些朝鲜妇女也不是为了自己,主要为家里长身体的孩子争取这200克粮食。


于是,每次卸货之前,读者都私下交给妇女每人一袋面包、火腿肠之类,让她们吃饱了肚子再干活。这些朝鲜妇女哪里肯自己吃,都带回去准备给孩子。

没想到,读者的卡车前脚刚走,后面这个朝鲜商社的社长就挨个搜身,将妇女们得到的面包拿走,自己去享用。

读者知道以后非常气愤,因为这个社长相当富裕。仅仅他们公司给他的行贿款,每次都是几万美元几万美元的送,还送中国各种商品,上到大彩电,下到面条大米油盐酱醋,真的是什么都有。

换句话说,社长不但是个大富翁(最少有几千万人民币的财产),家里要什么就有什么,什么都不缺。

就这样,这个贪官连手下卸货妇女的一袋面包都不放过。这就是绝对权力下人性的贪婪了!所以,什么养廉银根本没屁用。

读者的解决方法是:下次过去时我只好多带食品,先给社长几箱,然后给妇女们分发,关照她们先吃下去,干完活以后再发给带给孩子的。因为我曾经挨过饿,我知道挨饿的滋味,虽然每次要多花上几百元钱,但觉得心里能好受一些。

上面说了,雍正搞税务改革,是他高瞻远瞩的最高表现。雍正比其他皇帝都明白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基本都伴随着财政系统的崩溃,只能变本加厉剥削人民。人民最终到了无法生存的境地,官逼民反,被迫造反推翻现政权。

只可惜,雍正的税务改革维持了几代就玩完了。

本来雍正制定了种种税务改革以后,以农业税为例,乾隆、嘉庆、道光时代均维持在3000多万两规模。

到了1854年的咸丰时代,农业税率就是雍正时代的两三倍。

盐税也是一样,除了正规盐税以外,增加盐厘及盐税附加,导致税收大为增加。明代万历年间盐课240万两,而清光绪年间,盐课、盐厘总数为1300余万两。



各种苛捐杂税又回来了,封建王朝的灭亡自然也不远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萨沙1928
近代军事历史资深作家萨沙。坚持文章原创,每1篇都是精益求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