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讲史堂第二千七百七十三期】八九十年代竟然有内容为一个字的电报?1838年1月6日电报机诞生(历史系列第1476讲)

时事   2025-01-06 12:01   江苏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八九十年代竟然有内容为一个字的电报?1838年1月6日:美国发明家萨缪尔·莫尔斯和阿尔弗莱德·维尔在莫里斯敦成功测试新发明的电报机。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对常见的静电现象做了仔细观察和记录。

1752年,科学家富兰克林做了著名的风筝实验,证明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

1791年,动物学家路易吉·伽伐尼利把静电机和青蛙肌肉相连,利用静电让死去的青蛙出现肌肉颤动,开创了生物电学领域。

1831年,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现象”,并发明了人类的首台发电机,为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打下了基础。

刚刚发现了电,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用电来传递消息。



早在1753年,英国科学家就提出使用静电发电。

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使用26条电线分别代表26个英文字母。

发电报的一方,按文本顺序在电线上加以静电,接收的一方在各电线接上小纸条。

当纸条因静电而晃动时,就能把这个字母传递到远方。若干字母组合期间,就会是一句话,从而实现消息的远距离传递。

只是,静电不适合做这种远距离传播的工作,所以科学家的设想始终没有实现。

上面提到,1831年法拉第发明了发电机,为电报的研发提供了基础。



1838年,美国发明家萨缪尔·莫尔斯和阿尔弗莱德·维尔,几乎在同一时刻发明了电报。

他们的电报非常简单,通过电线上电流的中断来传递消息。

莫尔斯还发展出一套将字母及数字编码以便拍发的方法,称为莫尔斯电码。

以上是有线电报,而赫赫有名的尼古拉·特斯拉等科学家,在十九世纪末成功发明了用无线电发送电报。

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成功收发无线电电报。

至此,有线和无线电报都诞生了,世界的通讯进入新时代。

1902年,人类首次用无线电进行横越大西洋的通信,实现了消息0延时的传递。



写到这里,萨沙想起小时候看过一个小故事:19世纪,一个美国小伙子在大西洋东岸的海边,无聊的看渔夫捕鱼。渔夫的运气不错,很快抓住一条鲨鱼,忙着将其开膛破肚。期间渔夫要去上厕所,让小伙子帮忙清理一下鲨鱼的内脏,许诺会分给他一些鱼肉。在渔夫回来的时候,小伙子洗干净手准备离开,拒绝接受赠送的鱼肉。小伙子随后立即跑到当地的股票交易所,倾家荡产的进行了一次风险投资,甚至不惜了高利贷。

其他投资家认为小伙子疯了,对他大肆嘲笑。

半天后,传来了欧洲爆发大战的消息,股市立即剧烈动荡,小伙子趁机赚了一大笔钱,一举成为富豪。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小伙子提前得到了大战爆发的消息。

那个年代没有电报,跨越大西洋的消息必须通过邮船传递。

邮船巡航的航速不过10节,也就是每小时10多公里。

小伙子之所比邮船更快得到消息,是从鲨鱼的肚子中发现了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了战争爆发的消息。



这个倒霉的英国人记录了这件事后,不慎落水被鲨鱼吞食。这条鲨鱼随即越洋游到美国,被渔夫捕捉后杀死。这种鲨鱼的速度比邮船快得多,在合适洋流的推动下可以达到每小时二三十公里。

所以,鲨鱼带来的消息比邮船要快。小伙子就是打了个时间差,从股市赚到巨款。

这个故事更像是杜撰,然而消息的快速性是非常重要的。



小说《基督山伯爵》中,生动的描写了快速得到消息,对于一个投资家的重要性:五分钟之后,这封新的急报送到了部长的手里,部长的机要秘书德布雷吩咐套车,急忙赶到了腾格拉尔府上。

“你丈夫有没有西班牙公债?”他问男爵夫人。

“我想有的吧。的确!他有六百万法郎呢。”

“他必须卖掉它,不管是什么价钱。”

“为什么?”

“因为国王卡罗斯已经从布尔日逃了出来,回西班牙了。内战就要爆发了,西班牙公债会一钱不值!”

“你怎么知道的?”

德布雷耸了耸肩。“竟想到来问我怎么知道那个消息的!”他说道。

男爵夫人不再问什么了。她急忙奔到她丈夫腾格拉尔那儿,后者则立刻赶到了他的代理人那儿,吩咐他不管什么价钱赶快卖掉。大家一看到银行家腾格拉尔抛出,西班牙公债就立刻下跌了。腾格拉尔虽亏掉了五十万法郎,但把他的西班牙证券全部都脱手了。当天晚上,《消息报》上登出了这样一段新闻“急报站讯:被监禁在布尔日的国王卡罗斯已逃脱,现已越过加塔洛尼亚边境回到了西班牙。巴塞罗那人民群起拥戴。”

那天晚上,大家别的什么都不谈,只谈论腾格拉尔有先见之明,因为他把他的证券全卖掉了,又谈到了他的运气,因为在这样一个打击之下,他只亏掉了五十万法郎。那些没有把证券卖掉或收购腾格拉尔的公债的人,认为自己已经破产了,因而过了一个极不愉快的夜晚。

看看,消息就是这么重要。



如果说投机商人非常看重消息的快速性,军队就更看重百倍。

蒙古骑兵军团之所以战无不胜,一个关键在于非常重视消息的快速传递:蒙古兵团出征时,指挥中心和前线作战部队,建立了非常高效的消息传递系统。蒙古兵团经过的地区,会在沿途设置若干驿站。骑马的传令兵奔跑到驿站之前,就会平民摇响马颈下的铜铃。

听到铃声的驿站士兵不会浪费一点时间,迅速准备一匹新马。传令兵到了驿站后,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换乘新马,继续向前狂奔。

于是,蒙古的传令兵可以在24小时内狂奔200公里,在当时简直是奇迹。成吉思汗就是依赖快速高效的指挥,获得了很多关键战役的胜利。

这不是成吉思汗有什么怪癖,而是军事作战必须要这样。

事实证明,一场数十万军队参加的战略决战,决定胜负往往就在一二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

谁能够快速传递消息把握住战机,谁就会是胜利一方。



在蒙古和金国战略决战的野狐岭之战中,蒙古人以10万人,打垮了金国45万大军。

蒙古人之所以获胜,一个重要原因是将金军各个击破。金军虽然有45万,却分散在战场各地,暂时没有汇聚起来,形成不了兵力优势。

蒙古人集中10万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个个吃掉分散的数万到十多万的金军部队。

期间,蒙古传令兵高速传递各种命令,速度远远快于金国人。

于是,蒙古军团总能先一步行动,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金军得到的命令滞后,陷入极大的被动中,连撤退都难以完成。

最终,此战金军没有大规模战斗就溃败了,损失20多万主力,金国由此一蹶不振。



在电报诞生之前,各国传递消息的方法都差不多。

最常使用的就是蒙古人这种快马驿站,也就是中国的八百里加急。

中国在各地设置驿站,驿站准备着快马。八百里加急是换人换马传递消息不停,快速的通过骑兵传递消息。

这谈何容易,首先就要在全国平整公路网、桥梁,在大江大河准备好渡船,便于骑兵快速前进;其次还要在全国设置大量驿站,保证可以及时更换马匹和人员,这是巨额投资;最后快马传递严重受到地形影响,在一线山区、丛林或者水网地带就难以快速前进,更受到复杂天气的影响。



即便如此,中国面积太大,八百里加急没有这么快:元朝的中国虽建立了巨大的驿站网络,一天最快速度不过160公里,还要在非常平坦的地形,遇到很好的天气。全国其他地方平均传递速度,则在每天30到60公里不等,消息传播的速度并不快。

要知道,从上海到北京的陆地距离也有1000多公里。



另外比较常见的消息传递方式,就是烽火台和信鸽。

大家都知道烽火台,一旦边境发现敌人的进攻,就立即在烽火台释放狼烟。其他烽火台发现后也会释放,这样击鼓传花将被入侵的消息传递。

烽火台的好处是不受地形限制,即便在山区和河流纵横的地方,也是可以快速传递。

自然,烽火台只能在白天使用,夜晚即便点火也难以被很远的地方看到。更重要的是,烽火台不能传递复杂消息,信鸽则可以传递书信。



信鸽有归巢的特性,可以将信鸽带到远离家几百公里的地方释放。信鸽的优势是速度快,还不受地形影响,每小时速度可以达到50公里左右。

信鸽同样有缺点,就是在飞回家期间基本不吃不喝,不能承受太远距离,通常不过飞行四五百公里。况且信鸽是动物,存在被猛禽捕猎的风险,自己也可能主动放弃归巢飞行,可靠性不好。另外,信鸽传递还是单向的,只能从外地向信鸽的家传递,受到各种限制。



这还是国家的消息传递,老百姓就更惨了。

古代的官方驿站是不邮寄私人物品的,老百姓只能依赖熟人或者来往的商人邮寄东西。

小说《儒林外史》是明朝的事情。书中的那些名士,要向外地的亲友传递消息或者物品,哪怕只有一句话,也只能请去外地出差的朋友顺道帮忙,非常的不方便:恰好鲍廷玺走来,取了书子和盘缠,谢了季苇萧。季苇萧向他说“姑老爹到南京,千万寻到状元境,劝我那朋友季恬逸回扬州来。南京这地方是可以饿的死人的,万不可久住!”说毕,送了出来。鲍廷玺拿着这几钱银子,搭了船,回到南京。住了几日,鲍廷玺拿着书子寻到状元境,寻着了季恬逸。季恬逸接书看了,请他吃了一壶茶,说道“有劳鲍老爹。这些话,我都知道了。”鲍廷玺别过自去了。



电报发明以后,一切都不同了。

中国正式开办有线电报是1881年的清末时期,倡导人是李鸿章,实际负责人则是老李麾下头号洋务大将盛宣怀。

盛宣怀是个红顶商人,却做成了很多实事:当时,西方的通行做法是,三个数字组成一个字(词),而盛宣怀发明了四字电码,由四个数字代表一个汉字。同时,以诗韵韵目来指代日期。这样的方法,一直沿用了一百多年。

至于李鸿章要搞电报,完全是被战争逼出来的。



早在1874年,台湾岛上出现了原住民杀死遭遇海难得琉球水手事件,日本立即以此为借口出兵台湾。

要知道,当时日本刚刚进行明治维新,国内还相当贫穷落后,竟然敢于主动入侵大清领土。

清政府措手不及,急忙命令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全权处理。

登陆的日军行动非常快速,沈葆桢需要不断进行应对处理。他只是一个大臣,一些非常关键的决策不能自己处理,必须得到慈禧太后的批准。

此时,沈葆桢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在没有电报的情况下,想要实现台湾岛同北京的通讯,是非常困难的:“由津而沪而粤,洋人均有电报,而我无之。外国消息外国知之,而中国不知,犹之可也。中国消息外国知之,而中国不知,可乎哉?”

翻译一下就是,从天津到上海又到广州,洋人都要电报可以联络,我国则没有。所有消息只有外国人知道,中国人却不知道,这怎么能行呢?

这不是夸张,而是现实。

且不谈从台湾如果传递消息到北京,就算台湾岛内的消息也是洋人先知道,中国官府后知道。

当时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6000多军队在台湾琅峤登陆,清政府尽量没有得到消息。

直到英国大使威妥玛告知此事,清政府才恍然大悟,急忙应对。

为啥?当时清政府在台湾尤其是原住民地区的通讯极为落后,消息传递速度很慢。



好在日本军队的运气不好,到了台湾以后就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仅仅病死的就有600多人,前后患病的有1万6000多人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人患病2次。

这样没法打仗,日本最终只能拿着清政府50万两白银的赔款退兵,却彻底吞掉了琉球。

深知通讯重要性的福建巡抚丁日昌,在1877年用电缆、木材和设备在台湾建起了一个小型电报网络。



此时的洋人普遍利用电报传递军事消息,只要动动手指头,几百公里外就收到了消息。

满清没有电报,只能花费几天时间去传递,这种仗根本没法打。

1879年,沙俄军队突然占领了新疆伊犁。清政府新疆的官员反应迟缓,应对不力。

除了怒斥这些庸才以外,李鸿章更是感叹通讯技术差距太大:查俄国海线可达上海,旱线可达恰克图,其消息灵捷极矣。即如曾纪泽由俄国电报到上海只须一日,由上海至京城,现系轮船附寄尚须六七日到京,如遇海道不通,由驿必以十日为期。是上海至京仅二千数百里,较之俄国至上海数万里,消息反迟十倍。倘遇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是电报实为防务必需之物。

翻译一下就是,驻俄国大使曾纪泽(曾国藩次子)从沙俄国内发电报到上海,数万里距离只需要1天时间。但消息从国内的上海传递到北京,用快船也要六七天。如果海上道路不通,采用陆地的驿站传递就需要10天。而上海到北京只有二千多里,俄国到上海则有数万里,消息传递速度差距十倍。万一两国开战,外国军事消息传递大大快于中国,还没打仗就知道谁赢谁输,电报是必须要搞得东西。



在李鸿章的坚持下,1881年慈禧太后批准在中国创立一套现代通信系统。

虽然清政府腐败低效,仍然花费20多年时间建立了将近400个电报局分局,铺设了2.3万公里的电缆,中国电报网建立了雏形。



话虽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报仍然是官府和商人的专属品,即便新中国建立以后也是如此。

为啥?发电报的费用非常昂贵,可谓一字一金,老百姓是承担不起的。

沈顺南老先生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报在老百姓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个年代,老百姓通信交往主要靠写信邮寄,而信件一般寄到外地至少要3天,交通不便的山区或边远地区时间就更长,有的地方甚至半个多月才能收到信件。所以,一旦遇到紧急事,就只能通过电报的方式来传递,普通电报一般三个小时左右就能收到。

那个年代对老百姓来说,拍、收电报大多为红白喜事,还有探亲、出差坐火车或轮船前,拍个电报给家人和亲友,告知在某日某时到车站或码头来接。因为那个时候火车站接客,可凭电报件购买月台票进站台接人。拍电报需到邮局办理,电报内容以字数多少计算价格。记得刚开始是4分钱一个字,后来逐步调整为1角5分一个字,十个字就要1元5角。这个价格不便宜,1979年大家每月工资都在30元左右,大白菜才5分钱一筐。

除了写上电文,还要写清发报人与收报人的姓名、地址。所以,每次发出电报前,总要字斟句酌,尽量简明扼要,惜字如金地写成电报稿。



宋仁信老先生年轻时候是电报投递员。表面上这只是一个快递员的工作,然而在当年可是风光的很:送电报要及时快速,所以投递员一般都开着摩托车,身上挎个绿邮包,风驰电掣地在大街小巷穿梭,即使深更半夜也要及时送达。投递员送电报时会在门外连声喊叫:“几号来电报啦!”该户居民接过电报,要在回执上敲好图章,或者签个字按个手印。如果家里没人,邻居也会拿出自家图章代收电报。



宋仁信老先生回忆自己当年的工作,感慨的写:“一开始挺新鲜,觉得挺威风的,骑着辆幸福牌的军绿色摩托车满街跑。”当时的北京,别说是汽车,就是摩托车都很少,一般只有两类人才骑摩托车,一是给电影院送胶片拷贝的,再就是送报员。

我们邮局地处北京市中心,周边政治、经济、文化地标云集,胡同中藏着不少名人寓所。我当送报员期间,因缘际会,也曾和许多名人打过交道。“梅葆玖、王铁成、庄则栋……我都给他们送过电报。”他笑道:“人家都挺客气,一看是来送电报的,也都搭个话。就是咱当时没那个意识,也没找个本让人给签个名。”



随着有线电话的发展,从九十年代开始,电报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中国存在了100多年,电报发生过很多趣事。

宋仁信老先生又回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电报价格并不算便宜,总归是能省则省,用尽方法减少字数。常见的是“家有急事,速回”、“儿安好,勿念”、“母子平安”。“家有急事,速回”就是家里出了大事要赶快从外地回来,“儿安好,勿念”是发单者到了外地,路途一切正常向家里报平安。“母子平安”则是家里妇女生育了孩子,向亲友报喜。



更牛逼的是,宋师傅遇到过不少只有一个字的电报,比如“”,拆开是“生男”,就是家中生了男孩的意思。这不但包含了“母子平安”的全部内容,还额外指出了孩子的性别。

发这个电报的老哥,真是个高人。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萨沙1928
近代军事历史资深作家萨沙。坚持文章原创,每1篇都是精益求精!
 最新文章